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如何能寫一首好七言律詩

如何能寫一首好七言律詩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6 09:23:56

如何能寫一首好七言律詩?古人把寫的字稱作心畫,寫的詩稱作心聲,詩詞都首先是聲音的藝術,是通過語言的組織、聲音的調配來抒情達意的,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如何能寫一首好七言律詩?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如何能寫一首好七言律詩(怎樣學寫古詩詞)1

如何能寫一首好七言律詩

古人把寫的字稱作心畫,寫的詩稱作心聲,詩詞都首先是聲音的藝術,是通過語言的組織、聲音的調配來抒情達意的。

詩詞聲音的調配主要有兩方面,一是調平仄,二是押韻。我們漢語有着豐富的聲調,作為現代漢語的标準語的普通話,有陰平(第一聲)、陽平(第二聲)、上聲(第三聲)、去聲(第四聲)四種聲調,在很多地方特别是南方的方言裡,聲調分得更細,表現力也更強,比如江蘇南部、上海和浙江省通行的吳方言,就有八種聲調,而廣東話則有九個聲調。聲調越多的方言,保留古代的語音特征就越多,也就越接近唐宋以前的讀音。說廣東話或者講吳語、說客家話或者潮汕話……的朋友,一定在小時候就發現,用普通話念詩讀詞,很多時候都覺得不押韻,而一旦用自己的方言去念,都覺得讀來要順口得多,就是因為南方方言相對北方話,普遍更接近古音。不過,古人把複雜的聲調化繁為簡,僅把漢字分為平、上、去、入四個基礎聲調,又把上聲、去聲、入聲單獨算一組,稱為仄聲,與平聲字相對。仄就是不平,仄聲字的發音不像平聲字那樣曼長平穩,而是有高低、長短的變化。無論作詩填詞,還是寫一副對聯,都需要掌握平仄的知識,平仄是最基礎的國學常識,掌握平仄說明一個人擁有了最基本的傳統文化修養。

入聲字最為特殊,它的發音特别急促,帶有爆破感、摩擦感、阻塞感,在北方方言區已基本消失,普通話裡更是毫無蹤影。然而讀古詩詞,如果不能分辨入聲字,很多獨特的聲情就無法體會了,不能不說是一種巨大的遺憾。像中小學時大家都學過的曹植的《七步詩》、蘇轼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柳永的《雨霖鈴》、李清照的《聲聲慢》,都押的是入聲字的韻腳,如果不知道這些入聲字怎樣讀,是感受不到這些詩詞的激越凄厲的聲情之美的。北方的朋友,如果您身邊有廣東人、上海人、江蘇人、浙江人、福建人……請他們用家鄉話給您念一遍這幾首作品,您自然會認識到普通話或北方方言在誦讀古詩詞時的嚴重不足。

凡是入聲字都屬于仄聲。但因為北方很多地區入聲字消失了,有的入聲字變成了去聲,比如“鶴”“客”“目”等,有的入聲字變成了上聲,比如“谷”“乙”“樸”等,還有的入聲字幹脆變成陰平或陽平聲,比如“一”“十”“白”“惜”“節”等,這就使得北方人在讀古詩時無法正确發音,也就難以正确分辨一個字到底是平聲還是仄聲。北方人在學詩詞時,要付出比南方人更為艱辛的努力,便緣于此。其實,隻要想想南方人學普通話,怎麼也發不對翹舌音和後鼻音時的痛苦,被入聲字折磨的北方人就該心平氣和了。

調平仄就是把平聲字和仄聲字按一定的規律予以調配。比如王之渙的《登鹳鵲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就是按照“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的格式來調的平仄。加圈的平○字代表可平可仄。這首詩中的入聲字有白、日、入、欲、目、一這六個字,特别要注意,不能把白和一這兩個字當成平聲字。

詞的平仄是以詞譜為标準的。像蔡伸的《十六字令》:

天。休使圓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婵娟。

詞譜就是“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詩詞都要講押韻,一般來說,——凡是這樣說的時候就意味着會有特例,但我們現在還不需要去掌握——相鄰或相隔的句子,其最後一字韻母和聲調相同,就是押上了韻,這些韻母和聲調相同的字,叫作韻腳。比如上詩的韻腳是流和樓,上詞的韻腳是天、眼、娟。隻有調配好平仄,押上了韻,詩詞的聲韻才會諧和。

平仄與押韻的規律就是詩詞的聲律。有人稱之為詩詞格律,這一說法是不對的,在古人那裡,格與律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所謂的格,是指一種文體應該有的風格,它是根據這種文體當中的經典作品,而确立的一種無形的标杆。

而所謂的律,則是戒條,是一種文體不可淩犯的清規戒律,一旦違反,就不是這種文體了。比如寫作律詩而出現平仄不調、不押韻、不對仗的情形,就絕不能冠以五律、七律之名;又如你填一首《滿江紅》,卻不肯依照《滿江紅》的詞譜來填,隻是字數對,那大概隻能稱為“滿江黑”。

詩的聲律很簡單,隻是幾個固定的公式,詞有詞譜,照着詞譜規定的平仄去填字就是了。但為什麼很多人卻覺得,按照聲律的要求去寫詩填詞非常之難呢?原因很簡單,因為詞彙量不夠。比如你想表達秋天的意思,但詩裡規定第二個字要用仄聲,如果你想不起西陸這個詞,你肯定覺得聲律太難啦!又如你想寫長城,但詩裡又要求是兩個仄聲,如果不知道長城又稱紫塞,就會一籌莫展。還有一些字,在表達一種意思時念平聲,在表達另一種意思時念仄聲,比如“思”,表示思考、思念,念平聲,但表示悲傷、表示一種情緒,就要念去聲,變成一個仄聲字了。李商隐的名句:“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按照聲律的規定,思華年三個字的平仄必須是仄平平,所以這裡面的思就念去聲。思華年就是悲華年,李商隐為什麼不用悲華年而用思華年呢?就因為悲是平聲字,在這裡出律了,要改成意思一樣但卻是仄聲的思字。類似的情況非常多,都需要在平時閱讀時多加留意。如果一個人讀書太少,積累的典雅的詞彙不夠,就不可能真正掌握詩詞的聲律,也就隻能寫出毫無詩味的口水詩。

但相對而言,律的問題算是簡單的了,而格的問題,才是學詩詞最該下工夫去解決的。曾見有人填了一首《沁園春》,我指出《沁園春》這個詞牌,上下片一字領後面的四個四字句,都應該對仗。比如:“漸月華收練,晨霜耿耿;雲山摛錦,朝露漙漙。”(蘇轼)一字領的“漸”後面,第一句和第三句對,第二句和第四句對。又如“向落花香裡,澄波影外;笙歌遲日,羅绮芳塵。”(賀鑄)一字領的“向”後面,第一句和第二句對,第三句和第四句對。還有“正驚湍直下,跳珠倒濺,小橋橫截,缺月初弓。”(辛棄疾)則是四句互為對仗。其人辯解說,古人很多也不對仗,并通過網絡搜索,拉出長長的一個單子,都是古代無名氏或雖有名有姓,卻在詞史上絕無地位的人的作品。這就是不明白詩詞乃至一切文體的“格”,是由經典的作品鑄就的,讀經典太少,學古不足,就像是照貓畫虎,怎麼也畫不出老虎的氣勢來。

什麼是經典的好詩詞呢?最低限度,《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都得熟讀。《唐詩三百首》有一個最好的版本,是喻守真先生所著的《唐詩三百首詳析》。該書對每首詩的評析都很簡練,但都是從創作者的立場出發,分析詩的謀篇布局和寫作技巧,很便于讀者學習。而更重要的是,每一首詩都标明了所有字的平仄,閱讀時多加注意,可以發現自己平時讀得不對的音,也就能基本掌握平仄了。而《宋詞三百首》,則以詞學大師夏承焘先生的選本為佳。該書充分注意到宋詞的不同風格,學詞者循此而入,可免門徑過窄之譏。當然,這僅是對初學者入門的要求,想要寫出不負時代的大作品,必須要有“闆凳甘坐十年冷”,泛覽百家,枕經胙史的精神才成。

來源:中華讀書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