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位于我國北方的東部沿海省份,簡稱“魯”,号稱齊魯大地。在中學地理課上,我們可能已經對其得名有所了解:山東省因位于太行山以東而得名。
以泰山為最高點的山東地形圖
有些人将這個知識已經還給老師,你問他“山東”的意思,他們有人甚至說“泰山以東”,理由是,因為泰山在山東啊。
當初老師在課堂上講授時,往往隻告訴你答案,卻不進一步解釋相關說法從何而來,加上地理課在應試中也不是主要科目,所以大家也就死記硬背,并沒有真正理解。
其實,“山東”一詞并沒這麼簡單。
字面上“山東”并不複雜,就是“某座山以東”或“山的東坡”。如《爾雅·釋山》就已經提到過:“山西曰夕陽,山東曰朝陽。”意思是,山的西面被夕陽沐浴;山的東面被朝陽映照。
這裡是泛稱,而作為區域的“山東”,就需要解決一個最重要的問題:這個“山”到底是哪座山?
崤山戰國到漢代時期,作為表示區域的“山東”和“山西”已經頻頻出現。
如,“六國從親以擯 秦 , 秦必不敢出兵於 函谷關 以害山東矣。”
——《戰國策·趙策二》
顯然,作為區域的“山東”,就是以秦國人的視角命名的,指的是“崤山以東地區”(崤山,為秦地最東的一座山,位于今洛甯縣西北,洛水與黃河之間,呈西南-東北走向)。戰國時期,秦以外的韓、趙、魏、齊、楚、燕六國都在崤函以東,故稱有“山東六國”之稱。
戰國七雄:秦與“山東六國”
這裡的“山東”還有一個近義詞——關東,指的是函谷關以東——函谷關是崤山東隘口的一座要塞,這裡也被視為其他六國與秦國的地理分界。
如《史記·三王世家》就有提到:
“關東之國無大於齊者。齊東負海而城郭大,古時獨臨菑中十萬戶,天下膏腴地莫盛於齊者矣。
《史記·萬石張叔列傳》:
“ 元封四年中, 關東流民二百萬口,無名數者四十萬。”
有山東,就有山西。同一語境下,山西,指的就是“崤山以西”——泛指秦地關中到隴西一帶。山西也有近義詞“關西”,原理同山東與關東。
漢代有時候也将“山東”視為齊魯地區的代稱。關于這一點,清代著名學者錢大昕就在《《十駕齋養新錄·山東》進行過考證:
“ 漢時亦有稱齊魯為山東者,如《酷吏傳》:‘禦史大夫宏曰:臣居山東為小吏時, 甯(人名)成為濟南(郡)都尉。’”
不過,這種屬于特例,應用并不多。
華山對于戰國到漢代時期的“山東”“山西”,也有人認為這裡的山,未必一定是“崤山”,也有可能是華山。華山之名,在《禹貢》《山海經》《爾雅》中均有出現,前兩者成書于戰國,後者最晚成書于西漢。
華山距離崤山并不遠,都在秦地的東部。如《史記·太史公自序》:“ 蕭何填撫山西。” 唐代張守節在這裡解釋說:“謂華山之西也。”相應的,跟華山相伴的要塞則是潼關,所以關西、關東中的關,也有潼關之說。
如《後漢書》中的諺語:“關西出将。關東出相。”水浒傳中魯智深痛打的那位惡霸外号“鎮關西”,出現在在陝西華陰一帶,即潼關、華山以西,也就是戰漢時期所說的“山西”。
顯然,早期的“山東”是包括今天的山西省區域的。
秦視角下的山東與山西
王維有一首著名的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他是山西蒲州人,蒲州位于華山以東、黃河以東。這裡的山東,指的是山西南部一帶,山,指的是華山。
從秦到漢,再從漢到唐,王朝的政治中心基本上沒有離開關中盆地,所以這一時期提到“山東”“山西”,基本上指的是崤山和華山。
不過,無論是“山西”“山東”還是近義詞“關西”“關東”,都是泛稱的地理區域,跟後來用作行政區的詞語不同。
漢函谷關:河南新安
秦函谷關遺址:河南靈寶
潼關附近土城遺址
陝西潼關城樓
太行山太行山跟華山、崤山一樣,名稱同樣古老。在主流的“華山以東”“崤山以東”的語境中,也有地方的“山東”,指的是“太行山以東”。而且,跟前文的“山東”一樣,《史記》中同樣有叙述。
這是怎麼回事呢?
《史記·晉世家》提到了春秋時期發生的這麼一件事:“冬十二月,晉兵先下山東。”意思是,寒冬臘月,盤踞在山西的晉國,出兵山東——這一次軍事行動引發了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戰,城濮在今天山東鄄城西南地區。
晉國出兵華北平原,無須經過崤山,而是要跨過太行山,這裡的山東,說的就是太行山以東地區——雖然得名原因跟今山東省相同,但這裡仍是泛指。
以秦、漢、唐的都城為視角,山往往是崤山、華山,這裡則是以晉為視角——同樣是山東,“山”的所指也就變了。同理,遷都洛陽之前的北魏王朝時期,“山東”若出現,說的也是太行山以東。
安史之亂時期,長安已經淪陷,這時候詩詞中出現的“山東”也指的是太行山以東。如杜甫《洗兵行》:“中興諸将收山東,捷書夜報清晝同。” 後人仇兆鳌在這裡标注:“ 山東,河 北也。 安祿山反,先陷河北諸郡。”翻譯成白話就是:将軍們收複的山東,指的是安祿山作亂的黃河下遊以北地區,大緻為今山東省西北部到河北省一帶。
隋代大運河北起點——涿郡,也是安史之亂策源地
唐之後的五代時期,“山東”也常常指今河北到山東一帶。如《新五代史·張源德傳》: “晉已先下全 燕 ,而 鎮 定 皆附于晉 ,自河以北、 山以東皆歸 晉 。”根據前後文,這裡“山以東”說的是太行山以東、黃河以北地區。
到了宋金時期,作為行政區的“山東”正式出現,金朝設置了“山東西路”“山東東路”,覆蓋今山東省大部分地區及江蘇北部一小部分。
金宋對峙時期:山東東路和山東西路
這裡的“山”,也是太行山,這裡的“山東”也是今天山東省名稱的淵源和出處。元、明王朝延續了這一傳統,後來先後有“山東東西道宣慰司”(元代機構,介于省、路之間的一種機構,屬中書省管轄)、山東承宣布政使司(明初設立,習慣上稱山東行省),至此,山東省版圖基礎确立。
元代:山西與山東
元代“山東東西道宣慰司”同期,今山西省區域也出現了“河東山西道宣慰司”——這是山西省首次出現以“山西”命名的行政區。在更早的隋末,還設置過一個叫山西河東黜陟讨捕大使的機構——這裡的“山西”,說的也是“太行山以西”——可見,在當時,山西的含義也需要具體場合、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
明代:山東省和山西省
“山東“之“山”的總結
- “山東”之“山”的含義有三種:崤山、華山、太行山
- 秦漢到唐朝,一般來說,“山”指的是崤山、華山,少數情況指的是“太行山”,泛稱
- 春秋晉、北魏的相關叙述中,“山”指的是太行山,泛稱
- 金元以來,“山東”之“山”越來越多指太行山,且出現了行政區域的山東專稱
山的含義變化,其實是空間視角的變化。秦、漢、唐等都城均在關中,以此為參照,山一般指的是崤山、華山;而晉國、北魏等都城在山西高原,金元明清的都城在北京,這些政權的活動中心,都緊靠太行山,所以将其視為劃分區域的重要地标。而安祿山動亂時期,因叛亂策源地在燕山以南、黃河以北、太行以東,這裡的山東也指的是太行山以東——可見,同在唐朝,同一地理名詞,所指内容,也要看具體場合。
PS:曾經與山東是近義詞的關東,到了明清時期,發生了巨大變化。對于明朝來說,敵對勢力主要出現在東北,山海關成為最重要的關口——關東的含義從“潼關以東”“函谷關以東”變成了“山海關以東”。
山海關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