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經典的青綠國潮色竟然起源于它

經典的青綠國潮色竟然起源于它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09 14:28:16

導語:說到"香",我們第一反應過來的是美食的香味,或者市面上售賣的玲珑滿目的香水。這是我們真真切切感受到的香。華夏的藝術,透露出無處不在的"香",這種"香"我們不能真真切切地聞到,它從藝術的意境中散發,飄進我們的心裡。"香"成為華夏藝術的精神。從另一角度說,這種更是"以形寫神"的體現。

我國古代的藝術常常遵循"以形寫神"這一點。将繪畫中的人物、景象放到一個"形"與"無形"中,太像現實的就顯得很呆闆失去風味,太虛顯得不貼近行為實踐。于是我們看到,很多的文藝創作很好地平衡了現實與抽象的關系,他們不是糾結做到"像不像",而是将"形"融入到意境、體态之中。從"香"的角度上,我們發現,還是能夠解釋得通"以形寫神"的意義。古人雲:"不愁明月盡,自有暗香來。"香氣隐藏在文藝作品中,我們細細感受,這份沁人心甜的力量。

一、園林、繪畫的"香"

園林風景中處處有"香"。位于揚州的瘦西湖,就是最好的見證。王士祯這樣說到"日午畫船橋下過,衣香人影太匆匆"。一下子,由"香"帶起的神韻就出來了。華夏子民喜歡将無形與有形的東西給予一個想象空間。一草一木、亭台樓榭,成為催生"香氣"的根源。華夏的園林藝術,一定會蘊含着精神氣質,正是"香"将它勾勒出來。春天,水波粼粼,點點微風,點綴在飄動的柳絮之間;岸邊的鮮花,含苞待放,淺斟漫酌,幽幽清香充盈着整個園林。岸邊人來人往,或是低頭細細欣賞,或是行色匆匆,"香"悄無聲息地飄進他們的心中。古時候,遷人騷客去瘦西湖,總會騎一個小毛爐,細細品味江南園林的恬靜優雅。

經典的青綠國潮色竟然起源于它(34聞香識美)1

瘦西湖

我國的園林創作,存在兩個世界,我們肉眼看到的世界,有樹、有湖、有樓閣。而它展現的無形世界裡,"香"是當之無愧的主角。怎樣才能做到"香"氤氲在園林呢?答案就是将花草适當的襯托。映入眼簾的柳樹,使用倒插的方法,更能顯得柳絮飄飄,絲絲柳絮在岸邊,随着風飄揚,就會有"絆惹春風莫放歸"感覺。青藤蜿蜒盤繞,郁郁蔥蔥,讓"香"有了生機勃勃的味道。

經典的青綠國潮色竟然起源于它(34聞香識美)2

蘇州園林的花

路邊的花,适宜地點綴。花散發的是有形的香味,但是一旦多了起來,香味濃郁,就會破壞"香"的韻味,我們知道,我們看到的是有形景物,而那種無形的"香",需要"花香不在多"映襯。花的映襯,有的是迂回婉轉,有的是閃耀全場,有的是欲揚先抑,有的則是默默無聞,總的來說,花的作用,讓"香"有令人遐思的味道。

經典的青綠國潮色竟然起源于它(34聞香識美)3

宋徽宗的梅花繡眼圖

"香"還體現在我國古代的繪畫中。清代的恽南田就是一個善于發掘"香"的代表。他是這樣評價趙子昂的《夜月梨花圖》"朱欄白雪夜香浮",朱欄、白雪是真真實實看到的景象,它們細緻入微,将"香"西化到了每一片雪花、每一朵梨花之中,"香"在這其中牽連波動,激蕩的是梨花的靈魂,我們隔着畫布,嗅到了梨花綻放的花香。

經典的青綠國潮色竟然起源于它(34聞香識美)4

宋徽宗的《臘梅山禽圖》

說到花鳥畫,我們不能忽略掉一個人---宋徽宗。姑且說他的政治能力,我們在這裡讨論他的藝術創作。他的《臘梅山禽圖》就很好地演繹了"朱欄白雪夜香浮"。整幅繪畫的色彩凝重,唯獨枝頭上那幾朵白花矚目,呼之欲出的是畫中的花香,不經意得被我們感知到,有"暗香浮動"的意味。

經典的青綠國潮色竟然起源于它(34聞香識美)5

恽南田畫的花

恽南田,童年時期正好遇上兩個朝代的更疊,本是名門望族的他淪落為逃難的貧民。不滿漢族的政權被少數民族掠奪,他加入了反清複明的潮流。但是,面對逐漸成長起來的清廷,漢族的實力還是太小了。恽南田還是幸運的,他沒有身首異處,颠背流離期間被當地的總督陳錦收養。而後為了自己漢族的意志,逃離富貴榮華,甯願賣畫也不為殘殺漢人的清廷服務。于是我們在他的畫作中,看到的是一種淡淡的憂愁、一種詩意的境界,像是一種經曆過平靜的思考,也是一種文人的孤傲。盡管經曆大風大浪,心中繪畫的信念也沒有丢失。

二、文學創作中的"香"

實際上,最接近我們生活的是文學藝術作品。像近年很熱的清宮大戲《甄嬛傳》,裡面就提到很多香料,裡面有讓玫瑰餅的香味變得濃郁的"歡宜香";有用來安眠的"鵝梨帳中香";還有可以和我們現在的香水用途差不多的"蜜合香"。四大名著的《紅樓夢》也有"香料"描寫的段落。比如寶钗服藥的藥丸,叫"冷香丸",她經常發的是一種叫"祿蠹"的病,是一種"功利"性的病,隻能通過"冷香"鎮靜下來,有勸解的意思。

我們在很多的詩詞歌賦、小說話劇中都會感受到"冰清玉潔"。或許是我國古代藝術家的最高追求,崇尚精神的"冷香",精神的潔白。像我們高中時期背誦古文中與《逍遙遊》一齊并稱"魔鬼"的《離騷》,屈原用"香""潔白"等意境描繪自己的心境。"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等,用很多潔白、芳香的詞來說自己的志向,控斥當時混沌的時政。

經典的青綠國潮色竟然起源于它(34聞香識美)6

《離騷》

想到屈原,就會想到楚辭,想到楚辭,"香草美人"這四個字就出現了。是的,楚辭與"香草美人"緊緊地勾連在一起。這種"香"實際上是人格的風标,我們看到屈原的"餘雖好修姱以鞿羁兮"正是詩人對自己生命的眷戀,願意将生命賦予"香"的滋養。

三、佛教中的"香"

能與"香"聯系起來的,還有佛教。我們知道,我們叩拜佛祖,雙手合十,總不會忘記上一炷香,這就是佛教的"香",蘊含了華夏文化中的生命觀。這裡有一個故事,有一天,兔子、馬、香象渡河。兔子在河面上漂,比喻的是對知識一知半解的人;馬渡河的時候将自己的腿埋在了水中,寓意那種"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人。香象呢?它是直接将河流堵住了,河流就這樣被它生生切斷。這就說明,香象有無窮的力量與信心,用自身的水平直接了斷地将河流阻擋住,也悟出了佛法的精髓,學以緻用。

經典的青綠國潮色竟然起源于它(34聞香識美)7

一柱香

這裡為什麼象的前面要加形容詞"香"呢?"香象"在古印度的語言的意思就是處在發情期的大象,這時候的大象最有力量,借這個"香象"啟示着我們佛教的生命觀。我們知道,佛教的寺廟中,總是仙霧缭繞,佛像面前擠滿了信男善女。他們叩拜、上香、捐款。香味充盈着整個殿堂,這裡的人們,說話的語調比平時降低了很多。佛教有一本書叫《香積佛品》,講述的是一個充滿着香的世界,寺廟裡面堆積着香料,供奉的菩薩叫香積菩薩,他們吃香食、講香語,處處都浸潤着香,香積菩薩,就是集聚天下的"香"的美德。

我們知道,佛教能夠适應華夏水土,最明顯的特征是它強調修身養性,和華夏民族的觀念相近。而香,是佛教信仰追求的最高境界,它代表了人世間最高的精神追求,我們生活在塵世,總會被莫須有的灰塵玷污了自己的内心,我們來到佛教聖地,在一聲聲直擊心靈的叩問中,逐漸淨化自己。這種"香",可以說是一種源于對生命觀的使然,或者說,是一種讓我們能夠回歸到"性本善"。每一個的獨立個體,都有自己"香"的力量。

結語:形體有形,香無形。總而言之,我國古代藝術追求的不是"香"通過氣體的媒介被人們感知,而是将香的神韻,香的姿态,鑲嵌到"以形寫神"的定義中;鑲嵌到佛教的思想中。讓固有的物體形式退散,讓不被輕易捕捉到的東西呈現在藝術創作上,呈現在人們的拜祭祈禱中,"香"的思想經曆了許多年的傳承,成就了華夏生命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