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特教老師與學生相處感動的體會

特教老師與學生相處感動的體會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2-21 02:33:04

特教老師與學生相處感動的體會(特教老師的無問西東一生隻能教40個學生)1

特教老師與學生相處感動的體會(特教老師的無問西東一生隻能教40個學生)2

特教老師的辦公桌都在課室,需要時刻看管學生,确保他們的安全。這裡的老師陪伴着每一屆學生從入學到畢業需要9年,每一屆帶10個學生。多數老師隻能經曆四屆學生,一共大概培養40個學生。但可能這些孩子畢業後就叫不出老師的名字了。

教師節已經過去一周多了,在順德啟智學校聾聲部學生嚴嘉銳的書桌上,一直擺放着一張教師賀卡。親手制作的賀卡沒有華麗的包裝,有的是真摯的祝福:祝您節日快樂,身體健康,平平安安!申承林老師,您已經(辛苦)19年了!辛苦您了!我們愛您!

9月18日上午,順德啟智學校校長申承林到課室看看學生,嚴嘉銳激動地從教室裡沖出來,把賀卡送到申校長手上。申承林用手摸摸她的頭,并用手語給她點贊。

嚴嘉銳的賀卡之所以沒有在教師節送出,是因為當天申承林在北京參加2019“尋找最美教師”大型公益活動頒獎典禮。作為獲獎者之一的申承林,在從教的7000多個日子裡,他緻力于“讓智力障礙孩子學會有尊嚴地生活”,用專業為特殊孩子的幸福生活支起了“拐杖”。

挫敗

今天教了,學生明天就忘了

說到教師這個職業,申承林從小就不陌生,因為他的姑姑、姑父和嬸嬸都是教師,受他們的影響,他對教師這份職業充滿了向往。上大學時,申承林選擇了師範學校,并就讀了當時較為冷門的特教專業。2000年,從陝西師範大學畢業的申承林懷着滿腔熱忱,南下來到順德啟智學校。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幹。等待着申承林的是六年級的重度班,平均年齡14歲,智商30(韋氏測驗,75以下屬于智障)左右。當時學校才創辦了一年,全校學生整體水平都比較差。在申承林這個班的學生們年齡大,程度重,還有新進來的學生,“他們在此之前沒受過教育,長期在家呆着,很多行為習慣積習較深。”

當時作為班主任的申承林最害怕的是做課間操。讓孩子排好隊,有秩序地下樓做早操,是一件異常困難的事。“他們沒有規則意識,不知道怎樣排隊,好不容易把大家拉到一塊去,讓他們下樓梯,中途就有人跑了。”申承林費了不少勁終于把這群孩子帶下樓了,結果課間操都做完了。

更大的挑戰,是在課堂上。班上全是本地的學生,他們都講粵語,但申承林不會講,也聽不懂。“上課講普通話他們沒反應,隻知道我在說話,但不知道我在說什麼。”很快,學生們亂成一團,“有的趴在那裡不理我,有的直接走出教室,有的打打鬧鬧,走到講台來,有的在下面做自己的事。”申承林手忙腳亂,把跑出教室的學生拽回來,關門,又安撫其他學生。

本以為學會了粵語,問題就解決了。很快,申承林就發現這想法“太天真了”。全班沒有一個同學會認自己的名字,沒有人會數1~10的數字。寫在黑闆上的闆書,很長一段時間都不用擦掉,因為學生記不住,又得重新教一遍。他們不是一遍兩遍就能教會的,更多的時候要成百上千遍。“一段時間後,他們學會了數數12345,但你跟他們說,這裡有三個人,拿三個杯子過來,他們就不知道什麼意思了。”

改革

為中重度智障兒童開發百萬字教材

感到挫敗的申承林開始思考,這樣的教育,意義在哪裡?一次與普通學校學生的聯誼,讓他有所啟發。在聯誼活動中,其中一個環節是踩氣球,在限定時間内,踩破對方的氣球越多的一方為赢。但啟智的學生看到氣球就踩,根本分不清自己隊友與對方隊友。

在這個過程中,申承林認真地思考智障學生與普通學生的區别。“如果智障學生隻是學得慢一點,那麼給足夠的師資支持,給予足夠的時間與耐心,是不是學習三四十年後,他們也能考上大學?按照這樣的邏輯來推理就發現,不是的。”

申承林通過長期的觀察發現,智障學生自我意識比較弱,分不清你我他,在他們眼裡,一切都是物體。他們的思維模式也不一樣,是動作思維,很多動作都是根據條件反射而做出的。更重要的特點是,他們沒有建立語言符号系統,“我們是通過語言系統,如文字、口口相傳等間接經驗來學習的,但是智障學生需要體驗,然後反複強化,才能習得。”

這時,申承林意識到,與普通老師相比,“教書育人”的含義是不同的。特殊教育教的是做人最基本的東西,育的是将來能進入社會的有尊嚴的人。而普通教育教的是進入社會可能成為棟梁的人。

上世紀90年代,特教行業可選擇的教材少、适應度低,更多的是按照普通教育的邏輯來編寫的,特殊學生無法理解教材上的概念,教材也不能解決現實問題。2001年底,順德啟智學校與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王志超合作進行課程改革,申承林牽頭組織并全程參與編撰。經過16年的努力,學校開發出一套100多萬字、适用于中重度智障兒童的校本課程——《人性化課程》。這套課程包括社會化課、體能課、言語課、圖形操作課、情緒分化課、畫畫課六個闆塊,能幫助兒童掌握基本社會規範,培養生活勞動技能和情緒表達控制能力。

在培養學生生活勞動技能的同時,新課程也在灌輸學生“勞動得食”的觀念。在勞動課堂上,每個學生都需要勞動,通過勞動換取飯票。而勤奮學生将獲得更多的獎勵,午飯飯菜更豐盛。“隻有通過這樣的體驗,才能讓他們明白在社會上,隻有勞動才能得食,而且還要争做勞動模範,體驗作為人的更高的需求如榮譽感。”申承林說。

目前,學校課程被評為首屆全國基礎教育課程資源博覽會優秀成果獎,廣東省中小學校本課程展示活動一等獎,順德區科技進步二等獎。近年來,順德啟智學校課程已在廣東、湖南、海南、四川、廣西等省開展課程實驗。

希望

打造特殊教育專業化人才輸出基地

從不斷研究和親身體驗中申承林明白到,雖然和普通老師一樣都是教書育人,都渴望“桃李滿天下”,但特殊教育老師們的職業體驗有太多的不同。

在順德啟智學校,老師跟學生之間難以進行交流和情感互動,需要耐得住寂寞。同時,老師的辦公桌都在課室,需要時刻看管學生,确保他們的安全。這裡的老師陪伴着每一屆學生從入學到畢業,多數隻能經曆四屆學生,也就大概培養40個學生。但可能這些孩子畢業後就叫不出老師的名字了。

“特教的老師壓力大、成就感低。隻有真正熱愛這個行業的人才會留下來。”那怎樣的老師更适合特教行業?正在讀在職博士的申承林,畢業論文研究的課題是特殊教育教師的職業人格。他在學習研究發現,願意奉獻、責任感強、性格沉穩的人更适合當特教老師,也越容易在這崗位上獲得成就感。

特殊教育搞得好與不好,關系着一個社會文明進步的水平。可特殊教育要怎樣才能做好?長期紮根一線的申承林認為,關鍵在教師隊伍建設。為提高教師專業能力,他初步設計了“同心圓”課程框架,以特教基礎知識技能為圓心向外拓展,形成一個涵蓋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學的完整知識體系,為特教教師搭建平台,鼓勵老師廣泛涉獵、主動學習,打造學習型團隊。

如今,從教育一線的老師到學校的管理者,角色轉變讓申承林有了更多的思考。他希望能夠以順德啟智學校為中心,打造一個特殊教育的産教研基地,輸出更多的特教人才和推出更完善的特教課程。

統籌:遊曼妮

采寫:南都記者 胡嘉儀

攝影:南都記者 鄭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