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丹(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
指出,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高等教育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标志。今天,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高等教育的需要,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我國高等教育要培養當今和未來社會經濟所需要的人才,不僅需要建設“新工科”,也需要建設“新文科”,文科教育的振興關乎高等教育的振興,建設高等教育強國需要新文科。2020年11月,《新文科建設宣言》發布,對新文科建設做出全面部署。
在新文科建設的背景下,外語院校中文學科建設面臨着新的機遇和挑戰,如何在不斷豐富和強化外語學科内涵發展的同時,實現外語學科和中文學科之間的協同交叉融合?如何站在時代的思想制高點上,以一種因應時代難題和困境的“尖端論述”姿态汲取中外理論資源,彰顯新時代人文教育理念?如何促進中文學科在教學内容、專業設置、課程體系、評價機制以及培養模式等多層次上的深度改革與創新?這些問題,值得我們認真探讨和探索。
●外語專業的專業性,需要有特定的專業課程學習。缺乏人文學科視野、基本的知識背景和知識結構,孤立地進行“聽說讀寫譯”語言技能訓練,很難具有紮實的專業功底、專業素質和可持續發展潛力。
●外語院校多學科發展已成為一個大趨勢,但是無論是“專業 外語”還是“外語 專業”都還處于本科階段,研究生階段的學科融合式聯合培養還很少,高層次人才培養學科還比較單一。
1.新文科建設應體現戰略性、創新性、融合性
文科教育是培養有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的人,是産生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的文化,是形成國家民族文化自覺的主戰場、主陣地、主渠道,社會大變革呼喚新文科,國家軟實力需要新文科,造就時代新人需要新文科,文化繁榮需要新文科。
“新文科”就是文科教育的創新發展。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岩指出,從世界來看,世界的新變革呼喚新文科建設;從中國發展來看,新時代呼喚新文科;從教育改革發展來看,教育方針呼喚新文科建設;從方位來看,中國的高等教育應置于世界舞台、全球格局、國際坐标,不僅要參與國際競争,還要參與國際高等教育治理,參與國際高等教育标準的制定。由此看來,在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經濟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背景下,“積極應變、主動求變”是我國“新文科”建設的基本出發點。新技術改變了文科的學術研究與人才培養方式;新需求要求文科在人才培養、社會服務方面追求創新與卓越;新國情促使文科應具中國特色并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因此,新文科是以繼承與創新、交叉與融合、協同與共享為主要途徑的自我革新,其建設應體現三個方面的特性:戰略性、創新性和融合性。
大學圖書館光明圖片
戰略性是指建設要主動服務國家戰略發展,适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一帶一路”建設需要,既要打造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也要在世界舞台、國際坐标和全球格局中謀劃發展與改革,參與競争與治理。
創新性是指建設不僅僅是對傳統文科的外部改革,更是一種文科内部的自我革新,要通過傳承傳統、融合創新,尋求我國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新的突破,實現理論體系創新、學術研究創新、體制機制創新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融合性是指現代社會的複合型需求使得學科發展越來越趨向于綜合交叉,傳統意義上人文社會學科與自然科學的界限正在被打破,研究對象也在發生顯著變化。因此,新文科建設要豐富形式載體,創新方法手段,與現代信息技術融合,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與其他專業集群融合。
2.外語學科再提升需高水平中文學科支撐
注重學科交叉融合的“新文科”建設的全面推進,以及“外國語言文學”學科研究領域的擴展,為外語類高校中文學科“借力”優化升級,提供了堅實的政策保障和學理支撐。
2017年國務院學位辦公布了《學位授權審核申請基本條件(試行)》,将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的學科主幹研究領域确定為外國文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翻譯學、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國别與區域研究。新确立的五大學科研究領域,擴大了外語學科原來的知識體系和學術研究的内涵,凸顯了外語學科的專業性和學術性,同時,也對外語院校的人才培養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
外語專業不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結合的專業,更不是所謂的工具性專業,而是嚴格意義上的人文學科專業,因而,在人才培養上,就應體現人文學科“修身、鑄魂”的價值引領作用,也就是說要緻力于培養有“中國深度、全球廣度、人文高度”的跨文化交流引領者。“中國深度”是指要“知中國、愛中國”,應該有深厚的中國根基,對中國文化本身有深刻的理解、深入骨髓的信念,在此基礎上,再走向世界,了解其他文明的時候,才能深化對自身文明的理解,也會深化對世界文明的理解。“全球廣度”是指要有從中國看世界的胸懷,是以專業的眼光和深度探究世界。而“人文高度”,是指能夠融彙中外的文明,用平等的、包容的态度去看待、理解“多樣的世界”和“變化的中國”。在此意義上,外語專業的專業性,需要有特定的專業課程學習,即以語言、文學、文化為核心的人文課程體系。缺乏人文學科視野、基本的知識背景和知識結構,孤立地進行“聽說讀寫譯”語言技能訓練,很難具有紮實的專業功底和專業素質,并在事業上有可持續發展潛力。
外語院校多學科發展已成為一個大趨勢,但是無論是“專業 外語”還是“外語 專業”都還處于本科階段,研究生階段的學科融合式的聯合培養還很少,高層次人才培養學科還比較單一。需要構建新型的培養機制,打造高質量的課程,中文學科和外語學科組建導師組聯合培養,使高端外語人才具有堅實的人文根基,深厚的人文底蘊,良好的中文表達能力。外語院校的“外語”和“中文”學科,如鳥之雙翼、車之兩輪,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老一輩外語教育大師許國璋、王佐良、周珏良等先生,無一不是學貫中西、“知周萬物”的學人典範。新時代背景下,外語院校肩負的使命、外語學科再提升以及新型人才培養都需要高水平中文學科的支撐。
3.“拆牆”“入流”“争先”,外語院校要促進學科專業交叉融合
立足新時代,迎接新挑戰,創造新未來。外語院校要為培養“中華文化的傳承者”“中國聲音的傳播者”“中國理論的創新者”“中國未來的開創者”做出積極的貢獻。
目前,外語院校中文學科基本處于“外語院校學科建設主體之外”和“中文學科之支流”。國内還沒有一所外語院校的中文學科設有一級學科博士點,這不但直接影響中文學科在外語院校的正常發展和成長,而且與外語教育應注重人文教育、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理念不相适應。
中文學科作為基礎學科,其強調知識性和價值性的學科屬性在高校育人育才的工程中肩負着重要任務,是構建和提升高校整體文化素質的一個重要的基礎平台。恰如其時,外語院校的中文學科發展迎來了很好的機遇:一是“中國文化走出去”是文化強國戰略的需要,一是“新文科”服務國家改革發展戰略的需要。如何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适應中國國情、符合外語院校人才培養要求,推進中文學科建設不斷升級?
其一,要“拆牆”,徹底打破學科壁壘,實現中文學科與外語學科的交叉融合。中文學科為外語院校人文教育起着“引擎”作用,它為學校提供人文素養提升的課程與師資支持,不僅有利于中文學科體現出鮮明的學科特性,也可以在校内形成強強聯合、優勢互補、互動提升的良好局面。新時代不僅呼喚會講中國故事的人才,更需要能夠講懂中國故事和講好中國故事的人才,外語院校實現中文學科與外語學科的真正融合,有利于專業優化、課程提質和模式創新,為培養此類人才創造條件。
其二,要“入流”,即要提升學術内涵,有充分反映中文學科理論創新的最新代表性成果,争取進入中文學科的主流。這就要求外語院校中文學科建設要提高教育教學的時代性、學術性和針對性,注重内涵,凝練學術方向,确立适應中文學科自身發展更好更長遠的目标,更加承擔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中文學科體系,培養中文學科優秀創新人才的重任;更加承擔起在新科技迅猛發展形勢下探索學科邊界拓展、專業結構更新、教學範式轉型、學習方式轉變的重任。
其三,要“争先”,即在“新文科”建設中争得一席之地,并大力提升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一方面,創建新型學科,拓展學科發展空間。适應國家人才培養、文化建設和學科發展需要,在現有學科基礎上通過整合重組,探索跨專業中文學科“新文科”建設,創建新型研究生專業和複合型本科專業,為中文學科尋求新的增長點,拓展學科發展空間;另一方面,根據外語院校的辦學特色,中文學科的國際化将日益凸顯并逐漸成為這個學科一個新的生長點,新的發展空間。對北外而言,可借助廣泛國際交流和20餘所孔子學院建設優勢,拓展與海外高校的合作研究和研究生合作培養,促進中文學科在内涵、外延乃至從課程體系、授課内容到講授方式方法等發生結構性的變化。
乘此“新文科”建設、“雙一流”建設的新時代東風,外語院校中文學科建設要把握專業優化、課程提質、模式創新“三大重要抓手”,積極加快推進文科教育的創新發展。
■鍊接
高水平母語教學是高水平西學研究的基礎
●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始建于1951年,經過70年的努力,北外中文學科已設有一級學科碩士點,開設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漢語言文字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中國古代文學、文藝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等6個學術型碩士點和漢語國際教育1個專業碩士點,同時在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下自設了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漢語國際教育、語言政策與規劃學3個博士點。北外中文學科的建設與綜合性大學的文學院或中文系不同:首先,高水平母語教學是高水平西學研究的基礎,也是世界一流高等教育的前提,中文學科不能甘居外語類高校的“配角”,而應勇擔時代重任,成為學科發展及學術團隊建設的核心成員。其次,外語院校中文學科要結合國家戰略和外語教育創新自己的學科建設,要與國内綜合大學或師範類院校的中文學科形成“錯位發展”的态勢。随着“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的實施以及“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國家比以往更需要推進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能力的建設和發展。外語院校中文學科以豐富的外語教學科研資源為依托,以開放包容的國際化視野為特色,一直都處在“會講中國故事、講懂中國故事、講好中國故事”的研究和實踐的前列。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中國語言文化學院,可追溯到1965年廣州外國語學院的中文教學組。2005年3月,中國語言文化學院成立。學院現設有漢語言文學系、中國文化系和對外漢語系,開辦漢語言文學(創意寫作)、漢語言(高級涉外文秘)、漢語言(涉外文化管理)和漢語國際教育4個本科專業方向。擁有比較文化研究博士點和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碩士點,下設文藝學、中國古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文化傳播與媒介等6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學院設有漢語國際教育中心,專門從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培養工作。學院着力打造華南地區國際化中文人才培養高地,培養“雙高”(思想素質高、專業水平高)、“兩強”(跨文化交際能力強、實踐創新能力強),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直接參與國際合作與競争、有社會責任感的國際化創新型中文人才。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22日14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