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強設施保糧食

強設施保糧食

科技 更新时间:2024-12-01 05:30:26

強設施保糧食?光明日報記者 齊芳 崔興毅9月29日,中科院發布了“黑土糧倉”科技會戰階段性成果,并專題發布《東北黑土地保護與利用報告(2021年)》(以下簡稱《報告》)“體檢”“會診”“開方”“治療”……“‘黑土糧倉’科技會戰部署了六個科技攻關任務,建立了7個萬畝示範區,力争為用好養好黑土地提供系統解決方案”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态研究所所長姜明闡明了“會戰”計劃,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強設施保糧食?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強設施保糧食(農業科技保衛黑土糧倉)1

強設施保糧食

光明日報記者 齊芳 崔興毅

9月29日,中科院發布了“黑土糧倉”科技會戰階段性成果,并專題發布《東北黑土地保護與利用報告(2021年)》(以下簡稱《報告》)。“體檢”“會診”“開方”“治療”……“‘黑土糧倉’科技會戰部署了六個科技攻關任務,建立了7個萬畝示範區,力争為用好養好黑土地提供系統解決方案。”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态研究所所長姜明闡明了“會戰”計劃。

展示黑土地保護階段性成果

黑土地被譽為我國“耕地中的大熊貓”,東北黑土地則被譽為我國糧食安全的“壓艙石”。但“黑土糧倉”也面臨着很多問題,其中“變薄”“變瘦”“變硬”最為突出。“把黑土地用好養好”,事關國家糧食安全與生态安全。

為此,2021年3月,中科院啟動“黑土糧倉”科技會戰。稱其為“會戰”,是因為它集結了中科院院内的34家研究所和院外的89家單位,共同組成了一支會聚各專業1400餘人的“集團軍”。

這是中科院又一次打響農業科技會戰。20世紀的農業科技“黃淮海戰役”,曾取得會戰地區糧食年生産能力提高500億斤的重大成就。

東北面臨的情況又有所不同,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廖曉勇在介紹《報告》時稱,東北黑土區呈現中部平原、三面環山的盆地狀地形,區内山地、平原、丘陵和台地分布面積相當。東北黑土區雨熱同季、降水集中,加上黑土表層松軟,坡度大于0.5°的耕地就存在土壤水力侵蝕風險,且坡度越大侵蝕風險越高。

“‘黑土糧倉’科技會戰針對的就是黑土地‘變薄、變瘦、變硬’問題!”姜明介紹了“會戰”的階段性成果——針對不同區域的農業資源禀賦與氣候特征,構建了“梨樹模式2.0”“龍江模式”“大安模式”和“大河灣模式”等區域适宜性的黑土地保護與利用技術模式。

其中,“梨樹模式2.0”和“龍江模式”支撐了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的實施;“大安模式”實現了鹽堿地高效改良與綜合利用的結合,為吉林省“千億斤糧食”工程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以大數據與智能裝備為核心的“大河灣模式”創建了信息技術與農業技術高度融合的黑土地保護利用現代農業新範式。

“‘大河灣模式’服務于規模化種植的大型農墾集團,在保護黑土地的同時,綜合考慮與信息技術、智能裝備技術、農業模型與算法等技術的充分融合,提升綜合效益。”中科院計算所正高級工程師張玉成介紹道。

“大河灣戰區所處的大興安嶺東南麓區是我國黑土地的五種典型區域之一,主要特點是坡崗地多,風蝕水蝕嚴重。這裡的黑土耕地屬于淺丘陵坡崗地,被水和風微度侵蝕的占53.5%,輕中度侵蝕的占46.5%。”張玉成告訴記者,近年來,本區域的黑土耕地腐質層變薄,比第二次土壤普查平均減少10至15厘米,暗棕壤減少15至20厘米,有機質由每公斤68.6克降低到每公斤43.34克,而地表礫石含量卻較30年前增加了近20倍。

得了什麼病?病因是什麼?如何治療?大河灣的黑土地,在科研工作者的眼中就像是個病人。

既然是“會戰”,就有“戰區”,更要有戰略。來自牽頭單位的中科院計算所科研人員從軍工任務中,借用了博伊德循環理論(以下簡稱“OODA理論”)。

OODA環說的是敵對雙方互相較量誰能更快、更好地完成“觀察—判斷—決策—行動”的循環程序,雙方都要從觀察開始,觀察自己、觀察環境和敵人。

“對應OODA理論,大河灣地區的黑土地保護與利用也分成四步——利用多種信息技術手段來感知黑土地本底數據,在信息空間模拟黑土演變與利用方式的變化關系,給出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的最佳決策,用智能化農業裝備來高效執行。”張玉成說。

此時,正是黑土地豐收的季節,俯瞰大地,玉米、大豆長勢喜人,一片片金黃中孕育着一年的豐收。在大河灣示範區,科學家結合人工智能算法進行系統化模拟預測,得出不同條件下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的最優決策。

據了解,系統可以根據每個地塊實際采用的保護性耕作農藝技術體系,同時結合數據采集體系中實時感知的作物的生長狀态,建立作物生長狀态與環境(水、土、氣、生、農事過程)之間的動态模拟,并形成最優的農事作業決策。

目前,項目已經初步建立了專家在線決策與診斷推送系統,正在開發可自主決策的智能系統。2022年,針對不同的作業環節,決策系統累計給出建議100餘條,準确率80%以上。

産量不減少,土地多休息

“用好養好黑土地”的核心是“産量不減少,土地多休息”。

從發布會上的視頻可以看到,内蒙古呼倫貝爾農墾集團被包圍在一望無際的金色田野裡,伴随着轟鳴聲,一台鮮紅的拖拉機在已完成秋收的田間往返,開展着耙地、壓地等作業方式。拖拉機上雖然沒有人,但幾公裡外的人可以在室内實時看到它的運作情況,并随時向它下達新的指令。

這台無人拖拉機名叫“鴻鹄T300”,由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計算所)牽頭研制,屬于第三代智能農機設備。“它可在耕作過程中完成土壤、作物、農藝數據采集,配套多種農具完成全程無人作業。我們就是要為我國東北黑土地保護與利用探索一種‘機械化’基礎上實現‘智能化’的新模式。”張玉成說。

“我們培育的高脂新品種‘東生79’脂肪含量達24.16%,創黑龍江省近50年來高脂品種新高,同時具有早熟、高産、多抗的特點;極早熟新品種‘東生202’解決了高緯度地區極早熟品種匮乏、進一步擴大大豆種植區域的需求。”中科院東北地理所正高級工程師李豔華介紹。

據不完全統計,“東生”系列大豆品種目前的種植面積約為1400萬畝/年,累計推廣5000萬畝,增産20億斤,增加效益40億元。

“這是繼‘黃淮海’農業科技會戰後,中科院聯合黑吉遼蒙三省一區,啟動實施的又一次農業科技大會戰。”中科院副院長、中科院院士張濤表示,“黑土糧倉”科技會戰将通過原始理論創新、關鍵技術突破與成果推廣應用,為黑土地保護與利用提供科技支撐,為實現黑土地永續利用提供科技解決方案。

據介紹,下一步,“黑土糧倉”科技會戰将圍繞黑土地力提升、肥沃耕層構建開展科技攻關,發展土壤健康與産能協同提升理論,進一步強化生物、信息、空天遙感等多學科技術與農業的有機融合,打造“用得上、有影響”“推得開、留得下”的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硬核技術,構建更加成熟、有效的黑土地保護利用模式,為用好養好黑土地作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應有的貢獻。

《光明日報》( 2022年09月30日10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