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方“關注”,第一時間獲取科技資訊、技能攻略、産品體驗,私信我回複“01”,送你一份玩機技能大禮包。
----------------------------------
手機沒電,手機沒信号這兩者可能是生活中最讓人抓狂的情況,畢竟如今的手機已經成為了我們“身體”的一部分,要是沒電或者沒信号就感覺自己殘廢了一半。
還好,有人站出來給你提供“解決方案”了。手機沒信号是嗎?沒關系,貼了這個“手機信号增強貼”,手機信号分分鐘滿格。
十幾塊就能買到黑科技神器?最近小雷就在某電商平台上看到了一款号稱“科技時代光速體驗”的手機信号放大增強貼,售價最高也才18.9元,并且月銷量還已經超過了10萬 ,成千上萬的銷量和數以千計的好評很難不讓人動心。
官方客服宣傳這款産品是通過内部的磁性芯片吸取外部信号後再傳輸給手機使用,從而達到信号增強的目的。這款信号貼黑科技到了什麼地步呢?不但能夠支持安卓、iOS甚至還可以選擇塞班版本,不管是古老的諾基亞3310還是最新的iPhone 12系列,一張信号貼全部搞定。
而且更厲害的是,增強信号隻是它的基礎功能之一,按照商品詳情的介紹,它不但可以增強信号、提高網速之外,還能夠延長電池壽命,提升手機整體性能。甚至還可以減少手機輻射,絕對物有所值。
體驗:我感覺被騙了小雷作為一名被信号問題困擾多年的iPhone用戶,當然是第一時間就下單等配送了,隻需十幾塊錢就能輕松解決連蘋果都處理不了的信号問題,豈不是美滋滋?
在開箱并取出産品後,小雷必須承認在一瞬間還是有些失望的,因為本體看起來真的就像是一張印了花紋的貼紙而已,看起來極其廉價,也完全看不出所謂的黑科技芯片被藏在了哪裡。
為了驗證信号增強貼是否如商家說的那麼神奇,小雷按照說明書要求将貼片粘貼至一部手機背部,分别選取辦公室、陽台和開闊室外三個場景進行測試。
PS:顯示的數字反映了當前手機信号強度,這些數字總是負數,數字越大代表更強的連接。
-40 至-60 之間,正常在基站附近,信号非常好;
-60 至-70 之間,信号屬于良好;
-70 至-80 之間,屬于信号一般;
-80 至-90 之間,屬于信号稍弱;
-90 至-100 之間,屬于較弱狀态,不過基本可以正常通訊;
-100 至-110 之間,屬于信号較差,可能會偶爾突然斷線;
如果信号的絕對值大于 110 的話,基本就沒什麼信号,電話都打不出去的那種,更别提上網了。
在辦公室時,在未使用信号增強貼時,小雷的iPhone 12信号為-77dBm,使用信号貼後居然變成了-89dBm?不但沒有起到信号增強的作用反而還讓原本信号就算不上好的iPhone 12雪上加霜。
而在陽台時,信号貼終于發揮一丁點作用了,不過這個提升幅度幾乎可以忽略,小雷甚至認為這跟信号貼毫無關系。
最後到了室外,小雷的iPhone 12在貼上信号貼後再次上演了反向優化,使用信号貼之前為-75dBm,使用之後反而是降到了-81dBm。
測試發現,雖然在部分場景下信号貼确實會影響到手機的信号表現,但小雷個人認為這與信号貼沒有任何關系,它真的就純粹是一張貼紙而已;而在上網速度方面,手機測速軟件顯示,貼上貼片之後網速并無明顯提升。
不同的手機型号、運營商導緻各手機信号頻率不同,要實現共振就必須與相應手機信号的頻率相同,當前而言,一張貼紙即便能産生某種共振,也不可能符合所有手機頻率,更不可能實現商家宣稱的“全場景”應用。
據産品說明書介紹,信号貼是通過拉長手機内置天線接收信号波長來增強信号的接受範圍。宣傳文字表示,手機信号貼正面是信号發射區,反面是信号接收區,天線采用純鍍金設計,在加強信号時還能有效防輻射。
看起來頗有道理,但實際上波長是無法被拉長的,哪怕再退一步,放大信号也是需要能源的,而信号貼作為一張貼紙是不可能為放大信号提供能源的。再再再退一步,如果花幾十塊錢就能增強手機信号,手機廠商早就解決信号問題了,蘋果也不至于會因為信号的問題被用戶嫌棄了。
另外,這種所謂信号貼是用金屬做的,那它反而還可能屏蔽信号。換言之,如果信号貼不小心貼“到位”了,那你的信号可能就沒了。
當然,評論區中有部分用戶表示使用手機信号增強貼後有效果的也無非都是“水軍”。其實,有沒有效果,普通人是憑感覺的,并不會像上面的泰爾實驗室那樣采用專業設備測試。感覺本身是不靠譜的,尤其是差距并不大時。這時,心理作用奏效了,你信了賣方宣傳的,就可能感覺變好了一點。不少貼上這個“增強貼”的手機用戶在打電話上網時,手會改變習慣,無意識地讓開“增強貼”,也就是内部天線的位置,這對增強信号有好處。在這兩種情況下,手機信号确實是“增強”了。
這麼看下來,前面那10萬 的銷量數據,是不是更像10萬 的智商稅?不過信号貼又好像有點用處。畢竟,六七塊錢的價格,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卻能狠狠漲一波智商,還是蠻值得的。
看上去很美,實則無用近年來,類似信号增強貼這樣披着“黑科技”外衣的産品層出不窮,能美膚的玻尿酸衣、預防近視的防藍光鏡、可降糖的脫糖電飯煲……這些産品舉着“高科技”的大旗,羅列一些消費者并不熟知的科學名詞,博得消費者關注。而實際上,它們往往隻是看上去“很美”,實則無用。
這類産品雖然很難騙到年輕人,但是對于家中那些缺乏一定辨識度的長輩來說,這類産品往往就會讓他們乖乖掏出荷包裡的錢。如果是一些小産品還不會造成什麼經濟損失,萬一買了一些打着保健幌子的藥品那可就不隻是錢的問題了,身體健康可能都會因此受到損害。
花錢事小,萬一真的影響到身體健康那才是大問題。
----------------------------------
作者:雷科技團隊,緻力于聚焦科技與生活,關注并私信回複“01”,送你一份玩機技能大禮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