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詩
[唐]李賀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鈎。
何當/金/絡腦,
快走/踏/清秋。
文章分析
詩歌通過詠馬、贊馬或慨歎馬的命運,來表現志士的奇才異質、遠大抱負以及不遇于時的感慨與憤懑,其表現方法屬比體。
背景介紹
作者生活的貞元、元和之際,藩鎮割據,戰事頻頻。而“燕山”一帶又是藩鎮肆虐為時最久,為禍最烈的地方。
學習目标
(一)積累“絡”“錘”等字,“金絡腦”“千錘萬鑿”等詞。
(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三)體會詩句的含義,了解詩人的崇高志向和節操,學習詩人的高貴品質和高尚的人生追求。
同步練習
字詞積累
1.字音、字形
2.多音字: sì(似乎) shì(似的)
3.與“馬”有關的成語:一馬當先 馬到成功 老馬識途 千軍萬馬 萬馬奔騰 快馬加鞭
知識鍊接
石灰:以氧化鈣為主要成分,是用石灰石、白雲石、貝殼等碳酸鈣含量高的産物,經900-1100℃煅燒而成。
作者介紹
李賀(約公元791年-約817年),字長吉,是中唐浪漫主義詩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一個代表者,是“長吉體”詩歌開創者。家居福昌昌谷,後世因稱他為李昌谷。有“詩鬼”之稱,世稱李長吉、鬼才、李昌谷、李奉禮,自稱隴西長吉、龐眉書客、唐諸王孫、李長吉。是與“詩聖”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與李白、李商隐并稱“唐代三李”。有《雁門太守行》、《李憑箜篌引》等名篇。
青少年時,才華出衆,名動京師,但終生落魄不得志,去世時,年僅27歲。
李賀寫詩從不急着立題,而是先要到生活中去發現題材,挖掘題材。他經常騎着一匹瘦馬,帶着家中的小童子,邊走邊思索,一旦有了好句子或是來了靈感,他便把所想到的靈感火花迅速記錄下來,并把它們投進小童子所背負着的小錦囊裡。一到家裡,他連飯也來不及吃,就從小錦囊裡拿出他白天所投進去的斷章零句,當即進行整理,并把它們寫成一首首令人叫好的詩作。
結構梳理
句子分析
1.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鈎。
(1)分析
大漠:沙漠,此指西北沙漠地帶。燕山:指燕然山,這裡借指邊塞。鈎:古代的一種兵器,形似月牙。
(2)譯文
月光下,遼闊的沙漠一望無垠,黃沙萬裡,像鋪上了一層皚皚的白雪。邊塞的上空,高高地懸挂着一彎秋月,放射着清冷的光輝。
(3)小結
大漠沙如雪:寫沙漠的景象。燕山月似鈎:寫看到燕山秋月聯想到武器。
這兩句主要寫了沙和月兩種景物,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大漠的沙比作雪,把天空的彎月比作明晃晃的彎刀,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了一片富有特色的邊疆戰場的景色。這樣寫突出邊疆戰場的遼闊,馬有馳騁之地,暗指英雄有用武之地。通過對環境的渲染,為後面抒發感慨做好了鋪墊。
2.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1)分析
何當:何時将要。金絡腦:用黃金裝飾的馬籠頭。
(2)譯文
什麼時候才能給馬配上用黃金裝飾的馬籠頭。讓它在秋高氣爽的疆場上縱橫馳騁,殺敵報國,建功立業呢?
(3)小結
何當金絡腦:承上啟下,希望能為國家做貢獻。快走踏清秋:明寫駿馬在沙漠中奔跑,實寫何時自己能被重用,報效國家。“踏清秋”三字,搭配新奇,“清秋”時節草黃馬肥,正好策馬奔騰,前面冠以“快走”二字,形象地暗示了駿馬輕捷矯健的風姿,寄寓了詩人希望遇明主、得重用、建功業的願望。
這兩句借馬抒情,這是作者渴望建功立業而又不被賞識所發出的嘶鳴。
中心思想
《馬詩》這首詩用托物言志的表現手法,詩人以馬自喻,通過寫馬表達了自己願意為國家建功立業的遠大志向和強烈渴望,同時也表達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與憤懑。
寫作練筆
發揮聯想和想象,改寫成一篇小短文。
内容梳理
1.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的前兩句描繪了什麼景色?
描繪出一片悲涼肅殺的邊疆戰場景色:連綿的燕山山嶺上,一彎明月當空;平沙萬裡,在月光下像鋪上一層白皚皚的霜雪。
2.詩句兩兩相對,看起來整齊,讀起來順暢。
積累拓展
1. 但使龍城飛将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2.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3.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練習提高
1.搜集以“馬”的資料,了解馬在古代的特殊地位。
2.搜集以渴望建功立業為内容的詩歌。
寫作參考
《馬詩》的作者借“馬”表達了自己渴望立功報國的志向。像這樣通過一件事物來表達自己的志向的寫法,我們稱為“托物言志”。
閱讀擴展
馬詩
[唐]李賀
龍脊貼連錢,
銀蹄白踏煙。無人織錦韂,
誰為鑄金鞭。
譯文 龍馬脊毛圖案像連接着的銅錢, 銀蹄奔馳白色一片如踏着雲煙。 可是沒有人為它編織錦繡障泥, 又有誰肯為它鑄就飾金的馬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