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民間俗稱過年,是我國最隆重、習俗最多、時間最長、也是最具有喜慶氣氛的傳統節日,其起源蘊含着豐厚深邃的人文與自然文化内涵。春節期間,中安在線推出“春節民俗日曆”,為您呈現中華民族豐富的文化内涵和曆史傳承,和您一起歡喜過年。
大年
初一
春節俗稱“過年”,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雲正朝,亦雲元朔。”“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正月初一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稱,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開始。
開門炮仗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拜年
節裡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裡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在,有些機關、團休、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禮,日後補行的,謂之 “拜晚年”
占歲
舊時民間以進入新正初幾日的天氣陰晴來占本年年成。其說始于漢東方朔的《歲占》,謂歲後八日,一日為雞日,二日為犬,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偉人,八日為谷。如果當日晴朗,則所主之物繁育,當日陰,所主之日不昌。後代沿其習,認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氣清朗,無風無雪為吉。後代由占歲發展成一系列的祭祀、慶祝活動。有初一不殺雞,初二不殺狗,初三不殺豬……初七不行刑的風俗。
聚财
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财,而把“掃帚星”引來,招緻黴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裡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着一習俗,大年夜掃除幹淨,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來源:中安在線、中國民俗學網
設計:李菁菁
編輯:陳雪蓮 楊豔紅 郭春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