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貴州傳統藝術

貴州傳統藝術

民俗 更新时间:2024-12-21 22:33:39

民間文化藝術起源于民間,紮根于山水。這些文藝形式成為當地人生活的一部分。這些民間文化藝術,或已家喻戶曉,或任養在深閨人未識,它們到底有何特殊之處?

1、貴州苗繡

貴州傳統藝術(5種即将失傳的貴州民俗藝術)1

貴州苗族刺繡産于黔東南、黔南兩個民族自治州和安順、畢節、水城等地區的苗族聚居村寨,至今已有數百年的曆史。苗族婦女心靈手巧,她們非常喜愛挑花、編織和刺繡。刺繡是她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每逢秋收過後農閑季節她們就開始繡花和挑花,通常反面繡花正面看,既不打樣,也不畫線,随手繡來,花樣百出,栩栩如生。

2、黎平侗族大歌

貴州傳統藝術(5種即将失傳的貴州民俗藝術)2

黎平侗族大歌是在中國侗族南部方言區由民間歌隊演唱的一種民間合唱音樂,主要流行于黎平縣南部及與之接壤的從江縣北部,包括今黎平縣岩洞、口江、雙江、永從、肇興、水口、龍額及從江縣往洞、谷坪、高增、貫洞、洛香等鄉鎮。民間習慣稱這些地區為“六洞”、“九洞”。

侗族大歌曆史久遠,早在宋代已經發展到了比較成熟的階段,宋代著名詩人陸遊在其《老學庵筆記》中就記載了“仡伶”(侗人自稱)集體做客唱歌的情況。至明代,邝露在其所著《赤雅》一書中更加明确地記載了侗人“長歌閉目”的情景,這是數百年前侗族大歌演唱的重要文獻。大歌一般在村寨或氏族之間集體做客的場合中演唱,是侗人文化交流和情感交流的核心内容,在某種程度上體現和傳達了侗族文化的靈魂。

3、水書習俗

貴州傳統藝術(5種即将失傳的貴州民俗藝術)3

“水書”是水族先民創制的一種獨具一格的雛形文字,水族語言稱其為“泐睢”,它是水族民間知識、民間文化的綜合記錄與反映,涉及天文曆法、原始信仰、倫理道德、生産生活等諸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流傳于西南地區的水族聚居地。

水書的文字符号體系獨特,既有類似甲骨文、金文的一種漢字,也有衆多的象形文字符号,還有段落表義的圖畫文字。其字數少(僅數百字)、文字符号體系獨特,文本不能獨立表達意義,而要依靠有師承關系的水書先生,即能看懂讀通和會使用水書的“祭師”(全部為男性)。據水書所載相關條目,結合口傳内容作出解釋才能具有意義。因此幾千年來水書是靠一代又一代的水書先生通過口傳、手抄的形式流傳下來的,它是水族古文字抄本和口傳心授文化傳承的結合。水書習俗是水書形成、發展和傳承并以此構成與水族生活相關的習俗。

4、仡佬毛龍節

貴州傳統藝術(5種即将失傳的貴州民俗藝術)4

“仡佬毛龍”是石阡仡佬族世代流傳下來的民間崇尚的表現形式,主要流傳于貴州省石阡縣龍井、湯山等鄉鎮的宴明、龍鳳等仡佬族村寨,輻射及于全縣各地的侗、苗、土家各民族。仡佬毛龍主要活躍在元宵節期間,有學者推論,毛龍源起于古代仡佬的“竹王”崇拜和生殖崇拜。

5、安順地戲

貴州傳統藝術(5種即将失傳的貴州民俗藝術)5

地戲是流行于貴州省安順市的地方戲,其産生與明初來自安徽、江蘇、江西、浙江、河南等地的安順屯軍有關。明朝軍隊在貴州設有24個衛、26個守衙千戶所,其中安順有3個衛、2個守衙千戶所,史料上稱衛所軍士為“屯堡人”,有了屯堡人,地戲也就随之而出現了。

安順地戲演出以村寨為單位,演員是地道的農民。一般一個村寨一堂戲,演員二三十人,由“神頭”負責。演出在每年的新春佳節和農曆七月稻谷揚花時節舉行,村民還會在建房求财、祈福求子的時候請地戲隊中的“神靈”如關羽、佘太君等去進行“開财門”、“送太子”等活動。

以上5大民間藝術,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珍貴的藝術瑰寶。它們凸顯出“中國範兒”,不僅廣受國際友人的歡迎,也在中國人民的世代傳承之下,不斷發揮出新的光芒。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