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寶應方言屬于什麼派系

寶應方言屬于什麼派系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6 07:30:26

寶應方言雜談

寶應方言中的姓氏文化信息

作者:王榮華

寶應方言介于吳方言和北方官話之間,屬于吳方言和北方官話之間的過渡地帶,由于曆史上寶應大規模戰亂和大規模人口外遷相對較少,在漫長曆史歲月裡方言保留了大量的古音古義,形成了自己特點鮮明的方言文化,被相關語言學家譽為“保存最完整的古官話”。寶應姓氏文化則是其方言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從現有某些姓氏的讀音、稱呼等語言習慣中可以看出蘊含在寶應方言裡特有的地方姓氏文化信息。

寶應方言屬于什麼派系(寶應方言中的姓氏文化信息)1

寶應湖

第一、姓氏的方言讀音保存了大量的古音信息和自身語音特點

1、姓氏的方言讀音保存了大量的古音信息

(1)姓氏中保留了“古入聲”讀法。除了輕聲以外,寶應方言比普通話多一個古入聲讀音,調值為24(寶應方言陰平、陽平、上聲、去聲的調值分别為31、34、42、55,本文中在國際音标右上角标的數字即為調值)。讀入聲的姓氏常見的有:蔔、狄、戚、石、曲、習、郭、郁等等。有了入聲後,方言就避免了普通話同音姓氏的混讀。例如:戚、郪二姓普通話都讀qī,而方言則分别讀[tɕʻiə?24](音同“七”)、[tɕʻi31](音同妻);石、時二姓普通話都讀shí,而方言則分别讀[sɣ?24](音同“色”)、[si34]。

(2)寶應方言裡存有“古鹹山攝三分”現象形成的姓氏讀音。例如:單姓,中原古音為shian[ʂiɛn]去聲,普通話讀為shàn,方言讀xiān[ɕiæn55]。由此就可理解寶應方言裡“善”、“扇”、“閃”、“煽”等字為什麼讀xian[ɕiæn55]了。

(3)寶應方言裡保存“見母兩讀”現象形成的姓氏讀音。例如:“江”姓普通話讀jiāng,寶應方言即可讀gàng [kɑŋ31](音同“缸”)也讀jiàng[tɕiɑŋ31](音同“姜”);“鄡”姓普通話讀qiāo,寶應方言即可讀qiào [tɕʻɑu31](音同“鍬”)也讀kào[kʻɑu31](音同“尻”)。方言一姓兩讀的讀法正是保留了古音一姓兩讀的讀音。

(4)寶應方言沒有像普通話舌面擡高和腭化的現象。對應古漢語群母、見母、曉母的聲母g、k、h沒有像普通話一樣變為j、q、x,即普通話裡一些姓氏讀音的聲母j、q、x,寶應方言仍保留古語聲母為g、k、h。例如:“簡”姓普通話讀jiǎn,寶應方言則讀gǎn[kan42](音同“感”);“解”姓普通話讀xiè,寶應方言則讀hāi[xai55](音同“害”)。

2、有些姓氏因寶應方言具有本地獨特的讀音。

(1)一些姓氏的讀音因方言翹舌惰性省略了翹舌的聲母。例如:“任”姓:普通話讀rén,方言省略翹舌聲母後讀為én[ən34](也有變翹舌聲母r為平舌聲母l,“任”姓讀為lén[lən34]);“牛”姓普通話讀liú(全拼lioú),方言省略聲母和介音i後讀為oú [ou34]或 [ɣ34]。

(2)一些姓氏的方言讀音僅寶應獨有。例如:“奚”姓,普通話和古漢語都讀為xī,而寶應方言則讀為[tɕʻi34](音同“其”);“嵇”姓,普通話和古漢語都讀為jī ,而寶應方言則讀為[ji34](音同“夷”);“賀”姓,普通話讀hè,而寶應方言則讀[xo55]和[xĄ?24]。這三個姓的方言讀法一時難以找到其他地方的雷同讀音或古今音韻演變規律,之所以這樣讀肯定有它的演變過程和演變道理,有待進一步研究。

3、一些姓氏的方言讀音和讀法可以追尋姓氏讀音的曆史變化軌迹。

(1)選擇姓氏文字多音讀音的常見讀音替代不常見讀音。“蓋”字古代有四個讀音,普通話有兩個讀音。作為姓氏的“蓋”,普通話讀gě,古音讀入聲 [kɣ?24](音同“革”),方言“蓋”姓則選擇“蓋”字最常見的讀音[kai55];後來蒙古族、滿族一部分姓氏漢化的蓋氏也讀作gài音。“江”姓寶應方言有gàng [kɑŋ31]、jiàng[tɕiɑŋ31]兩個讀音,自古到今有越來越多人選擇常見的“江”姓讀音jiàng[tɕiɑŋ31]。這種選擇常見讀音的姓氏讀法也為更多人接受,并被收入《現代漢語詞典》。

(2)部分複姓有選擇地變為單姓。寶應姓氏中目前已知具有這種情形的有:“尉遲”複姓單字姓化後改姓為“遲”,“端木”複姓單字姓化後改姓為“端”。這種現象并不是一概而論,因此寶應姓氏中既有“尉遲”、“端木”複姓,又有“遲”、“端”單姓。

第二、寶應方言的姓氏口語叫法體現了普通百姓的無限智慧。

日常生活中,人們對姓氏的叫法體現通俗易懂、約定俗成的特點,也讓當今的我們體味到普通百姓的無限智慧。姓氏的口語叫法多種多樣,歸納起來大概有以下幾種:

1、 拆解姓氏偏旁部首和用姓氏組詞的叫法通俗易懂。具體說法上又分陳述性叫法和區别性叫法。

(1)陳述性叫法用于直觀性介紹。主要有“拆解的兩個偏旁部首 子”或“三個以上拆解的偏旁部首”兩種形式。拆解的兩個偏旁部首 子”叫法中的“子”起湊足音節作用,含有對人尊敬的意思。常見的有:“陳”姓稱為“耳東子”,“朱”姓稱為“未撇子”,“胡”姓稱為“古月子”。“三個及以上拆解的偏旁部首”叫法多以三個拆解的偏旁部首連讀形式為常見。常見的有:“譚”姓稱為“言西早”,“冀”姓稱為“北田共”,“施”姓稱為“方人也”,“嵇”姓稱為“禾尤山”。三個以上拆解的偏旁部首連讀的叫法相對較少,比如“徐”姓和“秦”姓都被稱為“三十一人”,傳說“徐”姓和“秦”姓本是一家人。

(2)區别性叫法可以用于同音姓氏的區分。其形式為“拆解的偏旁部首 姓氏”或“詞語 的 姓氏”。“拆解的偏旁部首 姓氏”的形式用于偏旁部首比較好拆解的姓氏,例如:我姓弓長張,你姓立早章。有些同音姓氏偏旁部首不好拆解或拆解後不能流暢表達,隻好用姓氏組詞的“詞語 的 姓氏”形式進行區别化表達。例如:我姓“諸侯”的“侯”,你姓“問候”的“候”,他姓“皇後”的“後”,今天我們同時居住在大寶應。

2、以姓氏部分筆畫代替姓氏的叫法言簡意赅。“王”姓稱為“三橫子”,“萬”姓稱為“草字頭”。

3、對姓氏整體字形進行具體說明的叫法形象生動。例如:美女姜、翹腳成、幹勾于、夏大褂子。

4、用諺語傳說謎語來表示姓氏的叫法文采彰顯。“小官莊高、大官莊苗,蘆村的姜、柘溝的喬”,這句諺語說的是明朝寶應東南鄉四個顯赫大姓。他們家雖世居鄉野,但都能耕讀傳家、金榜題名、澤被後世。現在他們的後人還都會自豪地用這句諺語介紹自己的姓氏;因為有“洪武趕散”梁氏四兄弟“馬下拾嬰”的傳說,因而西安豐的“梁”姓被叫做“馬下梁”;因為有孫悟空的典故,“孫”姓有時也被叫做“猴子”;因為“塘”、“唐”同音,“唐”姓有時以謎語“塘”的謎面出現被叫做“刻裡凹”。

5、相互幽默戲谑的姓氏叫法生活情趣濃烈。“呂”姓可以被戲稱為“口對口”、“親嘴”。“朱”、“苗”、“楊”等可以戲稱為同音或近音的牲畜名。例如:我家是個動物園,爺爺、爸爸和我是三個大豬豬,奶奶是個大貓貓,媽媽是個大羊羊。

第三、相關“姓氏方言詞”飽含平民百姓的傳統美德和人性之美。

1、“邵家灣無邵,錢家溝有郭”的千年傳說深含造福他人不求回報的傳統美德。這兩則傳說說的是邵家灣這個地方住的全不是姓邵的,錢家溝這個地方住的全都是姓郭的。邵家灣、錢家溝這兩個地方都坐落在射陽湖畔,千百年前都是荒無人煙的湖灘,後來成為邵家灣、錢家溝兩個村莊,這裡面飽含着感人的姓氏故事。

邵家灣無邵的傳說發生在古時候射陽湖北岸。那時後當地有許多灘地河灣,土地貧瘠,澇災不斷,民不聊生。那時當地有一戶邵姓人家有四兄弟,不甘貧窮,願以全部家産建亭祭神,祈求神靈保佑當地百姓。弟兄四人沿湖邊河灣建成四個亭子,讓人們祭祀天仙湖神,邵氏兄弟的善舉和當地百姓多年的祭祀供奉終于感動了王母娘娘,王母娘娘差使身邊一丫環化作凡人與邵家老大成親,并保佑此地年年風調雨順、興旺發達。住在湖邊河灣地方的吉姓、李姓、張姓、胡姓等莊戶人家過上好日子之後為感謝邵家兄弟的善舉,就把這一帶稱為邵家灣,而邵家四兄弟仍住在邵家灣傍邊的祖宅老屋。“邵家灣無邵”讓我們看到了邵家兄弟為民造福不求回報的傳統美德。

“錢家溝有郭”的傳說發生在明朝的射陽湖西岸。明兵禮部侍郎郭正域得罪了權貴,為躲殺身之禍,遠離朝廷是非之地,攜家族來到射陽湖西岸,留下三個兒子在此分散居住,為保全子孫後代不受牽連自己則帶領其他族人隐居阜甯。郭氏後人從此以後在此地繁衍生息,此地也逐步繁榮興旺,至清初形成了以郭姓為主的村落。為給村莊起名,郭氏後人繼續遵守祖輩隐姓埋名的做法,以莊鄰董姓人家入贅女婿的“錢”姓和穿莊而過的溝河為據,将其居住的村莊命名為“錢家溝”。錢家溝的地名讓我們看到郭正域舍己保護子孫、郭氏子孫興旺不忘祖訓的品德。

2、 “生王死錢”的百年遺訓彰顯有恩必報不忘祖先的人性之美。“生王死錢”指本地一支王氏族人,他們活着的時候随王姓、死去了則改回錢姓的族規。傳說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王錢镠第十六世孫錢達夫因避仇,孤身一人從蘇州流落到寶應縣城,被當時善士王舜搭救扶持并将女兒嫁他為妻,錢達夫為感恩王家囑其子孫:“生從王氏,死歸錢宗”。數百年來錢達夫後人一直延續着這一習慣:生前姓王,死後的牌位墓碑改為姓錢。這個故事數百年來一直為人傳頌,後來還成為蒲松齡《聊齋志異》中《乩仙》一文的原型。我們從中體味到錢達夫及其後人既不忘感恩又不忘祖宗的善良人性。

3、 一些包含姓氏的地名和品名成為家喻戶曉的方言新詞。“馬面”是近年來誕生的一個方言新詞,也是寶應城區家喻戶曉的早餐面條。從挂在普通面館的牌子到挂在百姓嘴上的方言新詞,這裡面凝結馬家人經營面館的無數汗水,馬家人用誠信和辛勞使自己的姓氏借助一碗百姓喜愛的陽春面而流傳于世。借助某件事情讓自己的姓氏流傳于世,這樣的事情過去有、現在有、将來也會有,大多成為了地名、品名。諸如“馬面”、“喬家白”、“郭氏橋”、“戚家汪”等新老姓氏名詞必将會繼續流傳下去。

第四、寶應姓氏的不斷增加承載着方言的滄桑融合。

寶應自古土地肥沃、河湖衆多、物産豐富,且遠離大中城市、交通相對便捷,使得曆史上屯兵駐守的軍團、趕散遷移的人群、避災躲禍的家族、流浪逃亡的窮人有機會移居而來。而當今社會的快速融合發展不僅促進了寶應人口流動,也加快了寶應姓氏的增加。據有關資料統計:全縣戶籍人口姓氏1989年共有403個,2005年增加到588個,2019年達到598個。

1、一句“上蘇州”老話凝聚着多少蘇州移民的鄉思鄉愁。明初長達50多年的“洪武趕散”,使得大批蘇州人移居寶應。據有關史料、族譜記載:當時從蘇州來的移民占全縣人口的20%左右,明清時期寶應著名的朱、劉、喬、王四大家族均來自蘇州,曾經隸屬寶應的金湖縣70%的姓氏來自蘇州移民,寶應白田王氏、小官莊的苗氏和高氏、西安豐的梁氏、柳堡的喬氏和姜氏、天平的蔡氏和陳氏、射陽湖的柏氏等等都是蘇州移民後裔。這些蘇州移民的到來也對寶應方言産生了一定的影響,也影響着寶應方言的演變發展,許多蘇州土語融入寶應方言,甚至連現今的我們已經把它當成“理所當然”的寶應話了。例如:軋(方言音[kɑ?24]同“夾”)姘頭、稿薦、下後蹲、寒(方言音[xuon34]同“桓”)天、堂(方言音[tʻɑu34]同“陶”)屋等詞,其實都是地道的蘇州話。

2、一句“寶應冒子”承載着許多古代族群和現代姓氏的淵源。寶應人稱北方人為“侉子”、南方人為“蠻子”,而“侉子”和“蠻子”則稱寶應人為“冒子”。有人認為這是從方言腔調的角度來區分的,說寶應方言不像“侉話”字正腔圓,也不像“蠻語”軟綿動聽,聽上去是一種“其韻不正、其語不雅”的倉促冒失土語。這種說法大錯特錯,其實寶應方言“其韻正、其語也雅”。寶應人看古典小說根本不用看附後的詞語解釋,因為寶應話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江淮古官話”。那麼,“冒子”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1)“冒子”不是指寶應人和寶應方言,而是指裡下河地區的人。淮安人把寶應人叫做“寶應冒子”,其實被叫做“冒子”的人卻很多。泗洪人把洪澤人、金湖人叫做“冒子”,徐州人把所有連雲港人叫做“冒子”,連雲港市區把東海人叫做“冒子”,響水人稱濱海、阜甯人為“冒子”,濱海、阜甯人稱鹽城人為“冒子”,鹽城市區的人又稱市區以外的鹽城人為“冒子”,揚州鎮江把裡下河一帶的人都叫做“冒子”。由此可見,所謂的“冒子”是指裡下河地區的人,而不是指有千差萬别的裡下河各地方言,當然更不是指寶應方言了。

(2)“冒子”一詞其實是“貊mò子”的俗稱,“冒子”先民來之于北方和中原。貊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漢字,《詩》、《書》、《傳》等許多古代經典裡都有它頻繁出現的蹤迹。貊:普通話讀mò去聲,寶應方言讀[mɑu31]陰平,二者韻、調有區别也很接近。方言[mɑu31]對應普通話讀音是māo,普通話讀māo音的漢字僅有一個“貓”字,而“貓”方言不讀陰平[mɑu31]音而讀陽平[mɑu34]音。“貓”古音分别讀如“苗”、“茅”二音,與方言讀音一樣。可見方言[mɑu31]音目前是一個有音無确定字的方言詞。那麼方言[mɑu31]音到底是哪一個字呢?我的答案是“貊”。長江天塹自古就是“貊”、“蠻”的分界線,位于長江口北岸的裡下河地區自然就成為北方民族最南邊緣的屬地,裡下河地區族群,處于與南方蠻夷民族交界的地方。古文獻記載:與南方蠻夷民族交界的東北方族群則稱之為“貊”。例如《周禮·夏官·職方氏》裡有“四夷八蠻七閩九貉”句子,《書·武成》裡有“華夏蠻貊”句子。可見遠古時代稱東北方族群為“貊”、東南方族群為“蠻”,當寶應的大地由海洋漸變為陸地的漫長歲月裡,來自北方的“貊子”越來越多地遷移過來成為寶應先民,明朝之前的寶應本地姓氏大多數都可以追溯到中原和北方的祖先。

(3)“貊子”是寶應先民和裡下河地區古族群的共同圖騰。“貊”本作“貉mò”,又叫“貃”、“貘”。無論是“貊”還是“貉mò”、“貃”、“貘”,本義都是指遠古時代的一種動物,隻是年代久遠無法說清楚這些動物的具體樣子。古文獻記載這種動物像豹、像熊或像貓,能食銅鐵,是一種令先民非常崇拜的野獸,因而先民把自己族群稱為“貊”,把自己族人稱為“貊子”,把自己建的國家稱為“貊國”,“貊”自然就成為包括裡下河地區先民在内的遠古東北先民的“圖騰”。而裡下河地區的先民“貊子”與“蠻子”交界相處,與“蠻子”的區别性叫法“貊子”使用頻率最高,因而保存時間最長。當北方人不再意識到自己是“貊子”的時候,或者隻有翻看字典才知道自己是“貊子”的時候,裡下河地區的人則永久地保留了“貊”音、“貊”字、“貊子”詞,且一直知道自己是“冒子”,也被人家稱之為“冒子”,其實也應當知道“冒子”就是“貊子”。

來源:寶應生活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