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摘要)當政治文化等等上層建築阻礙着經濟基礎的發展的時候,對于政治上和文化上的革新就成為主要的決定的東西了。我們這樣說,是否違反了唯物論呢?沒有。
因為我們承認總的曆史發展中是物質的東西決定精神的東西,是社會的存在決定社會的意識;但是同時又承認而且必須承認精神的東西的反作用,社會意識對于社會存在的反作用,上層建築對于經濟基礎的反作用。這不是違反唯物論,正是避免了機械唯物論,堅持了辯證唯物論。
有人說,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經濟基礎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們的地位并不互相轉化。這種見解同樣也是錯誤的。“基礎是社會發展的一定階段上的社會經濟制度。上層建築是社會的政治、法律、宗教、藝術、哲學的觀點,以及同這些觀點相适應的政治、法律等設施。”(斯大林:《馬克思主義和語言學問題》)
基礎是第一性的東西,上層建築是第二性的東西,是從基礎産生的東西。斯大林所說基礎是社會發展在某一階段上的社會經濟制度,即是和一定發展階段上的生産力水平相适合的生産關系的總和。随着生産力由一個階段發展到較高的階段時,生産關系也随着發展到較高的階段,即一種社會經濟制度轉變為較高階段的經濟制度。所以社會的經濟基礎随着生産力的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的。
由于社會的經濟基礎變化,那從基礎産生并适合于基礎的上層建築也随着發生變化。上層建築是為基礎服務的。在對抗性的社會中,上層建築是獨占生産資料的階級為了鞏固對自己有利的經濟制度而建立的,是它用以統治被剝奪了生産資料的階級的工具。這個統治工具分為物質的和精神的兩種。物質的統治工具,是國家、法庭和警察之類的強制機關。
精神的統治工具,是政治、法律、宗教、藝術、哲學的觀點。而那些強制機關的政治法律制度,則是與那些觀點相适合的。例如帝國主義國家,資産階級為了統治無産階級,不但利用法庭和警察(有時調用軍隊)鎮壓無産階級的反抗;并且利用學校、書店、報館、教會、戲院、電影公司、廣播電台等等,傳播資産階級思想,企圖在精神上麻醉無産大衆,借以維持資本主義私有制。
所以資本主義社會的上層建築反映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并為經濟基礎服務。經濟基礎對于上層建築,占居主要地位,這是很明白的道理。但是,上層建築雖由基礎産生并反映基礎,卻并不是說上層建築對于基礎是完全被動的、消極的東西。上層建築一旦成立以後,它對于基礎就具有能動的、積極的力量。
斯大林說:“上層建築是由基礎産生的,但這決不是說,上層建築隻是反映基礎,它是消極的、中立的,對自己基礎的命運、對階級的命運、對制度的性質是漠不關心的。相反地,上層建築一出現,就成為極大的積極力量,積極促進自己基礎的形成和鞏固,采取一切辦法幫助新制度去根除,去消滅舊基礎和舊階級。不這樣是不可能的。基礎創立上層建築,就是要上層建築為它服務,要上層建築積極幫助它形成和鞏固,要上層建築為消滅已經過時的舊基礎及其舊上層建築而積極鬥争。”(《馬克思主義和語言學問題》)
所以,上層建築一旦成立以後,就成為極大的積極的力量,它能加速社會的發展,也能延緩或阻礙社會的發展。例如資産階級推翻封建社會以後,就建立了适合于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上層建築——資産階級的國家機關和資産階級的政治、法律、宗教、藝術、哲學等觀點,積極幫助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形成和鞏固,并采取一切辦法幫助資本主義的制度來摧毀和消滅封建主義的制度與封建階級,因而使資本主義得以向前發展。
但是到了生産力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就和資本主義的生産關系發生沖突,而資本主義的生産關系就會障礙新生産力的發展,于是,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就發生動搖而逐漸衰亡下去。可是,資産階級卻憑借資本主義的上層建築,鎮壓無産階級的革命運動,企圖保存那衰亡的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于是,資本主義的上層建築就阻礙社會的發展。于是,在新生産力和資本主義的生産關系互相沖突的基礎上,就産生出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就動員無産階級,組織無産階級。無産階級組織起來,就成為強大的革命力量,能夠推翻資本主義的上層建築,建立起革命的政權,用強力消滅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建立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生産關系,多年來障礙着新生産力的發展,可是封建的買辦的法西斯主義的上層建築卻竭盡全力保存着腐朽的衰亡的經濟基礎。
但用偉人思想武裝的工人階級及其司令部——中國共産黨,組織了以工人階級為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并團結小資産階級和民族資産階級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成為強大的革命力量,終于推翻了國民黨反動政府,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消滅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經濟制度,建立了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
由此可見,上層建築雖由經濟基礎産生,而在它産生以後,卻成為強大的積極的力量。從上面那些說明看來,生産力、實踐、經濟基礎,一般地表現為主要的決定的作用,這是毫無疑問的,然而,生産關系、理論、上層建築這些方面,在一定條件之下,又轉過來表現其為主要的決定的作用,這也是必須要承認的。
我們這種說法,是合乎辯證唯物論的。因為我們承認:在總的曆史發展中,物質的東西決定精神的東西,社會的存在決定社會的意識。這就是說:承認社會的物質生活、社會的存在是第一性的現象;社會的精神生活、社會的意識是第二性的現象。精神生活是物質生活的反映,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
總起來說,社會的思想、理論、觀點等是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反映。我們必須從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去說明社會的思想、理論、觀點,決不能從社會的思想、理論、觀點去說明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也就是要從社會存在去說明社會意識,決不能從社會意識去說明社會存在。
所以,社會存在對于社會意識具有決定的作用。但是不能因此就說社會意識對于社會存在沒有反作用。在社會曆史和社會生活中,社會意識也具有積極的反作用。在對抗性的社會裡,有舊的社會的、理論和觀點,也有新的社會的思想、理論和觀點。前者是為腐朽的反動的階級的利益服務的,它們所起的反作用,是阻礙社會的發展;後者是為新興的革命階級的利益服務的,它們對于舊社會的反作用,是消滅舊社會,建立新社會。
所以當舊社會開始衰亡,當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已在社會面前提出新任務時,就産生出新的社會的思想、理論和觀點,成為新興的革命階級的精神武器,化為物質的力量,能夠摧毀舊的社會生活秩序,建立新的社會生活秩序。反映了中國社會發展規律的偉人思想一經掌握了人民大衆,便成為強大的物質力量,所以中國的人民革命能夠從勝利走向勝利。社會意識對于社會存在的反作用,是非常重大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