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天起,我們分四堂課講南懷瑾的《原本大學微言》。我以前講過,這是南老師自認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他在台灣時曾經多次講過《大學》,講稿也整理出來了,但南老師壓在那兒,不讓出版,因為他不滿意。到了1992年底,南懷瑾告訴友人,他要重新講《大學》,并整理成書。他說:“這是我一生最後一件大事,對國家、對民族有個交代。“這部講《大學》的書直到1998年才問世。在這一過程中,南老師花費了很多心血。可見《原本大學微言》在南老師心目中的分量有多重!那麼,它究竟是一部什麼樣的書呢?
我先從書名講起。“大學微言“的”微言“二字有多重解釋,一是指精深微妙的話語。南老師認為,盡管《大學》全文隻有2152個字,但每一句話都很微妙,含義都很精深。他要把其中的微妙處闡發出來,讓現代人看得懂。結果這2152個字就成了上下厚厚兩大本的“大學微言”。“微言”還有一種意思是指人們發出的細微聲音。因此,南老師在書名中用“微言”這個詞,也是表達一種謙虛的态度,說自己人輕言微,沒想跟那些自命不凡的教授學者争辯。
那麼書名為什麼要在《大學》前加“原本”兩字呢?這是為了有别于流行800多年的朱熹“章句本”。《大學》原本是西漢戴聖流傳下來的《禮記》第42篇。自從宋朝朱熹的“章句本”流行以後,其他許多注解《大學》的書,如司馬光的《大學廣義》等,都已失傳,甚至民間連原本《大學》也久不流通。所以到明朝嘉靖年間,王陽明把原本《大學》刻印出來,當時的讀書人還很驚訝,不相信還有這一種本子。清朝的李惇甚至還說:“學者有老死不見原文者。”自明朝以後,朝廷規定科舉考試要以朱熹注疏的“四書”為标準。于是讀書人就隻讀朱熹的“章句本”了。既然如此,刻印《禮記》的人索性就隻保留《大學》、《中庸》的目錄,把文字都删除了。朱熹不但曲解了《大學》作者曾子的原意,而且還将《大學》的原文,按照自已的觀點,重新改編次序。南老師認為,“原本《大學》本來就有它自己的次序,也可以說它本來就有自己的邏輯系統。例如,原作者曾子特别列出‘誠意’這個主題來講,無論是他自說‘誠意’的内涵,或是引用經典來做說明,都是很有條理地來闡明‘誠意’内外兼修的作用。不需要朱熹來改正重編。”他還說:“宋代儒學家們加入了孔家店,喧賓奪主,改變了孔家店原來的産品,摻入的冒牌太多。尤其以程、朱之說,更為明顯。”所以南懷瑾講儒家經典,都是甩開他們的注疏章句,直接走向先秦儒家的源頭,再從學問的源頭處立言。南老師講《大學》就是要正本清源,所以不用朱熹篡改過的“章句本“,而用《宋本禮記疏本》中的《大學》原文。這就是他特别标明“原本大學“的原因。
南老師講《大學》,循着“四綱、七證、八目”這條路線,圍繞内養和外用這兩個主軸,邊解釋原文,邊引經據典。在内養部分,用佛家學說講解“七證”功夫,深入淺出,細緻入微;在外用方面,用經史合參的方法,通過大量的曆史故事,闡述曆代帝王将相施政的得與失,通俗易懂,精辟入理。接下來,我就集中講解“四綱、七證、八目”,這是南老師為我們歸納的《大學》全文的核心。你們搞懂了“四綱、七證、八目”,也就掌握了《大學》的精髓。
《大學》的開頭一段“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四句話,一般認為是全書的綱要。朱熹把這“明德”、“親民”、“至善”,稱為“三綱”。南老師說有“四綱”,大學之道的“道“是統領這”三綱“的總綱。這裡說的”大學“,不是指北京大學、哈佛大學等現代高等學府。這個“大學”是大人之學。古時候,一個真正有人格、能夠頂天立地于天下之間的人,叫大人。大學是教人怎麼成為這樣一個大人。“大學之道”的道,是根本,是人之為人的根本。換句話說,就是人類的本來面目。
大學之道涵蓋三個要點。第一是“明德”。朱熹解釋“明德”,說人性本來是具備理性的,能夠适應萬事萬物,隻不過是被私欲遮蔽了。“明明德“是要把這種天生人性發揚出來。南老師說,錯!“明德”應該是指“道的緻用,是從道體出發的心理和身體力行的行為。”講通俗點,明德是什麼?是你本身生命中本來就有一種光明的智慧。這種智慧可以對你的心理和行為起作用。但是這種光明的智慧未必會從每個人的身上顯現出來。比如,一個農村孩子很聰明,但如果他沒有得到受教育的機會,再聰明也成不了科學家,隻能一輩子在老家做農民。“明德“必須被發現,而且是被自己發現。這個農村孩子隻有知道自己有發展潛力,才會去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不是有個叫餘秀華的女詩人嗎?她在農村,又是殘疾人。如果不是覺得自己有寫詩的天賦去嘗試,那麼一輩子也成不了詩人。“明明德“的第一個“明”是“明白”、“發覺“、“找到”的意思。“明明德“就是找到人性内在的這種根本智慧,因此有時候也叫做“内明”。用佛家的語言就是明道悟道。怎麼使自己“明明德”呢?這不能隻依靠書本,而需要一套求證的功夫。這套功夫叫“内明之學”,也叫做“内養”,内在的自我修養。在儒家經典和南懷瑾著作中,這兩個概念是經常互用的。所謂“七證”,指知、止、定、靜、安、慮、得。這是内養的七個步驟。我在下一堂課會詳細講“七證”的問題。
第二句是“親民”,朱熹把“親民”說成“新民”,認為人人要“存天理,去人欲”,革新改過,做一個新人(民)。南老師說,又錯!“親民”是“道”的外用。“由個人學問的道和德的成就,投向人間,親身走入人群社會,親近人民而為之服務。““親民”的意思,也就是說,一個人有了“明明德“的自我修養,擴而大之,去影響他的家人,影響社會,影響國家,甚至影響全人類。所謂“八目”,指“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講實際的學問和修養。有了這些修養,才能夠去“親民”、去立己立人,自度度他。我會用兩堂課的時間講“八目”的問題。
大學之道的第三個要點:止于至善。南老師說:“止於至善便是覺行圓滿而得道成聖了!”最後他歸納這四句話:“大學的道,首先在明白明德的修養,然後才能深入民間做親民的工作,達到極其圓滿的至善境界”。
南懷瑾怕我們這些人還弄不明白“四綱“的深刻涵義,就進一步“以佛解儒”,用佛家學說來解釋《大學》的“四綱“。他在《大學微言》裡是這樣說的:什麼是佛?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叫作佛。“自覺”是自悟,自己悟了,所謂證得菩提就是悟了,找到生命的根本。“覺他”是度一切衆生。在《大學》呢?明德就是自覺;親民就是覺他;自己悟了,證得菩提,行為、功德做到度一切衆生,利益大衆,這些都完成了,止于至善,這樣叫作覺行圓滿,就是佛。換句話說,自利,利他,功德智慧圓滿,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由此可見,恰恰如道家的列子所說:“東方有聖人,西方有聖人,此心同,此理同。”無論是中國的儒家,還是印度的佛教,說的道理基本上都是相通的。《大學》的“大學之道”有普世價值。
這一堂課就講到這裡,下堂課我們詳細講一講“七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