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王陽明的人生軌迹地圖講解版

王陽明的人生軌迹地圖講解版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8 23:50:26

王陽明到沒到過廬山?到過幾次廬山?

1518年,王陽明在贛州派人給白鹿洞書院送來《大學古本序》;1519年十一月從南京經鄱陽湖回南昌,從廬山邊上路過;1521年五月在白鹿洞書院會講。

王陽明的人生軌迹地圖講解版(眼前誰是補天手)1

今天,我們單說1520年那一年王陽明的兩次來廬山,以及他在廬山的行迹、詩文與碑刻。

為什麼研究這個題目?因為此時正是王陽明人生經曆和思想曆程的節骨點,也是現在學術界、理論界語焉不詳的模糊處。研究這段經曆,有助于理解陽明心學、“緻良知”這一心學的重大命題的提出。

一、1520年正月至二月,第一次到廬山:《紀功碑》。

1519年7月,王陽明平定了甯王之亂,維護了國家統一,立下了不世之功。但王陽明立了如此大功,不但沒有得到朝廷獎賞,反遭一系列毀謗與陷害,受到不公正待遇。王陽明在這種情況下,忍辱負重,完成了三件事:

第一,把甯王交給了張永,處理了這個棘手問題。

第二,回南昌處理了許泰、張忠之難,即2萬部隊的騷擾問題。

第三,處理了民生問題。卻仍然受到百般猜忌,百般刁難。

1520年仍然是王陽明的磨難之年。一開年的天氣就不好。正月初一霧、初二雨、初三風。這幾天,王陽明每天都寫了一首詩,說“一霧二雨三日風”,感歎“元日昏昏霧塞空,出門咫尺誤西東。人多失足投坑塹,我亦停車泣路窮。”“小臣漫有澄清志,安得扶搖萬裡風!”

也就在“正月初一,使至”,王陽明接到十二月底下達的聖旨,就趕緊和使臣一起解押逆黨案犯從南昌動身,前往南京“獻俘”,同時他也想“面聖”,當面澄清一下。

正月初八,到達蕪湖,卻被江彬、張忠擋住了半個多月,不得進。沒辦法,隻好遁入遁入九華山,找了一間草庵天天打坐。二十三日,朱厚照派錦衣衛來偵伺,見他“每日宴坐草庵中”,“無反狀”,這才放心。現在,九華山有“宴坐岩”,其前是“錦衣石”。周鳳岡有詩:“宴坐堂前錦衣石,心香一瓣為先生。”

王陽明最終未得到皇帝的召見,隻得奉旨返回江西。《年譜二》說:“正月,赴召次蕪湖,尋得旨,返江西。”

王陽明回江西,走的是哪條路呢?

(1)小孤山。“過彭澤,遊小孤山,有《次陸相韻詩》。”這是此次廬山之行的第一首詩。他說“小孤江上是真龍,攀龍我欲乘風去”,隐約透出一種遠去遁世的情緒。

(2)大孤山(鞋山)。從長江進湖口,從湖口到老爺廟的60公裡的水域上有一座高近百米小島,此島六朝時稱“獨石”,獨者,孤也,孤零零地立在湖中,又比長江裡的小孤山大,故名“大孤山”;又因其形如鞋而叫“鞋山”。鞋山三面絕壁,屹立中流,周長500米,僅西北角有一石穴,可泊舟船。山上原建有天後宮、梳妝台等,現已毀。登山遠眺,白帆片片,無限藍天,詩情畫意。北魏郦道元著《水經注》說大禹治水至此,刻石紀功。也有人說,刻石的是秦始皇。

王陽明的人生軌迹地圖講解版(眼前誰是補天手)2

鄱陽湖裡鞋山

王陽明在這裡寫下第2首詩《過鞋山戲題》。由秦始皇在鞋山刻石聯想到秦始皇飄洋過海尋求長生不老之藥之事:“曾駕雙虬渡海東,青鞋失腳堕天風”,“經過已是千年後,蹤迹依然一夢中”,秦始皇歸入了曆史長河,此處蹤迹顯示的隻是一個夢。他接着吟道:“屈子漫勞傷世隘,楊朱空自泣途窮。正須坐我匡廬頂,濯足寒濤步曉空”,他感歎屈原的“漫勞傷世”和楊朱的“空自泣窮”。

甯王宸濠舉兵東進經過鞋山時,也有詩雲“風緊踢開湖口浪,月明踏破水中天”。可一語成谶,後來,王陽明平定甯王朱宸濠之亂,一舉蕩平九江府(轄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澤5縣)、南康府(轄星子、都昌、建昌、安義4縣)的叛軍殘部,正應了“踏破水中天”。這次王陽明行船在鄱陽湖上,寫下第3首詩《鄱陽戰捷》:

甲馬秋驚鼓角風,旌旗曉拂陣雲紅。

勤王敢在汾淮後,戀阙真随江漢東。

群醜漫勞同吠犬,九重端合是飛龍。

涓埃未遂酬滄海,病懶先須伴赤松。

詩中除了回憶自己的戰功和忠心之外,貶斥“群醜漫勞同吠犬”,同時,也有心灰意懶的些許牢騷之意。

(3)開先寺。王陽明從南康(後星子縣、今屬廬山市)上岸,來到秀峰,

王陽明的人生軌迹地圖講解版(眼前誰是補天手)3

廬山秀峰

秀峰并不是一座山峰,而是“千峰競秀”。秀峰寺遺址後有鶴鳴峰,西有龜背峰,西南為寨雲峰,黃岩石;西北有雙劍峰、犀牛峰,雙劍峰西南又有香爐峰,姐妹峰,除此之外還有最為險峻的文殊峰。還有“馬尾瀑布”及“黃岩瀑布”(又稱“開先瀑布”“廬山瀑布”),每當雨季,瀑布崩瀉,水氣蒸騰,峰上紫煙缭繞,李白就是在這裡寫下了“飛流直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詩句。王陽明估計是二十九到達南康,三十日一大早就來到秀峰,呆了一天,所以是“清晨入谷到斜曛”。他去了哪些地方呢?“遍曆青霞蹑紫雲。阊阖遠從雙劍辟,銀河真自九天分”,這裡又是“青霞”“紫雲”的,一幅要尋仙歸隐的派頭,但又感歎“阊阖”“銀河”的高遠,看是寫景,實在感歎想見皇帝而不得的心境。王陽明說:今天我趕到這裡不是閑得無事,想當年我平叛勤王也是忙得要命,我真想辭官來這個地方還不那種假模假式地歸隐。

王陽明的人生軌迹地圖講解版(眼前誰是補天手)4

王陽明來到秀峰寺,南唐中主李璟尚未登基時,曾遊秀峰的鶴鳴峰下,慕其風景優美,山林幽靜,“出萬金買之”,并築台讀書。李璟繼位九年後,便下诏在原讀書台舊址上建寺,并認為此地是開國的祥兆,便取“開國先兆”之意,将寺名定為“開先寺”。所以,這座開先寺從955年前後算起,至今已有1000多年了。

王陽明的人生軌迹地圖講解版(眼前誰是補天手)5

廬山秀峰寺遺址

現在李璟讀書台舊址仍在,台雖已廢,紫石雕花石欄猶存,系已有千年曆史的南唐物件,是現廬山年代最早的不可移動文物。台旁原有6丈古松,遠望如華蓋覆罩于台,1938年被日軍砍去。

寫下第4首詩《遊廬山開先寺》:

清晨入谷到斜曛,遍曆青霞蹑紫雲。

阊阖遠從雙劍辟,銀河真自九天分。

驅馳此日原非暇,夢想當年亦自勤。

斷拟罷官來駐此,不教林鶴更移文。

(4)紀功碑。王陽明看了開先寺(今秀峰寺)後,再登上秀峰李璟讀書台,在這裡刻下一塊數丈見方的石碑。這次他來廬山的目的就是要在這裡刻寫《紀功碑》。

王陽明的人生軌迹地圖講解版(眼前誰是補天手)6

石壁上有現在是國保單位的三處石刻:右邊是明代徐岱的詩,中間是宋代黃庭堅書寫的《七佛偈》,左邊就是王陽明在此勒石記功寫的《紀功碑》,

王陽明的人生軌迹地圖講解版(眼前誰是補天手)7

王陽明的《紀功碑》長242厘米,寬234厘米,碑文共136個字,字體莊重遒勁,入石三分。碑文記載明王陽明率江西兵馬平定甯王叛亂、生擒甯王一事。全文如下:

王陽明的人生軌迹地圖講解版(眼前誰是補天手)8

“正德己卯六月乙亥(十三日,公曆7月9日),甯藩宸濠以南昌叛,稱兵向阙。破南康、九江,攻安慶,遠近震動。七月辛亥(二十日,公曆8月14日),臣守仁以列郡之兵,複南昌。宸濠還救,大戰鄱陽湖。丁巳(二十六日,公曆8月20日),宸濠擒,餘黨悉定。當是時,天子聞變赫怒,親統六師臨讨,遂俘宸濠以歸。于赫皇威,神武不殺。如霆之震,靡擊而折。神器有歸,孰敢窺竊。天鑒于宸濠,式昭皇靈,嘉靖我邦國。正德庚辰正月晦,提督軍務都禦史王守仁書。從征官屬列于左方。”

他是這樣講的:六月十三日,甯藩宸濠(注意:這裡不說“甯王”,隻稱“甯藩”)在南昌叛亂,“稱兵向阙”,目标直指皇宮。攻破了南康(今廬山區)、九江,又攻打安慶城,遠近震動。七月二十日,王陽明率領吉安、撫州、樟樹等列郡的地方民團,收複了南昌。朱宸濠還救,大戰鄱陽湖,結果,二十六日被俘,餘黨全部搞定。“當是時”,皇帝才得到消息,大怒,親率六師來讨伐,于是就俘獲宸濠以歸。看到這裡,人們要問:朱宸濠究竟是誰抓到的呢?可在這短短的碑文中,王陽明隐晦表達了自己難言的複雜心情。

王陽明接着說道:“神器有歸”,哪個敢再窺視皇權?稱頌了明武宗的“皇威神武”。這裡巧合的是“以嘉靖我邦國”。王陽明的職務署“提督軍務都禦史”,故其他石刻有“禦史陽明”“王都”。

全文氣韻貫通,氣勢宏偉,激揚飛越,洋洋灑灑,字大如掌,骨挺神峻。字體莊重遒勁,雄健蒼勁,縱橫跌宕,既有楷書的莊重,又有行書的灑脫,入石三分,很有力道,既體現了他心中的悶氣憤懣,又代表了王陽明書法的極高水平。

後人評述:“此山此刻同不朽,風雷呵護森光芒”。清初詩人王漁洋觀賞王陽明詩碑後,激動不已,贊道:“文成摩崖碑,其字大如鬥。萬古一浯溪,光芒同不朽。”将《紀功碑》比作顔真卿的頂尖之作《浯溪碑》,說兩者同樣萬古不朽。

這塊《記功碑》曆經五百年,依然清晰、醒目。

王陽明在《紀功碑》末尾:“正德庚辰正月晦,提督軍務都禦史王守仁書。”這說明至少“正德十五年(1520)正月三十”,王陽明已經在廬山。史載:正月“三十日,至南康,遊廬山,過開先寺,摩崖題識于廬山讀書台。”《年譜二》說:“以晦日重過開先寺,留石刻讀書台後。”

《紀功碑》末尾曰:“從征官司屬姓名列左方”,今左方無餘地,其官屬姓名不可考。翁方綱《岚漪小草·讀書台詩》有“姓名傥鎸此,磨泐奚爾堪”句,蓋疑徐岱镌碑時将其磨去。(吳宗慈:《廬山志》下冊,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48頁。)

王陽明在秀峰刻下《紀功碑》後,去了哪裡呢?

錢德洪《陽明先生年譜》:“明日,遊白鹿洞,徘徊久之,多所題識。”但我們從《王陽明全集》或其他文獻中,并沒有發現一首(篇)這次遊白鹿洞詩文與碑刻。

錢德洪在《年譜》中記載:“二月,如九江。是月出觀兵九江,因遊東林、天池、講經台諸處。是月,還南昌。”(《年譜三》《王陽明全集》下冊,第1043頁。)

那王陽明什麼時候離開廬山,去九江或南昌的呢?

這有三種可能:

1、從秀峰去九江閱兵——返回廬山“因遊東林、天池、講經台諸處”——“還南昌”;

2、先從秀峰回南昌——去九江閱兵——再上廬山。這種可能幾乎不存在。

3、因為“是月出觀兵九江”,但中間有幾天間隔,所以,就在廬山多待了幾天,“因遊東林、天池、講經台諸處”——去九江閱兵——“還南昌”(從九江到南昌,要不要經南康?)。

本文認為是最後一種可能。

(1)講經台。《遠公講經台》:

遠公說法有高台,一朵青蓮雲外開。

台上久無獅子吼,野狐時複聽經來。

感歎“久無獅子吼”。

(2)太平宮-九天使者廟。太平宮,也叫九天使者廟。唐代,崇道之風席卷朝野。唐太祖李淵、太宗李世民自命為太上老君的後裔,道教位于三教之上。《述異記》記載,唐開元十九年(731)8月21日晚,唐玄宗夢見一個朱衣金冠的神仙乘輿天降,自稱為九天使者,受玉帝旨意巡視人間,要在廬山西北麓建館修煉,五百年後将造福于天下生民。唐玄宗醒後,就命畫家吳道子根據他夢中所見繪制一幅九天使者像,下诏江州太守獨孤正,在廬山西北麓擇地興建一座九天使者廟,建好後,殿宇軒昂、樓閣鼎峙。唐玄宗賜額敕畫,親賜精熒發光的異石,置于宮中的寶石池,又诏令天下學士撰寫廟碑文,高道設齋建醮,把這座道觀提高到與五嶽真君廟并列的地位。

九天使者廟從唐至宋幾經拓置,“糜費不可勝紀”,被譽為道教“詠真第八洞天”,道侶雲集,“常三數千人”。據陸遊所記,廟中鐘鼓二樓,高達十餘丈。每樓耗資在三萬錢以上,累磚而成,欄棚翚飛,工藝精良,巋然對峙,氣勢雄偉,歎為觀止。太平宮在曆史上叠遭破壞,殿堂樓閣頹廢殆盡,碑碣書畫,無一幸存,僅“璇玑玉衡”奇迹般殘存下來。

在太平宮,王陽明寫下了《太平宮白雲》:

白雲休道本無心,随我迢迢度遠岑。

攔路野風吹暫斷,又穿深樹候前林。

不要說白雲是“無心”的,它随我一路而來。有時它似乎被前面路上的野風割斷吹散,轉過一個彎,它卻在前面樹木的深處等候着呢。“心”是王陽明反複強調的。他在《中秋》中袒露了清白一生的襟懷:“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山河大地擁清輝,賞心何必中秋節?”他的心無時不光明,并不像月亮一樣隻有中秋節才如此。他臨終時,弟子周積問先生有何遺言,他微微一笑,說:“此心光明,亦複何言!”王陽明在這裡強調,人有此心就夠了,功過自有後人評說,是非自有天地裁決。此時此刻,王陽明一心輕松,問心無愧,吾性自足。

(3)山上-大天池-文殊台-照江崖。登上廬山,王陽明遊覽了大天池。大天池因有天池而名。此池有一神奇之處,池中之水,大旱不竭,且水泛氣泡之時,山就起層雲,十分靈驗。因為泉水中含有氣體,天晴時,氣壓較高,能溶于水,不會冒泡。一旦氣壓降低,天将陰雨,水中容納不了的氣體,就會形成氣泡,冒出水面。王陽明在《遊天池》就此種景象寫道:

天池之水近無主,木魅山妖競偷取。

公然又盜岩頭雲,卻向人間作風雨。

朱元璋把廬山封為“廬嶽”,廬山建“廬嶽祠”,宣布廬山是皇家的。但王陽明感歎“天池之水近無主”,這大好風光屬于誰呢?作弄廬山風雨的,竟是“木魅山妖”,并不聽從皇家旨令。王陽明借天池翻雲作雨的自然現象将陷害他的宦官集團含沙射影地罵了一頓。他曾向皇帝奏折說:觊觎皇權者,不僅是在野的甯王,還有在朝的奸谀。這種深層的憂慮,就隐含在他的詩中。

大天池西面有個“文殊台”。宋、元代曾有文殊亭,宋代曾有供奉文殊菩薩的金像。明代改建為文殊台,為廟式建築。王陽明登上文殊台,看到一個奇異現象。黑沉沉的山谷間,突然湧出數十點熒熒火光,閃爍離合,或遠山,或近嶺,高者天半,低者掠地,勢如群星灑落,燦若天燈高懸,或青或白,變幻莫定,這便是自古聞名的“天池佛燈”,傳說是文殊菩薩化身現光。王陽明驚異之餘,作《文殊台夜觀佛燈》,詩曰:

老夫高卧文殊台,柱杖夜撞青天開。

撒落星辰滿平野,山僧盡道佛燈來。

大天池的東南面,有一個面臨鐵船峰大山谷的斷崖,有男女因愛情跳下殉情,又稱“舍身崖”。正德年間任給事中、後長期任白鹿洞洞主的“劉世揚惡其名,易之曰‘龍首岩’”,形容此崖宛如蒼龍昂首,橫空出世。

王陽明的人生軌迹地圖講解版(眼前誰是補天手)9

因此崖拔地千尺,崖臨深淵,千百年來,無人敢走近石崖前沿觀景。史載王陽明曾躬身徐步直至崖端,俯視絕澗。嘉靖年間,浔陽郡太守桑喬在《廬山紀事》中,描述道:“石挺出虛空中數丈,下瞰絕壑。觀者凜凜不自持,獨陽明公常至其末,無所畏焉。”《太平清話》載:“陽明先生遊匡廬天池山之龍首岩。岩插出山外,下臨無底,人無到者。公乃局身徐步,若龍蜿蜒竦立岩前,瞻顧而歎曰‘奇絕’。人服其膽。”

當天晚,王陽明借宿于天池寺。《夜宿天池,月下聞雷,次早知山下大雨》:

昨夜月明峰頂宿,隐隐雷聲翻山麓。

曉來卻問山下人,風雨三更卷茅屋。

(見《廬山詩文金石廣存》,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67頁。)

王陽明的人生軌迹地圖講解版(眼前誰是補天手)10

廬山照江崖的王陽明題詩

王陽明又寫《夜宿天池》:

野人權作青山主,風景朝昏頗裁取。

岩傍日腳半溪雲,山下聲聲一村雨。

再詠廬山氣象奇景,卻透出王陽明當下的某種情緒。他眼中的“野人”“權作青山主”,他們“風景朝昏頗裁取”。

(4)東林寺。

東林寺是廬山最負盛名的寺院之一,慧遠始建于384年(東晉大元九年),是佛教淨土宗的發源地。

王陽明的人生軌迹地圖講解版(眼前誰是補天手)11

廬山東林寺

在東林寺,王陽明題詩兩首于寺壁。《廬山東林寺次韻》:

東林日暮更登山,峰頂高僧有蘭若。

雲蘿磴道石參差,水聲深澗樹高下。

遠公學佛卻援儒,淵明嗜酒不入社。

我亦愛山仍戀官,同是乾坤避人者。

我歌白雲聽者寡,山自點頭泉自瀉。

月明壑底忽驚雷,夜半天風吹屋瓦。

為什麼此詩不是寫在上山前呢(盡管王陽明上山前也可能到過東林寺),因為“峰頂高僧有蘭若”,“月明壑底忽驚雷,夜半天風吹屋瓦”都是回憶山上的事,所以它一定是寫于下山之後。

王陽明說他和慧遠、陶淵明一樣,“同是乾坤避人者”,但“我亦愛山仍戀官”,王陽明倒是蠻坦誠實在的人。

(5)九江。從東林寺出來,王陽明就去九江了,他是去閱兵的。有人說,王陽明在蕪湖的時候,看出皇帝身邊有危險,于是在九江閱兵,以警告南京的某些有非分之想的人。其實,這是想多了,王陽明不可能也不敢有這種舉動。

在九江寫下《書九江行台壁》:

九華真實是奇觀,更是廬山亦耐看。

幽勝未窮三日興,風塵已覺再來難。

眼餘五老晴光碧,衣染天池積翠寒。

卻怪寺僧能好事,直來城市索詩刊。

從此詩中的“眼餘五老”“衣染天池”和寺僧追到九江城裡來索詩的情況來看,王陽明這次是先遊講經台、太平宮、天池、東林寺,後到九江的。

在九江,王陽明還寫了一首《望廬山》:

盡說廬山若個奇,當時圖畫亦堪疑。

九江風浪非前日,五老煙雲豈定期。

眼慣不妨層壁險,足并須著短筇随。

香爐瀑布微如線,欲決天河瀉上池

王陽明是在哪裡望廬山呢?是在來廬山的水路上在湖口至星子一帶望呢,還是在九江望呢?在九江望。從詩中的“五老峰”“香爐瀑布”來看,他是在遊覽了廬山之後寫的。更重要的是他表達了“九江風浪非前日,五老煙雲豈定期”,對形勢的展望似乎積極了一些。

二、1520年三月,第二次到廬山

王陽明1520年“三月,獻俘赴南都,遂再往遊九華山、齊山。”王陽明在遊九華山的詩中,又是轉彎抺角地發了一通牢騷,在《重遊化城寺二首》中寫道:“莫謂中丞喜忘世,前途風浪苦難行。”(中丞是對都察院都禦史的古稱。)大喊:“平生忠赤有天知,便欲欺人肯自欺?”“人人有個圓圈在”,王陽明的圓圈就是“初心終不負靈均(屈原)”,所以他“殘雪依依戀舊枝”。

王陽明在回途中,又一次來到廬山。“二十三日,與巡按江西禦史唐龍、朱節往遊東林寺、開先寺,有詩唱酬。”其實,按路線來講,是開先寺在前,東林寺在後。

(1)開先寺。

上山時寫下《遊開先寺》:

僻性尋常慣受猜,看山又是百忙來。

北風留客非無意,南寺逢僧即未回。

白日高峰開雨雪,青天飛瀑瀉雲雷。

緣溪踏得支茆地,修竹長松覆石台。

(2)東林寺。《又次邵二泉韻》:

昨遊開先殊草草,今日東林遊始好。

手持蒼竹撥層雲,直上青天招五老。

萬壑笙竽松籁哀,千峰掩映芙蓉開。

坐俯西岩窺落日,風吹孤月江東來。

莫向人間空白首,富貴何如一杯酒!

種蓮栽菊兩荒涼,慧遠陶潛骨同朽。

乘風我欲還金庭,三洲弱水連沙汀。

他年海上望廬頂,煙際浮萍一點青。

遊東林,次邵二泉韻。正德庚辰三月廿三日,陽(此處漏一‘明’字)山人識

王陽明的人生軌迹地圖講解版(眼前誰是補天手)12

廬山東林寺的王陽明題詩

王陽明在東林寺《又次邵二泉韻》手迹詩碑刻石上有“遊東林次邵二泉韻,正德庚辰三月廿三日表明1520年(正德十五年庚辰)三月二十三,王陽明還在廬山。

他在詩中發出“種蓮采菊兩荒涼”、“慧遠陶潛骨同朽”的慨歎,認為“富貴何如一杯酒”,奉勸世人“莫向人間空白首”,隻有進入醉鄉,才能忘記自己的憂愁。消極遁世之情溢于詩行。

原詩題于江西廬山東林寺壁,康熙年間被摩刻成詩碑,現嵌于東林寺念佛堂的北壁,碑高丈餘,是廬山現存珍貴的石碑之一。

王陽明的人生軌迹地圖講解版(眼前誰是補天手)13

廬山東林寺六朝古羅漢松

(3)三月二十四在天池寺的石刻

這年三月,王陽明似乎又上了一次大天池,因為吳宗慈《廬山志·藝文志·金石目》著錄《天池寺題刻》:“正德庚辰三月……(都察院副都禦)史陽明……同行叅(政)徐璉,副使高雷僉(令)……知府(陳霖)相從”。注:徐璉(琏)(1468-1544),字宗猷,朝邑(治今陝西大荔東)人。弘治十二年(1499)進士。由戶部郎中出為袁州知府。随從平定宸濠反,升江西右參政。嘉靖二年(1523)考核官員,被彈劾為不稱職者。以布政使緻仕。吳宗慈:《廬山志》下冊,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68頁。另注:正德庚辰(十五年1520年)三月壬子,是二十四日,公曆為4月11日。

王陽明的人生軌迹地圖講解版(眼前誰是補天手)14

(4)這一次,王陽明還到了秀峰的龍潭。有兩個證據:

證據二:吳宗慈《廬山志·藝文志·金石目》著錄《青玉峽龍潭題刻》:“大明正德庚辰(1520),陽明王守仁到,同行禦史伍希儒、謝源、叅政徐璉、知府陳霖”,共29字。

王陽明的人生軌迹地圖講解版(眼前誰是補天手)15

姚注:青玉峽龍潭就在秀峰開先寺旁邊。将此方石刻與大天池的那方石刻對照,發現随行人員大體一緻,故雖然此方石刻沒注明時間,卻可判斷,都是這次所刻。

王陽明的人生軌迹地圖講解版(眼前誰是補天手)16

在龍潭,

王陽明的人生軌迹地圖講解版(眼前誰是補天手)17

廬山秀峰龍潭

王陽明寫下《龍潭夜坐》,不過,《王陽明全集》此詩收在“京師24首》裡。

何處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聲。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鳥山空時一鳴。

草露不辭芒履濕,松風偏與葛衣輕。

臨流欲寫猗蘭意,江北江南無限情。

王陽明的人生軌迹地圖講解版(眼前誰是補天手)18

第三塊:《臨江崖》詩碑。

(4)開先寺。

下山時,他聯想到自己的宦海浮沉、坎坷人生,感慨之餘,他寫下《又重遊開先寺題壁》:

中丞不解了公事,到處看山複尋寺。

尚為妻孥守俸錢,到今未得休官去。

三月開先兩度來,寺僧倦客門未開。

山靈似嫌俗士駕,溪風攔路吹人回。

君不見富貴中人如中酒,折腰解醒須五鬥。

未妨适意山水間,浮名于我迹何有!

王陽明以自嘲的口吻,訴說自己的矛盾行為。一方面說:想“了公事,到處看山複尋寺”,“未妨适意山水間,浮名于我迹何有”,同時,又感歎要為妻兒賺點俸?,自己還是一個“須五鬥”米的“俗士”,訴說了一種不得已的狀态。

這首詩中“三月開先兩度來”的“兩度”是指正月晦和三月二十二日兩次。這裡有兩個疑問:1、那“三月”是指“三個月”,即三個月裡來了三次;還是指“三月份”,即三月份他來了兩次呢?2、王陽明兩次來廬山,《王陽明全集》有三首以“開先寺”為題的詩。那這三首“開先詩”和“兩度來”的關系:第一次寫了一首,第二次寫了兩首?

落星墩上落星寺。鄱陽湖上的名山島嶼,比比皆是。星子縣城南紫陽堤外的二裡湖中,有一座小島,海拔21.8米,縱橫周回約一百餘步,總面積不過1800平方米,縱橫數丈,狀如星鬥,故叫“落星石”,俗稱“落星墩”。是鄱陽湖的地标。乍一看,就像是浮在水面,也确實如此,湖水有漲有落,而此石不沒于水。

王陽明的人生軌迹地圖講解版(眼前誰是補天手)19

廬山星子鄱陽湖裡的落星墩

相傳,此石是天上墜落的一顆星星,觸地化作一座小島。北魏郦道元《水經注》:“落星石,周迥百餘步,高五丈,上生竹木。傳曰有星墜此以名焉。”星子縣也因此而得名。南唐詩人釋齊已《落星石》:“此星何事下穹蒼,獨為僧居化渺茫”。宋人蔣之奇有“今日湖中石,當年天上星”之詩句。其實,落星石不是隕石,而是由6500萬年前的中生代晚百堊紀紫紅色砂礫岩組成。

唐末乾甯年間(894—898)敕封落星寺于石上,931年(吳楊溥大和三年)封為“寶石山”,明萬曆年間改稱“德星山”。曆代為一郡印星。府學、縣學奉為文星。

王陽明的人生軌迹地圖講解版(眼前誰是補天手)20

落星墩上的落星寺

北宋王安石有《落星寺在南康軍中》:“穿雲台殿起崔嵬,萬裡長江一酒杯。坐見山川吞日月,杳無車馬送塵埃。”把落星墩說成“萬裡長江一酒杯”,把“落星石”當酒杯,把江湖之水把瓊液,把落星寺說成“坐見山川吞日月”,何等的豪邁。

黃庭堅有《題落星寺四首》,極寫鄱陽湖風情。

1178年,朱熹在南康軍任上,寫《落星寺》。還把落星墩當作休憩會友的地方。當年,陸九淵來白鹿洞書院講學。朱熹請陸九淵泛舟鄱陽湖,圍繞落星墩遊覽,朱熹說:“自有宇宙以來,已有此溪山,還有此佳客否?”眼界之廣、胸襟之寬,口氣之大,讓人想起曹操與劉備煮酒論英雄。

朱熹到過的地方,王陽明當然不放過,他登上落星墩,遊覽落星寺,寫下《遊落星寺》:

女娲煉石補天漏,璇玑晝夜無停走。

自從堕卻玉衡星,至今七政迷前後。

渾儀晝夜徒揣摩,敬授人時亦何有?

玉衡堕卻此湖中,眼前誰是補天手

“眼前誰是補天手”,這是王陽明的驚天一問。

“璇玑玉衡”是什麼?從漢代起就有“星象說”“儀器說”兩種看法。

王陽明的人生軌迹地圖講解版(眼前誰是補天手)21

一說是指北鬥七星。一般認為從堯舜開始,中國人就以北極星來定方向。“璇玑玉衡”一詞出自《尚書·舜典》:“在璇玑玉衡,以齊七政”。司馬遷主張璇玑玉衡就是北鬥七星,《史記·天官書》說:“北鬥七星,所謂‘璇玑玉衡以齊七政’。”緯書《春秋運鬥樞》更把北鬥七星的名稱與璇玑玉衡聯系起來:“北鬥七星第一天樞,第二璇﹐第三玑﹐第四權﹐第五玉衡﹐第六開陽﹐第七搖光。一至四為魁﹐五至七為杓(柄),合為鬥。居陰布陽﹐故稱北鬥。”《晉書·天文志》則說:“魁四星為璇玑,杓三星為玉衡。”與司馬遷的主張略有不同。

“七政”指“日、月、金、木、水、火、土”。《尚書大傳》則認為“七政者,謂春、夏、秋、冬、天文、地理、人道”。尚書的意思為舜觀測北鬥星的運行,以排列七件政事。而伏勝的《尚書大傳》說:“璇者,還也,玑者幾也,微也,其變幾微而行動者大,謂之璇玑,是故璇玑謂之北極。”

王陽明的人生軌迹地圖講解版(眼前誰是補天手)22

另一說認為璇玑玉衡是古代測量天體的儀器。孔安國說:璇玑玉衡為“正天之器﹐可運轉”,肯定璇玑玉衡為儀器。鄭玄說:“運動為玑,持正為衡,以玉為之﹐視其行度。”這也是指儀器。更有人主張璇玑玉衡就是渾儀,馬融說:“上天之體不可得知,測天之事見于經者,惟玑衡一事。玑衡者﹐即今之渾儀也。”三國時王蕃說:“渾儀羲和氏舊器﹐曆代相傳謂之玑衡。”而北宋的蘇頌認為璇玑玉衡是渾儀中的四遊儀。

疑問一:這尊鐵鑄“玉衡璇玑”在哪兒?據王陽明的詩,似乎在落星墩上的落星寺。其實是在太平宮。現在,太平宮現已不存,隻剩璇玑玉衡的底盤在廬山博物館。

王陽明的人生軌迹地圖講解版(眼前誰是補天手)23

廬山的這個璇玑玉衡是古代道士觀測星宿、測定時間的儀器,是廬山太平宮遺物。該“璇玑玉衡”高105厘米,最大直徑84厘米,生鐵鑄造而成。應該由三部分組成,上部為一大圓盤,刻有二十八星宿和北鬥七星,中部為鐵棱角,下部為基座,成鐘狀。現存為殘件實物由生鐵鑄造。縱88厘米,橫88厘米,座底徑56厘米,通高56厘米。重約2000公斤。由上下兩截組成。下截形如倒覆之甑,上截推之可轉,中鐵廣厚經尺,上下四旁,俱有圖翅,長半尺許,周圍拱之。其中向下一翅,與下覆甑柄鑿相含,如石磨中軸眼,推之圓轉如輪。

1990年,甘肅省政協委員張巨湘根據廬山氣象院提供的線索,查閱了古今大量天文文獻,并結合現代天文理論,終于揭開了失傳460多年的廬山古天文儀的面紗。這年年底,在安陽市召開的周易與現代科學技術研讨會上,張巨湘向與會者展示了由他繪制完成的《廬山璇玑玉衡》原圖。他介紹說:複原後的這件“璇玑玉衡”,共分為三層,比現殘存實物多了一層,上層由标有北鬥七星、二十八宿的天盤組成,中層為“鐵棱角”,起着樞紐軸承作用;下層則由底座固定,底座上分别标出後天八卦十二時表,五行方位,起地盤作用。張巨湘認為,廬山太平宮“璇玑玉衡”是我國古代天文學的精華,國内罕見,對中國古代天文學和科技史的研究均有很高的價值,它也說明中國古代道教對古天文學的傑出貢獻。王陽明說:“堯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其重在于‘敬授人時’也。舜‘在璇玑玉衡’,其重在于‘以齊七政’也。是皆汲汲然以仁民之心,而行其養民之政,治曆明時之本,固在于此也。(《語錄二·答顧東橋書》《王陽明全集》上冊,第46頁。)”堯“命令羲氏、和氏遵循天意,觀測推算日月星辰的運行情況”,重點在于“恭敬地授予百姓農時”。舜“觀測北鬥七星的運行”其重點在于“安排好七種政事”。這些都是争取盡快地用仁愛百姓的心來施行養民的政策。制訂曆法、明曉時令的根本就在這裡。羲氏、和氏在曆法和數學方面的學問,臯陶和契未必能比得上,大禹和後稷也未必有;根據《孟子》中“堯舜的智慧不能知曉萬物”的說法,即使堯舜也未必能做到。可是至今,遵循羲、和二人的方法再進行世世代代的修正積累,即使一知半解稍有智慧的人,觀星術淺陋的人,也能夠正确地推算曆法、占蔔天象。那麼難道後世稍一知半解稍有智慧的人反而比大禹、後稷、唐堯、虞舜更賢明能幹嗎?

王陽明诠釋了儒家經典中的關于天道和自然的知識與思想,《尚書》講堯“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講舜“璇玑玉衡,以齊七政”,包含了古代天文學知識與思想。王陽明在認同這些知識與思想的同時,更從道德的方面加以強調,以為更為根本的在于“敬授人時”,在于“仁民之心”。

王陽明的《遊落星寺》看出了“至今七政迷前後”,追問“眼前誰是補天手”?他平定了甯王叛亂,是補大明王朝的天,他提出了“心學”,能夠補中國文化的天。他這時對中國的國民性已有深刻的評判了。他認為:“功利之毒,淪浃于人之心髓,而習以成性也,幾千年矣。”他把國民之心的重新構建,寄希望于道德的重新教化,也就是用傳統儒學與新的儒學“心學”,來正君心、正天下之心。

王陽明自言在應付宦官刁難時全靠良知指引。平叛之後的毀譽,是王陽明生命中又一個困境,卻促進了其心學體系的成熟與完善。

疑問二:現在廬山博物館保留的這個璇玑玉衡殘件的基座下部鑄有“歲次癸未七月□日匠人張文進”款。也就是說,這個璇玑玉衡是1523年(明代嘉靖二年)由匠人張文進鑄造鑄造的。但王陽明是1520年來的廬山,王陽明《落星寺》說的璇玑玉衡并不是現在廬山博物館保留的這個。

怎麼解釋這個情況呢?

估計是王陽明在落星寺見到的這個璇玑玉衡,當時已壞,所以他的詩裡才有那些詩句。而王陽明是江西省最大的官呀,且剛平定甯王之亂,威信很高,所以,他一走,當地官員見到他的詩裡這樣說璇玑玉衡,就重新鑄造這個璇玑玉衡,并把它另外放置在玉平宮了。這樣,就解釋了為什麼這個璇現玉衡在太平宮、注明的時間卻晚于王陽明來廬山的時間。

從廬山下來,回到南昌。六月,去贛州。九月回南昌。王陽明正式揭示了“緻良知”的學說。

三、結論

1、王陽明1520年一共去過兩次廬山,

第1次:蕪湖——鄱陽湖《望廬山》——鞋山(大孤山)《過鞋山戲題》—秀峰讀書台勒《紀功碑》并寫下《開先寺》《遊開先寺》——《登香爐峰次羅石韻》《東林寺》、(濂溪祠、濂溪墓在十裡鋪,《谒濂溪祠》?)那裡有蓮花峰、蓮花溪、蓮花洞。太平宮、講經台就在西香爐峰上《遠公講經台》-(宋以來有一條道,現已廢)大天池、文殊台《夜宿天池》(三首、包括《文殊台夜觀佛燈》)、-照江崖—(從十八盤也叫九十九盤下山)——東林寺《東林次邵二泉韻》——秀峰、開先寺。

第2次:南京獻俘—3.22開先寺—3.23東林寺——3.24在天池寺?——落星寺

2、王陽明這兩次的廬山之行寫了17首詩、1篇文、7塊碑刻 白鹿洞3塊

(1)《記功碑》正月三十;

(2)東林寺三月二十三的詩碑;

(3)吳宗慈《廬山志·藝文志·金石目》著錄《天池寺題刻》:“正德庚辰(1520)三月壬子□(都察院副都)禦史陽明……登此同行叅(政)徐璉,副使高雷僉(令)……知府(陳霖)相從”。

姚注:1、正德庚辰(十五年1520年)三月壬子,是二十四日,公曆為4月11日。2、徐琏(1468-1544),字宗猷,朝邑(治今陝西大荔東)人。弘治十二年(1499)進士。由戶部郎中出為袁州知府。随從平定宸濠反,升江西右參政。嘉靖二年(1523)考核官員,被彈劾為不稱職者。以布政使緻仕。3、廬山還有一石刻“正德庚辰(1520)三月壬子,□□□隆古陵,五月□□隨侍生登此”。也是說正德庚辰(十五年1520年)三月二十四日某某“登此”,雖然這一天王陽明也在廬山,但王陽明1520年“五月”不在廬山,因此,此條石刻肯定不是王陽明所刻。

(4)吳宗慈《廬山志·藝文志·金石目》著錄《青玉峽龍潭題刻》:“大明正德庚辰(1520),陽明王守仁,同行禦史伍希儒、謝源、叅政徐璉、知府陳霖”。姚注:青玉峽龍潭就在秀峰寺(開先寺)裡面,現在龍潭邊還留有青玉峽和龍潭的石刻。

(5)《臨江崖》詩碑。

“贑衛指揮—劉鏜隨—王都老爹逰”。“王都”為“王都禦史守仁”的職務簡稱。

注:劉镗,正德十一年丙子(1516)任贛州衛鎮撫(從五品),升正千戶(正五品),曾在助王守仁平朱宸濠叛亂中立功。嘉靖間升任贛州衛指揮同知,嘉靖五年随王守仁伐廣西田州。

(6)“廬山高”。高43厘米,寬227厘米,明代石刻,镌于九十九盤古道廬山高石華表上,行草陰刻。李拙翁《廬山小乘》載,上款“嘉靖丁亥(1527)冬十月吉旦,戶部主事寇天與、九江兵備副使何棐同建立”,下款“陽明山人”。吳宗慈《廬山志》則記:“嘉靖丁亥冬十月吉旦,戶部主事寇天輿同建、九江兵備副使何棐立”,下款“陽明山人書”。現有人說“廬山高”這三字是歐陽修所寫,誤。歐陽修寫的是《廬山高歌》,在廬山高石華表側,已佚。(吳宗慈:《廬山志》下冊,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65頁。)

王陽明的人生軌迹地圖講解版(眼前誰是補天手)24

本文在研究方法上,将王陽明的行程蹤迹與其心理曆程相互印證,要将書面文獻和地面文物(遺址遺迹、詩文碑刻)相互發明,既揭示廬山現存地面文物、遺址遺迹的文化内涵和思想底蘊,也使陽明年譜、陽明詩文等曆史文獻有了地面佐證(甚至可以匡正一些史上對王陽明的一些誤讀誤解),也發掘了廬山曆史遺存的文化内涵,從而揭示王陽明在那一曆史時期(甯王之亂平定之後到“緻良知”的提出)的思想曆程。如果離開王陽明在那一時期的處境,離開王陽明在廬山的行迹路線和碑刻,來解讀他在廬山寫的20多首詩,就不免有皮相之論。

考察王陽明的廬山行迹,到過哪些地方,行走路線?先到哪裡,後到哪裡?王陽明在廬山做了什麼事?留下哪些碑刻和詩篇?這些石刻和詩文寫在廬山的哪些地方,王陽明此地此時寫此詩此文,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情緒、觀點和境界,這有助于發掘王陽明在那個重要曆史階段的心理曆程和思想境界。從王陽明的廬山行迹,可以看出王陽明的可貴精神:發生重大事情,敢于挺身而出,為國為民,敢于擔當。事情之後,受到天大冤屈,仍然忠貞不改,良知不滅。這種中華民族、中國官員、中國文人的可貴精神,在現代也仍然是極寶貴的,有着重要價值。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