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觀察這些行為包括?你知道嗎?60%以上先天性兒童聽障與遺傳基因相關,而基因檢測是發現聽力障礙疾病的重要手段做一個簡單的測序,就可以提前發現風險那麼,日常生活當中,如何觀察孩子聽力是否正常?如何保護聽力不受損害?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中心主任張宏征教授來支招,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日常觀察這些行為包括?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你知道嗎?60%以上先天性兒童聽障與遺傳基因相關,而基因檢測是發現聽力障礙疾病的重要手段。做一個簡單的測序,就可以提前發現風險。那麼,日常生活當中,如何觀察孩子聽力是否正常?如何保護聽力不受損害?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中心主任張宏征教授來支招。
不同月齡孩子 這樣觀察聽力
張宏征說,出生後的寶寶無論是在普通病房還是重症監護病房,都需要進行新生兒聽力篩查(耳聲發射OAE或自動聽性腦幹反應AABR)。
聽力初篩查通過了意味着寶寶的“耳蝸-中耳-外耳”通路功能正常,可以判斷寶寶的聽力基本正常,但并不能排除聽神經及以上聽覺傳導通路的罕見疾病,并且寶寶可能還存在遲發性聽力損失的情況,所以寶爸寶媽們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需要密切關注寶寶的言語發育情況:
未滿月嬰兒:外界一個突然聲音刺激會不會引發寶寶出現驚跳反射、眨眼反射、覺醒反射、吸吮反射。
1-3個月:寶寶睡覺的時候,外界一個較強的聲音刺激,會不會引發寶寶驚跳、睜眼、手足抖動。
4-6個月:寶寶會不會主動尋找聲源。
7-9個月:寶寶會不會望向講話中被提及的人或物,寶寶自己發聲時有沒有出現音調的變化。
10-12個月:寶寶有沒有開始模仿一些聲音并能發出大量不同的聲音,可不可以聽懂一些簡單的語言,如“過來”“抱抱”“再見”等。
1歲半:寶寶有沒有至少可以說1到2個有意義的詞。
2歲:寶寶仍隻能簡單地說一到兩個詞如“爸”“媽”,還不能說有一定意義的語言;隻會重複别人的話,不理解别人說話的内容;家長就應該高度懷疑有聽力障礙,并及時帶寶寶到醫院或康複機構去進行聽力檢查。
人工耳蝸植入
最佳時機别錯過
随着我國的聽力篩查日益普及,加上醫保和各類慈善基金對聽障孩子的傾斜資助。越來越多的聽障家庭,可以通過人工耳蝸植入解決聽障問題。張宏征表示,人工耳蝸植入手術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年齡限制。但是由于語言中樞的問題,如果患者年齡偏大,就錯過了語言發育期。
一般來說:最佳年齡應為12個月至5歲,在聾兒5歲前進行植入是最佳時間,因為孩子聽力發育最活躍是在12個月到5歲左右,這時候是接受語言發育最高峰,過了這個階段接受語言的能力就明顯下降了。若術前患者能佩戴3至6個月助聽器,并進行聽力康複訓練,将對術後言語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幫助。
6歲-12歲屬于第二階段,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言語康複訓練來達到家長的期望程度;
12歲以上的孩子,因錯過了語言發育期,家長應有合理的期望值。
所以,建議已經确診必須要通過人工耳蝸恢複聽力的患者家長,盡早為孩子選擇人工耳蝸植入手術,千萬不要錯過孩子的最佳語言發育期。
“尋聲者”公益基金為困難家庭患兒提供幫助
有一部分聽障者因為家庭經濟困難,失去手術治療的機會。基于此,2020年12月,由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中心負責人張宏征發起,珠江醫院聯合廣東公益恤孤助學促進會共同成立“尋聲者”公益救助項目,由珠江醫院提供診療技術支持,主要用于幫助貧困的聽障患者,特别是低收入家庭的未成年聽障患者治療耳聾、重建聽力。每位申請者可獲得3萬元資助,主要用于患者治療期間人工耳蝸植入手術費用。
1年多以來,該項目已救助20名困難聽障孩童成功完成人工耳蝸植入手術治療,年齡最小的僅2歲。
聽力康複最新研究:探索大腦皮層功能可塑性
對于各種原因導緻的聽力損害,還有什麼修複辦法呢?“尋聲者”項目不但緻力于對聽障兒童提供公益幫助,也通過收集案例數據進行科研活動。張宏征介紹,此前團隊研發了用于聽力康複訓練的軟件,目前已經開始延伸到開展大腦皮層功能的可塑性研究,通過大腦皮層功能來觀察康複的效果。另外,該團隊也在探索研究如何對人工耳蝸的電極進行優化,減少創傷。“‘尋聲者’項目會一直做下去,也希望全社會更多有愛心的人士加入我們。”張宏征說。(全媒體記者周潔瑩 通訊員伍曉丹、韓羽柔)
來源: 廣州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