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民政系統深入學習貫徹關于河北工作以及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牢固樹立“民政為民、民政愛民”工作理念,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圍繞聚焦脫貧攻堅、聚焦特殊群體、聚焦群衆關切“三個聚焦”,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層社會治理、基本社會服務“三基”職責,推動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為服務全省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作出了積極貢獻。
堅定政治方向,黨的領導更加堅強有力
強化創新理論武裝。始終把學習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擺在重要位置,堅持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史學習教育,不斷提升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忠誠捍衛“兩個确立”,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始終堅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加強黨對民政工作的全面領導。認真學習領會視察省民政廳重要講話精神,每年開展“7·12”系列主題活動,打造河北民政黨建特色品牌。把政治标準和政治要求貫穿民政領域各方面、全過程,不斷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能力,堅決落實好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确保民政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
深化全面從嚴治黨。始終把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到行動上,深化“導向 機制”監督體系建設,完善責任鍊條,層層傳導壓力,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堅持日常監督與專項督查相結合,強化警示教育,用好“四種形态”,持之以恒正風肅紀,毫不松懈糾治“四風”,深入整治低保、養老等事關群衆切身利益的“微腐敗”問題,在全省民政系統努力營造風清氣正、幹事創業的良好政治生态。
強化兜底保障,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鞏固
脫貧攻堅兜底保障堅實有力。聚焦“兜得住”,在全國率先實施“單人保”“剛性支出扣除”“低保漸退期”等措施,持續擴大保障範圍,全省229.7萬貧困人口中,社會救助兜底保障84萬,占比36%,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5個百分點。聚焦“兜得準”,健全經濟狀況核查、數據共享比對等機制,9.6萬防貧對象中,社會救助兜底保障3.8萬,占比39%。聚焦“兜得牢”,完善低保标準動态調整機制,脫貧攻堅期間,農村低保平均标準年均增長15%以上,始終高于扶貧标準,貧困對象的“兩不愁”問題得到根本解決。
“夢想口袋”走進石家莊市行唐縣信莊小學
不斷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保持兜底政策總體穩定,調整優化“單人保”“低保漸退期”等措施,不斷強化重點人群兜底保障。全省脫貧人口和易緻貧返貧人口中,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分别達到35%和43%。建立低收入人口動态監測平台,将6類重點群體250餘萬人納入監測範圍。健全多部門聯動的風險預警、研判和處置機制,實現對低收入人口風險點的早發現和早幫扶,切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兜底保障成果,織密兜牢困難群衆基本生活底線。
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從2018年開始,組織開展“京津冀社會組織跟黨走”助力脫貧攻堅行動,全國和京津冀6300多家社會組織在河北落地扶貧項目5367個,涉及資金21.88億元,覆蓋62個扶貧開發重點縣,惠及280餘萬人次。健全工作機制,推動社會組織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開展“千社助萬戶”鄉村振興專項幫扶行動。發揮專業優勢,實施“三區”計劃、“牽手計劃”,遴選優秀社會工作機構,對口幫扶10個深度貧困縣,貧困地區社會工作服務能力全面提升。
堅持人民至上,基本民生保障水平穩步提升
打造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在全國率先出台《關于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若幹措施》,着力構建綜合救助格局,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日臻完善。截至2021年底,全省共保障城鄉低保對象167.8萬人,特困供養人員25.7萬人。全面建立鄉鎮(街道)臨時救助備用金制度,年均救助各類遇困人員30餘萬人次。省市縣三級共成立社會救助基金會192家,籌集資金9.84億餘元,累計救助困難群衆6000多人次,支出資金1563萬元。
健全未成年人保護機制。認真貫徹落實《未成年人保護法》,省市縣三級全部成立未成年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制發《關于加強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開通全省統一的未成年人保護熱線。健全以“六大保護”為主體的未保工作體系,進一步織牢織密了未成年人保護網。健全困境兒童分類保護制度和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落實監護責任,全省1.4萬名留守兒童、20.1萬名困境兒童得到有效關愛保護。
提升特殊群體福利水平。建立健全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全省累計發放殘疾人兩項補貼資金約41.6億元,惠及120多萬殘疾人。不斷提升兒童福利保障水平,開展孤兒助學和殘疾孤兒康複“明天計劃”,累計投入4553萬元,資助孤兒5021名。健全完善高齡津貼、經濟困難老年人服務補貼和失能老年人護理補貼制度,惠及130餘萬老年人。實施福彩助學、福彩暖冬和殘疾人福康工程,累計投入福彩公益金1.26億元,惠及貧困學生、困難群衆和殘疾人4.3萬餘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社會福利制度體系不斷完善。
聚焦群衆關切,養老服務體系逐步健全
不斷完善法規政策體系。出台《河北省居家養老服務條例》《河北省老年人權益保障條例》《河北省養老服務條例》,為推進全省養老服務發展提供了堅實法治保障。先後印發《關于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提升養老服務質量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快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等文件,明确養老建設土地供應、稅費優惠、資金補貼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全面推動養老服務發展。
加快補齊基礎設施短闆。改造提升特困人員供養服務機構(敬老院),提升失能特困人員兜底保障能力,探索補齊農村養老服務短闆。連續5年将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列入省委、省政府20項民生工程,全省城鎮街道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覆蓋率由43.3%提高到100%,養老服務設施覆蓋100%的城鎮社區,農村互助幸福院服務覆蓋率由60%提高到70%以上,建成投運36個養老服務綜合信息平台,機構養老床位數由13.7萬張增加到23.8萬張,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正在形成。
全面提高養老服務水平。連續5年開展養老院服務質量建設專項行動,加強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全省養老機構服務質量、消防安全實現“雙達标”。連續4年開展養老機構等級評定,全省共培育等級養老機構1202家。積極推進老年食堂、老年餐桌、鄰裡助餐點、“移動型”助餐服務等多種助餐模式。采取家庭照護、鄰裡照護、集中照護和社會服務等方式,為8.68萬名農村貧困失能半失能人員提供穩定可持續的照護服務。落實定期探訪制度,将1.5萬餘名農村留守老年人納入關愛服務體系,及時幫助解決生活困難。
深化改革創新,基層社會治理體系不斷完善
加強基層治理能力建設。探索構建城市社區“六位一體”、農村“五位一體”的基層組織體系,黨組織領導下的城鄉社區治理新格局初步形成。完成村(居)委會換屆選舉,村(社區)黨組織書記、村(居)委會主任“一肩挑”比例分别達到99.9%、100%。社區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加強,城市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達到到100%,農村社區達到68%。深化物業管理與社區治理融合發展改革,試點成功經驗在全省全面推開,村規民約(居民公約)制定率達到100%,社區民主協商自治水平明顯提升,減負增效成效顯著。
強化社會組織培育監管。5年來,全省依法登記社會組織由2.24萬家增長到3.7萬家,在基層備案的社區社會組織超過13萬家。堅持黨建引領,開展“紅色社會組織”示範創建活動,省、市屬社會組織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實現全覆蓋。省市縣三級4830家行業協會商會全部完成脫鈎改革,實現了“五分離、五規範”。嚴厲打擊非法社會組織,取締、勸散、引導登記689家,并建立健全長效監管機制,努力營造健康規範有序的社會組織發展環境。
推進社工志願服務和慈善事業。全省登記認定慈善組織達到650家,慈善品牌不斷湧現,6個單位和項目獲得“中華慈善獎”。社工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省社會工作孵化培育基地投入運營,全省社工專業人才達到8萬人。鄉鎮(街道)社工站建設有序推進。志願服務制度化規範化不斷加強,目前全省實名注冊志願者1203.6萬人,總服務時長超過1.3億小時。
提高服務意識,基本社會服務能力持續增強
不斷優化行政區劃設置。調整一市兩縣區劃設置,跨縣(區)調整6項,鄉級行政區劃變更194項,鎮(街道)占比由63.66%增長到70.85%,有力促進了新型城鎮化建設。完成京冀、津冀、冀晉等7條省界聯檢任務。支持雄安新區地名命名工作,完成642個。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共形成地名成果11大類、28.5萬條,更新6萬餘條地名信息數據,編輯出版《河北省标準地名圖》《河北省标準地名錄》。
全面加強婚姻登記管理。加強婚姻登記機關規範化建設、開展婚姻家庭輔導和頒證服務,累計服務3.5萬人次。補錄婚姻登記曆史信息1000餘萬條。深入推進移風易俗,滄州河間市、邯鄲市肥鄉區成為全國婚俗改革實驗區,為推進婚俗改革提供了鮮活樣闆,婚喪嫁娶中的陳規陋習得到有效遏制,文明節儉新風深入人心。
紮實推進殡葬領域改革。建立省殡葬管理聯席會議制度,穩妥推動殡葬改革,編制殡葬設施建設規劃,加強城市公墓和農村公益性公墓建設與管理。倡導節地生态安葬,穩妥有序推動火葬工作,火葬區火化率從2017年的33.18%提高到66.4%。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目前全省具備火化功能的殡儀館153個、經營性公墓85個、農村公益性骨灰安(放)葬設施1500餘個,殡葬服務能力水平明顯提升。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省民政廳将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堅持人民至上,胸懷“國之大者”,拼搏進取,勇毅前行,努力保障改善民生,不斷提高人民群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執筆人:李愛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