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區治理應該是有溫度的
北京石油共生大院,處處透露出濃郁的石油工業風,設計感時尚感十足,頗具798藝術區的神韻。院内咖啡廳,書店、電影院、學校,以及文化廣場一應俱全。
然而三年前,石油共生大院還是一副髒亂差的模樣,尤其是西北角區域,髒水遍地肆意橫流,也沒有路燈,下雨後特别泥濘,甚至有居民說像“貧民窟”,看過一眼就再也不想到這。
石油共生大院 院内一角圖片來源: 學院路街道
2021年北京市評選100個網紅打卡地,石油共生大院位列其中。不少網友遊客遊覽北京時也會到此打卡留念。
石油共生大院是如何華麗轉身的?
從沒人問到有人管
由于曆史的原因,北京存在着大院文化。大院内,同機構或同系統的人聚居在一起,内部如同“小社會”,機構設施齊全,自成一體。石油大院(石油共生大院前身)就是其中之一。
石油大院始建于1953年,最初是北京石油學院(今中國石油大學前身)校區,後來石油學院外遷,國家部委改革、企業改制,石油大院逐漸成為擁有4家産權單位的“大雜院”。分别是:石油大學、中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中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中石化化工科技總院,以及石科院、石油大院兩社區,一所小學、一所中學,擁有居民3萬多人。
由于産權複雜,大院西北角出現了“四不管”地帶,不少違建,有汽修店、小餐館、快遞中轉站聚集于此,且最為“髒亂差”。
自1981年以來,居民姜明傑就在大院居住。在他的印象中,西北角是最“髒亂差”的地方,沒有路燈,下雨後特别泥濘,特别破像“貧民窟”。
居民闫建輝在石油大院住了十幾年,她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西北角這片區域有洗車的,一下雨就污水橫流,一直如此,“隻要看一眼,你就再也不會想去那了”。
學院路街道綜合辦公室副主任張建忠參與了石油共生大院疏解整治全過程。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在對大院西北角疏解整治前,街道主要領導以及工作人員都對周邊産權單位進行了多次走訪調研。他們發現,各單位領導都認為大院西北角髒亂差問題嚴重,且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許多居民也曾反映過,但是因産權多,不屬于同一系統,協調難度大等多方面原因,未能進行有效管理。
轉機出現在2017年,這年9月,有關北京的總體規劃獲得高層批複,首都明确定位,即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之後,北京市及各轄區根據定位開始“疏解整治促提升”。
由此,2018年海澱區開始疏解整治,提升首都功能,學院路石油大院成為疏解項目之一。由于曆史原因,整個大院産權複雜,上述幾家産權單位多有将旗下房屋、門面外租。此外還有不少違章建築。
開始整治後,院内所有違建亂建都需拆除,汽修、噴漆、快遞、小餐飲都需騰退清理,安全隐患問題需要清理,而現實更為複雜,每家産權單位都有自己的利益。
比如,不少商戶租約未到期,如果騰退将面臨違約賠償。誰來賠償?有的租戶即使獲賠償也不願搬離。不少人在大院居住超過20年,在心理上不願意搬走。
此外,從行政級别上看,學院路街道辦隻是處級單位,上述4家産權單位都是局級單位。4家産權單位内部,上下級也需協調。
學院路街道決定從上述4家産權單位入手,一家家溝通,同時分别與違建者、商戶、住戶溝通。為踐行共建、共享、共生的理念,前期也對居民進行多方調研。
從2018年開始疏解整治,至石油大院真正動工,溝通過程耗時超過一年半,将近兩年。
對當地街道來說,抓手有兩個:分别是“地區大單位辦公室主任聯席會”和“地區黨建協調委員會”。據張建忠介紹,“地區大單位辦公室主任聯席會”提供組織基礎。聯席會有固定章程,每年至少召開兩次會議,整合資源、互通有無,已經開了十幾年,各單位的辦公室主任們彼此間都非常熟悉。
黨建工作協調委員會是以地區黨建為統領,每年開會兩次,主要協調研究本區域内的大事。海澱區每位區領導聯系一個街(鎮),任協調委員的主任,學院路街道協調委員主任由區長擔任,區域内大單位的黨委書記或副書記任委員,這樣在領導層面可以取得共識,在工作推動方面也更加有力。
張建忠說,如今機制更順了,辦公室主任聯席會已成為黨建工作協調委員會的二級機構。各單位辦公室主任之間的關系更加密切。
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難
回想當初的協調過程,學院路街道平安建設辦公室副科長王翰林感歎,“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難”。王翰林參與了當初的協調工作。當時他是共生大院建設領導小組現場指揮聯絡員。
據王翰林向中國新聞周刊講述,在大院整治過程中,“談”是比較耗時的,先與各單位進行13輪談判,取得共識。先由政府投資,後期引入社會組織低償運營。
與此同時,堅持共建共享共生的理念,照顧各家的利益,每個單位拿出一小塊“蛋糕”,同時能吃到别人家的四五塊“蛋糕”,這樣就有了合作基礎。
王翰林舉例稱,中石化化工科技總院以前是沒有食堂的,改建後就可以為他們的員工提供一部分早餐和午餐,為他們解決問題,利益共享就有了合作基礎。
但如果沒有利益共享,談判就可能遇到困難,中國石油大學就是其中一例。石油大院以前是石油大學本部,石油大學搬走後,幾乎沒人留在石油大院。王翰林說,但很多校友對石油大學本部有感情,校慶時都會到石油大院看看。于是我們就從這個角度做工作。
在整治疏解過程中,最令王翰林印象深刻的是與汽車修理廠石老闆的談判。最初接觸時,石老闆态度就非常不好,雙方進行了6輪談判,協議依然沒有達成。
“後來北京電視台《向前一步》欄目聯系我們,我們就想到用輿論來推動工作。讓大院居民充分讨論,那個汽修老闆還是最後一個出場的。”王翰林說。
《向前一步》是一檔在民衆與公共政策之間架起溝通橋梁的節目。該期節目播出于2019年11月,律師、評論員、心理專家、公共政策專家以及居民均有參加。節目中,律師、評論員對石老闆進行現場調解,不少民衆也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勸石老闆“識大局”。
石老闆在節目中,則情緒稍顯激動,不屑地說“你建共享大院不建共享大院,你愛建不建。一句話,你建你建去”。
經過調解,石老闆在節目中态度有所軟化,也答應搬遷了。王翰林說,但實際上,錄完節目後又反悔了,張口就要200萬賠償。理由是,汽修廠要搬遷就要重新找地,重新養客,這些都是損失。後來雙方繼續談判,從200萬談到15萬。
石老闆則告訴中國新聞周刊,200萬是投入的房租,而不是賠償,也沒收到賠償。最後搬遷時,收到了退回的房租款14萬元。他說,之所以在節目中答應,後來又反悔,是以為能拿到50萬賠償,實際上卻沒有。
北京市委黨校副教授談小燕研究基層治理多年,她全程參與了石油大院的疏解過程,同樣對石老闆的反複印象深刻。
談小燕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在基層,今天談好明天反悔的事情非常多,哪怕今天簽了合同,明天也可能反悔。基層達成共識并不容易。
在搬遷規定時間前一天,石老闆才撤離清場。
王翰林還說,在節目現場,石老闆曾積極表态,稱在大院居住以及經營20多年,對大院非常有感情。但他依然反悔,觸動利益真比觸動靈魂還難。有居民說,當初大院給汽修廠要的租金很低,這當然不願意搬遷。
類似的困難事情還有很多,最後事情都在“談”中解決了。此外,街道對大院居民進行了廣泛調研,了解居民想要什麼樣的大院,不少居民也多次參加街道組織的讨論會。
大院改造的啟示意義
如今的石油共生大院已成為網紅打卡地,不少官員在參觀、調研基層社區治理時都會選擇此地。
在社區管理上,引入第三方社會組織——北京和合社會工作發展中心。這是一家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冊的,從事非營利性社會服務活動的民辦非企業單位。
該組織負責人李春鴻向中國新聞周刊介紹稱,大院占地8700平米,建築面積2222平方米,2020年10月投入運行。
目前有黨建、文化、親子、養老、美食、便民等六大空間和一個街區工作站。服務内容包括學齡前兒童托管輔導,老人的家政護理服務,大學生就業雙選會,單身聯誼會等。此外,還有古琴、茶藝、合唱、書畫、電影等各種文體活動,服務模式是公益加部分低償。
對于未來發展,學院路街道書記鄭鵬有自己的思考。他是在石油共生大院協調工作後期接任。他說,當初改造的本意是将一個髒亂差的地方管好,實實在在為民衆服務,并未想将其打造為網紅地。
鄭鵬表示,後來運營一段時間後,民衆認可,上級機關認可,後來媒體也認可,逐漸成為網紅打卡地。下一步主要考慮如何将民生功能與社會治理功能更好地結合起來,民生功能就是圍繞一老一小,建設長壽小院,新建幼兒園。同時,把物業管理、垃圾分類等精細化治理再提升。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副院長李迅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城市是一個有機生命體,有生長、成熟、衰老的過程。石油大院(改造)是系統工程,既有物質空間的改造,同時也有社會治理的提升,動用社會資源大家一同參與,達到共商、共建、共管、共治、共享。
他認為,共商是石油大院特點之一,城市社區治理應該是有溫度的,就是說要有人文關懷,居民都來參與,參與的人也會有一種責任感。
“在實踐中可以感受到,許多居民都非常關心且樂于參與公共事務。”談小燕認為,石油大院的治理,最重要的啟示是治理思維的轉變。不單單是解決一件事,不單單是項目思維,而是治理方式方法的轉變。社區黨組織、居委會、居民涉及到的産權單位,以及引入的社會組織等治理主體都參與進來,達成共識,形成共治格局。現在的石油共生大院不僅為當地居民提供服務,也能為周圍的居民提供便利,街道的很多會議、活動也都放到這邊來開。
來源: 中國新聞周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