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有各地不同的特色美食,上次說到了老北京炸醬面,這次來說說上海的烤麸。
烤麸
非上海本地人,可能甚至都沒有聽過烤麸這個詞,或者說曾經吃到過,但是并不知道它就是烤麸,小編也是最近才知道原來自己那麼喜歡吃的面筋叫做“烤麸”!
烤麸曆史由來悠久,傳說是東漢光武帝制作,在與王莽激烈厮殺作戰時,他發現面粉因為陰雨連綿而發黴,但是由于環境受限,如果直接丢掉這些面粉,軍隊将迎來的是饑餓。光武帝于是便拿了一塊發黴的面團在河裡洗,洗出來的面筋就是小編今天所說的烤麸關鍵了。
古代打仗環境艱苦
吃烤麸,其實被賦予一種美好的希望,在新的一年裡“呼呼響,富起來”。放在以往,年夜飯中必不可少的是一碗配料豐富到令人咋舌的烤麸,其中不可或缺的花生寓意多子多福,生麸寓意一生富貴,香菇、黃花菜寓意黃金為貴。
一碗烤麸雖簡單,但它的真正意義在于人們所賦予它的念想,對來年的祝福,甚至是對未來的希冀。
那麼烤麸究竟是怎麼做的呢?
首先,制作烤麸中的關鍵——面筋。
面筋
1.将5斤面粉放入盆中加入适量的鹽和水和軟,在制作過程中不斷加水,并用手來反複搓揉面團,讓面呈現一種滋潤光滑的狀态,然後放置一旁醒面30分鐘。
2.醒完面,将面團放入大盆中,加入涼水不停地反複搓洗,當水變混時,把水倒出換入清水繼續揉搓,一直搓到水清時,面筋便已經制成,一般5斤的面粉可以制作出1斤的面筋。
洗出來的面筋
上海烤麸的做法多種多樣,關鍵性的面筋制作完成後,選擇哪種吃法全憑個人喜好。
如一般性的烤麸做法:
1.将蔥姜切段切片,準備好香菇、冬筍、木耳等加入開水汆熟放入涼水後撈控水出,放置一旁等待開炒。
2.鍋中加入植物油,熱油至七成熟,将先前做好的面筋放入,炸至金黃控油撈出。
3.用原油把鍋熱好,放入蔥姜煸出香味,放入料酒、醬油、雞湯、适量的鹽和白糖,把湯熬色至金黃色。
4.湯開後依次将之前的面筋、冬筍、香菇、木耳放入,用水火麸到面經軟熟,大火收汁,最後加入少許味精調味,挑揀出蔥、姜,晾涼變成一道烤麸。
除此之外,還有别的各不相同的做法的烤麸,如五香烤麸,便也是上海烤麸的一大特色。被稱作五香烤麸,更是因為是由多種調味制成得名。不少名人墨客都是這一道菜的忠實粉絲,石良生前的《懷念功德李》中,就是說到“七君子”對于功德林素材推崇備至。
而這功德林便是五香烤麸制作的“原創者”,從1933年自設工場,琢磨面筋制作手藝和流程,改造出來的熟面筋據說順着路徒手能撕成5厘米長、1.5厘米厚的長條,經沖洗後壓幹水分,入油鍋炸至金黃取出,再放入醬油、白糖、桂皮、八角、姜塊、味精、紹興黃酒、素鮮湯和烤麸,煮沸吸汁,五香烤麸制成。
另有紅燒烤麸、栗子烤麸、四季烤麸、什錦烤麸、四鮮烤麸、烤麸大包、粉蒸烤麸、四喜烤麸等等,制作烤麸的方式數不勝數,要是有興趣的,可以評論留言,小編後期會一一将這些制作都搜羅來。
四喜烤麸
四喜烤麸
烤麸,這個名字并不大衆化的吃食,無論是上海人,還是為生活打拼在上海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可能都吃到過,即使吃的時候并不清楚這便是“烤麸”。
相信這烤麸,便同前一篇小編所寫的炸醬面一般,留與人們心中更多地是一份念想,是所有上海人和非上海人關于上海這所城市的一份人情和生活記憶。
上海記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