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綠沁”在古玉當中以其色彩亮麗似鹦哥綠、孔雀綠而深受廣大古玉愛好者的衷愛,有古玉挂綠,黃金滿地的說法。
一直的常識,古玉的沁就是由内而外地緩慢沁入玉器中的。但所謂事事無絕對,很多人将“銅綠沁”此種沁色也定義為是銅鏽的沁入,其實不然,我們先來看一組圖片。
這是南越王墓出土的玉蓋杯
觀察南越王墓出土的玉蓋杯,在四組鑽孔鑲嵌屬件的地方呈現綠色沁,而其他部位因沒有鑲嵌金屬件,同樣的墓葬環境下,結果沒有任何沁色産生。
這是一件明代的青玉雙夔谷紋圭,感受一下他迷人的綠色沁。仔細觀察這些館藏品,除了暴露在玉表的青銅器殘留物之外玉器受浸染所呈現出來的綠色都似膠狀。
我們都知道,銅鏽的産生是個電解氧化的過程,銅鏽大緻有三種狀态:一是氧化銅,鏽色為黑色至棕黑色,無定形結晶性粉末;一是氧化亞銅,鏽色為紅色粉末狀固體;另一種是堿式碳酸銅,呈孔雀綠顔色,為細小顆粒的無定形結晶性粉末。
古玉中綠沁的形成,倘若是與銅沁有關,隻能是在堿式碳酸銅的電解條件下,才能出現綠色。
那麼也就是說玉材中有金屬陽離子成分,和銅金屬氧化後的陽離子長期接觸後,在氧化的氣氛下,發生了電解過程,從而産生了沁色現象。
一般沁色的形成是一種由外向裡的浸潤過程,而銅綠沁則是在氧化條件下,通過電解陽離子交換的過程,最終産生的銅沁。認識這一點對于鑒定真古玉至關重要。
私信社長加入開門文話社
成為社員與百位資深古玉藏家對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