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長征七号運載火箭技術

長征七号運載火箭技術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0 19:55:05

長征七号運載火箭技術(長征七号火箭首飛成功)1

25日晚,長征七号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近萬人在8個觀看點之一的淇水灣觀看。張傑 攝

長征七号運載火箭技術(長征七号火箭首飛成功)2

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首次亮相;返回艙今日下午返回東風着陸場

綜合新華社電 中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征七号25日在新建成的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首飛成功,标志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任務順利開啟。

長征七号運載能力達13.5噸

6月25日晚,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距離海邊約800米的發射平台上,長征七号運載火箭待命出征。

20時整,“點火”口令下達,伴随着巨大的轟鳴聲,長征七号運載火箭從距離海邊約800米的發射平台上騰空而起。

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230次飛行。作為我國新一代高可靠、高安全、無毒、無污染的中型運載火箭,長征七号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3.5噸,比大家熟悉的長征二号F提高了近60%。

“長征七号的信息化程度、發射可靠性,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長征七号總設計師範瑞祥說,“長七将擔負起發射貨運飛船的重任,但還要不斷改進,滿足載人需要。”

此次發射有7個新特點

首次執行任務,無論對于火箭還是發射場,都充滿風險與挑戰。火箭首飛失敗或發射場首戰失利,在世界航天史上屢見不鮮。

“全新測發流程,全新航天産品,全新技術狀态,全新設備設施,全新參試隊伍,全新指揮模式,全新氣候環境。”發射場區總指揮張振中用七個“新”形容此次發射的特點。

首次亮相的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是我國第一個低緯度濱海發射場,具有發射效率更高、射向更寬、運輸更便捷等優勢。“貨運飛船、空間實驗室、空間站及深空探測航天器,将都從這裡升空。”張振中說,“文昌發射場,将是中國航天的新起點。”

整流罩殘骸濺落南海

211秒,火箭抛整流罩。地面跟蹤測量數據顯示,整流罩殘骸準确濺落中國南海黃岩島附近海域。

20時10分許,長征七号将多用途飛船縮比返回艙等載荷組合體準确送入預定軌道。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張又俠宣布:長征七号運載火箭首次飛行任務圓滿成功。

長征七号首飛,是中國以建設空間站為目标的空間實驗室任務第一次發射。“空間實驗室任務之後,我國将真正邁入空間站時代的大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武平說。

看點1

航天器有望在軌實現氣液補給

在25日舉行的長征七号運載火箭首飛任務新聞發布會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武平說,為充分發揮長征七号運載火箭首飛的綜合效益,安排了遠征1A上面級、多用途飛船縮比返回艙、遨龍一号空間碎片主動清理飛行器、天鴿飛行器(2個)、在軌加注實驗裝置和翺翔之星立方星等6項7個載荷。

其中,搭載的2個天鴿飛行器,将開展在軌信息中繼技術試驗,也可以作為信息中轉站,進行天地信息傳輸。

在軌加注實驗裝置的作用類似于“空中加油機”,用于在空間軌道上為衛星、空間站等航天器進行氣、液補給,延長航天器的工作壽命。在軌加注實驗裝置與遠征1A上面級不分離,試驗任務結束後再入大氣層燒毀。 據新華社

看點2

返回艙飛行約20小時後将返回

昨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武平在新聞發布會上說,火箭搭載的多用途飛船縮比返回艙飛行時間約20小時,之後将與上面級分離,于26日下午以彈道方式返回東風着陸場。

多用途飛船縮比返回艙是長征七号首飛搭載載荷之一,總質量約2600千克,高度約2.3米,最大外徑2.6米,采用返回艙和過渡段的兩艙構型。

武平說,試驗的主要目的,一是獲取返回再入過程中返回艙的氣動力和氣動熱特性參數,為評估返回再入控制和防熱設計提供基礎數據支撐;二是驗證返回艙結構重複使用設計的正确性,并對神舟載人飛船返回産品的重複使用性能進行驗證和評估;三是通過飛行試驗驗證新型金屬材料的結構制造工藝和性能,為後續推廣應用積累經驗。

“這次返回艙飛行試驗及其取得的試驗數據,将為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的論證設計和後續關鍵技術攻關提供支持。”武平說。

據着陸場系統相關部門負責人向媒體介紹,長征七号運載火箭搭載的上面級和返回艙組合體飛行第13圈後,開始實施第三次軌道控制,進入返回軌道。當組合體飛行至高度約170公裡處,返回艙與上面級分離。随後,着陸場系統的測控設備開始實施測控跟蹤,在經曆再入大氣層、通過黑障等階段後,待返回艙主傘打開,搜索回收系統展開作業直至回收完畢。

據了解,返回艙返回瞄準點位于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着陸區域範圍為2萬多平方公裡。目前,着陸場各系統已準備就緒。 新京報記者 賈世煜

看點3

神舟十一号航天員乘組完成定選

記者25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了解到,長七火箭将成為中國未來航天發射任務的“主力軍”,承擔中國80%左右的發射任務。

據介紹,明年,長七火箭将發射中國首個空間貨運飛船——天舟一号,為中國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站搭建起“天地運輸走廊”。

武平在發布會上透露,發射的具體時間為2017年4月,長征七号運載火箭将與貨運飛船組成貨物運輸系統,承擔為空間站運送補給物資和補加推進劑的任務。

同時,中國目前研制規模和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運輸系統工程——長征五号運載火箭将于今年下半年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擇機發射。屆時,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全部在研型号将得到全面技術驗證。

而作為空間實驗室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今年下半年還将發射天宮二号空間實驗室和神舟十一号載人飛船。

武平在發布會上說,天宮二号空間實驗室、神舟十一号載人飛船,以及配套長征二号F運載火箭已完成出廠測試;神舟十一号任務航天員乘組已完成定選,正在進行任務強化訓練;天舟一号貨運飛船和長征七号遙二火箭正在研制生産和總裝測試。新京報記者 賈世煜

釋疑

為何航天發射場選址海南文昌?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黨委書記王經中25日在長征七号運載火箭首飛任務新聞發布會上說,我國第四座航天發射場選址文昌主要有四個方面的考慮。

第一是緯度低、發射效費比高,能夠提升地球同步軌道運載能力。

科學研究表明,距赤道越近、緯度越低,地球自轉速度越大,利用慣性離心力,在燃料不變的情況下,火箭可以節省推力攜帶更大的載荷。同時,在低緯度發射場發射地球同步軌道衛星時,由于夾角偏小,衛星機動到地球同步軌道所需燃料減少,也可延長衛星壽命。

海南省是我國緯度最低,距赤道最近的省份,緯度為19度。西昌、太原、酒泉3個衛星發射中心的緯度分别為28度、38度、41度。

其次,射向寬、安全性好,火箭殘骸落區均在海上。火箭發射後,助推器和箭體将剝離,形成火箭殘骸。火箭殘骸一般墜落在發射點以東1000公裡以内。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射向覆蓋90度到175度,火箭發射後,1000公裡内是茫茫大海,墜落的火箭殘骸不易造成傷害。

其三是海運便捷、可行性強,能夠解決大推力火箭的運輸難題。大推力火箭直徑都很大,此前由于受鐵軌寬度影響,火箭最大組件的最大直徑不能超過3.5米。如今,火箭從水路運輸,不再受鐵軌大小的影響。

長征七号火箭就是5月8日搭乘遠望21号從天津港裝船起航,經過6晝夜海上航行,安全抵達海南文昌清瀾港碼頭。

最後,布局優化、優勢突出。海南文昌發射場未來将主要用于發射新一代大型無毒、無污染運載火箭,承擔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大質量極軌衛星、大噸位空間站和深空探測航天器等航天發射任務。

而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将承擔返回式衛星、載人航天工程等發射任務,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主要承擔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發射任務,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将主要承擔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發射任務。 據新華社

釋疑

返回艙為何要在東風着陸場返回?

按照任務計劃,長征七号運載火箭搭載的多用途飛船縮比返回艙将于26日下午在東風着陸場返回。這是第一次在載人航天工程中啟用東風着陸場,此前,它一直作為四子王旗的備用着陸場。

為什麼在這次任務中返回艙在東風着陸場返回?到底有哪些考慮?

“着陸場的确定與這次發射任務的試驗目的有關。”着陸場系統副總設計師卞韓城25日說,根據任務方案,搭載返回艙的主要目的是驗證返回艙的氣動外形設計,獲取氣動力和氣動熱等相關數據,為新一代飛船研制積累實驗數據。“為了更好地檢驗返回艙,需要在返回段設置出最複雜的氣動環境和着陸環境進行試驗。”

在飛船返回階段,首次采用彈道方式返回——在長征七号上面級和返回艙組合體分離後,指揮控制中心不對返回艙進行控制,返回艙依靠分離時的速度和姿态返回着陸。“相當于我們扔一塊石頭,從手裡扔出後的石頭的落地方式。”卞韓城作了一個形象的比喻。

在返回艙着陸的過程中,由于它會受到風速等氣象因素影響而改變軌迹,所以增加了飛船着陸點的不确定性,使着陸範圍擴大。目前設定的返回艙着陸區域範圍為2萬多平方公裡。“雖然增加了測控回收難度但卻能獲得更為珍貴、真實的實驗數據。”卞韓城說,為了滿足這樣的返回方式,需要有一個廣闊的着陸場空間。

東風着陸場地處巴丹吉林沙漠和戈壁帶,這裡地域遼闊而且人煙稀少,“相比于四子王旗,這裡更适合執行這次搜索回收任務。”卞韓城說。

此外,在東風着陸場區地形多樣,有沙漠、戈壁、山地、湖泊等,基本涵蓋了需要進行試驗的各種着陸地形,其實踐意義非常大。

特别是在沙漠裡,環境十分複雜,對空中和地面搜索回收分隊是一次極大的考驗。“我們相信,通過執行這次搜索回收任務,不僅可以獲取珍貴的實驗數據,同時也進一步磨煉隊伍,提高執行任務能力。”卞韓城說。 據新華社

制圖文字據新華社 新京報制圖/張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