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答題模闆題目作用?核心知識理解标題的含義和作用,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散文答題模闆題目作用?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核心知識
理解标題的含義和作用
标題,即文章的題目,是文章中最特殊、最重要的詞語。古人雲:“題者,額也;目者,眼也。”意思是說文章的标題如同人的額頭、眼睛那麼顯著、重要。
正因如此,标題自然成為現代文閱讀命題最熱門的文章部位之一,标題含義和作用理解題屢屢出現在高考試卷及大市模拟卷中。
1.理解的總體要求
(1)弄清标題自身的含義和特點。
①抓标題關鍵詞,分析其結構,真正弄清标題的意思。
②看拟題方法及其效果。拟定标題的方法有很多,如以人物(物象)命名,以環境命名,以主要事件命名等;看标題在表達上有無特點,如有沒有使用修辭手法等。
(2)弄清标題與文本在内容、主旨、結構、表現手法等方面的聯系,這是做标題類試題的核心。一定要抓住标題與文本在哪個(些)方面、角度有着什麼樣的聯系,把這種聯系找出來至關重要。
2.理解标題含義的思維路徑
第一步:理解标題的本義。标題的本義一般指的是其字典義或常用義,在此基礎上再考慮它的引申義。
第二步:明确标題的語境義。标題除了有它的表層意思外,還有更為深層的含義,即它的比喻義和象征義。要明确标題的語境義就必須找到相關的關鍵句。所謂關鍵句,就是指文中點題句,能概括本段文字的句子,能透露作者情感的句子,或能體現本文主旨的句子。
第三步:深究标題的中心義。中心義指的是文章的主旨義及作者的情感态度等。有時标題的比喻義和象征義也是本文揭示的中心。答題前首先要對該文主旨進行推敲,确定作者的寫作意圖,就可以在把握主旨的基礎上順藤摸瓜,會對标題的中心義有更加明确的印象。
第四步:提煉整合答案。從标題的本義、語境義、中心義中提煉答案,用文章的點題句、中心句、主旨句、結論句,進一步印證标題的含義,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之後,按照要求,精煉語言,整合答案。
3.理解标題作用的方法
(1)注重結合标題含義分析其作用。理解标題中重點詞語的含義,看是否點明了文章的寫作對象,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注重結合标題特點分析其作用。以人物為題,主要點明寫作對象和特點;以時間、地點為題,主要有創設背景、渲染氣氛的作用;以景、物為題,主要有線索、表情、暗示主旨的作用。常見的作用術語有:生動形象、新穎含蓄、言簡意豐、發人深省、激發興趣等。
(3)注重結合與文章的關系分析其作用。從标題與文章内容的關系看,許多标題概括或暗示了文章的内容重點;從标題與文章主旨的關系看,有的标題就是文眼,點明了文章主旨;從标題與文章情感的關系看,有的标題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調;從标題與文章思路、線索的關系看,有的标題就是文章的線索,是行文思路的體現。
典例精析
【2020·浙江省高三三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在一朵雪花上輪回
許俊文
①大雪那天下了大雪。
②這是冰心先生說的,也是我祖母說的。我的祖母一生窩在皖東那個渾如一粒豆子的小山村,她壓根就不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一個叫冰心的老人,與自己說過同樣淺顯而深刻的話。
③大雪那天下的雪,不是小雪,更不是虛構的雪。
④那紛紛揚揚的雪花,不偏不倚地偏偏下在“大雪”節氣那一天,深藏其中的秘密,又偏偏被有心的冰心和我的祖母發現了。當然,其他人也經曆了那場雪,但是,他們隻看到了雪,并未将雪與某種恒久的非物質的東西聯系起來。我猜想,這兩位老人所說的雪,肯定不是同一場雪,它們一個落在北方,一個落在皖東。但是,肯定都是“大雪”那天的雪,且是豐盈的大雪。
⑤其實,剝離掉知識和其他後天因素,人在本質屬性上對自然的感知力是相差無幾的。長年在土地上勞作的人就更勝一籌了。寒冬将盡時,地面上仍零零星星地遺留着一些殘雪,像一帖帖髒兮兮的膏藥貼在土地上,賴着不肯走。然而,人們卻從草叢裡蚯蚓翻出的一坨坨新鮮的泥漿,便知道春天已經從地下潛行而至了,并不需要花朵與草芽來證實。又譬如下霜,在我的家鄉就不叫下霜或落霜,而是叫上霜。顧名思義,地氣雖然看不見,摸不着,但想必是帶着細弱的微溫袅袅升騰的,在它脫離了大地的母體之後,就不得不接受命運的改造了——氣體死了,而一個新的生命卻呈現在世人面前。僅憑這一點,當你再吟誦“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時,或許會洞見白露與寒霜背後潛伏着的天道,深邃、精微與傳神,真是妙不可言。
⑥秋末或初冬的清晨,當人們推開門窗,忽見一地素潔、晶瑩的寒花,自會不驚不乍地咕道:哦,上霜了。其實在此之前,他們心中早就有譜了。你别以為鄉村雜亂無章,人也活得懵懵懂懂、毛毛糙糙,但是他們卻深谙自然之道,一陣風從哪裡來往哪裡去;一朵杏花早開或遲開幾天,一隻鳥窩壘在高處或低處,他們都能從中窺見意義。對于霜的認知,我也是從他們那裡得來的。一場鋪地的嚴霜來臨之前,泥土通常是溫潤的,天氣是晴和的,而空氣卻十分的幹冷。上霜的過程非常微妙,幹冷的風像是一根神奇的繡花針或一把刻刀,在潮濕的草葉上,循着葉脈的紋理繡出一朵朵霜花來。這個過程就好比一根鍊條,缺了哪一節都不行。
⑦下雪也是如此。詩人描摹下雪的情景可以大而化之,譬如“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就這麼籠統的不着邊際。究竟怎麼個“欲”法,并沒有明說,也不便明說。以我的觀察與體驗,“天欲雪”是有征兆的,就像一個人饑餓了,空癟的肚腸自會發出咕咕的鳴響。一場大雪即将登場時,寒風瑟瑟,暮雲低垂,大地出奇的緘默,天地之間一片黯淡、渾茫……
⑧祖母把這種現象稱之為“捂雪”。大凡浩大場景和重要事件,在它們生發之前總不會把底牌一下子亮出來,它們得慢慢地醞釀、集聚、蓄勢。比如這大雪的雪,蒼天就把它嚴嚴實實地捂在懷裡,等捂熟了,捂出了大境界,大氣魄,便借着呼呼的風勢将衣襟猛地一抖,撲簌簌的雪花從白茫茫蒼穹降落,飄飄灑灑幾百上千裡,那陣勢,不可謂不宏大、壯闊。
⑨此時除了雪,世間的一切都顯得渺小了。
⑩我就有這種感覺,置身于紛飛或靜谧的茫茫雪原中,仿佛有種無聲之聲讓我不得不安靜下來。此時,經過過濾的内心是如此的潔淨、豐盈,明澈的思緒會不由自主地與莽莽蒼蒼的宇宙、起起伏伏的人生這類大問題發生聯系,愈發感到自己的微不足道。
⑪一場又一場的雪,不違時令地飄落大地,就像一位守信踐約的故友,它在該來的時候一定會來。一朵來到世間的雪花,循規蹈矩地走着一條上帝設定的路線,它不走偏鋒,也不繞道而行,在周而複始的生命輪回中,遵循着自然的律法,它自己也成為别人的律法。
⑫在我的故鄉豆村,每年都會降下幾場雪,一般以小雪居多。細細碎碎的雪花,像撒荞麥面似的,均勻地随風潛入草叢、林薮、池塘,它們落地的聲音,窸窸窣窣的,有點近似于春蠶深夜啃食桑葉發出的沙沙聲,優雅動聽。
⑬而我的豆村,人們對天道自然是敬畏的,他們不像城裡人活在人造的環境中,因而更接地氣。送走了一茬莊稼或一位老人,與一場寒霜和一場大雪都息息相關。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把自己置于節氣的輪回之中。約是七八年前吧,我在寒風刺骨的深冬回到故地,發現幾位老人靠着牆根在曬太陽。當時,我沒有看到那些已進入冬天的老人的表情上有任何不安與恐懼,相反,他們卻個個都保持着豁達、樂觀的情緒,他們談論死亡就像嗑瓜子一樣随意。其中一位年長的扯起話頭,他說,于大個子要是能熬過去年的那場大雪,也許還能多活一年。在說者的意識裡,去年冬天的那場大雪,就是橫亘在于大個子命途上的一道大坎。另一位老人則反唇相譏:就算他熬過了去年那場大雪,還有下一場雪呢。這話一經說出,在座的老人都沉默不語了。
⑭是的,他們現在正處在“下一場”大雪來臨之際。自然界的一場大雪,詩人會說“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而當“下一場”大雪真的降臨大地,這些在冬陽下談笑的老人,又會有誰像竹子一樣被折斷呢?似乎隻有天知道了。
⑮不過,我在次年大雪之後再次回到豆村時,發現去年曬太陽的老人中,又被雪帶走了兩個。
⑯而今,一路穿越過無數次霜降、小雪、大雪的我,已經越來越接近冬天了。有時我會想,屬于自己生命裡那最後的一場大雪,也許還在某處醞釀着,它肯定會在該出現的時間出現。
⑰它是我的終結,也是我的開始。
⑱人能夠在一朵雪花上輪回,想想,那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情!
(選自2019年第1期《散文》,有删改)
1.理解文中加點詞語的含義。
(1)大雪:
(2)大雪:
2.文章⑤⑥兩段寫霜,有何用意?
3.①③⑨⑰段在原文中都不是獨立成段的,有選編者讓這四處都獨立成段,假設你是該編者,試結合全文,分點闡述如此處理的理由。
4.探究标題“在一朵雪花上的輪回”的豐富意蘊。
答案
1.大雪:①自然節氣;②引申為生命的節點。
大雪:①自然之雪;②引申為生命的終點。
2.(1)承接上文兩位老人對大雪那天下大雪現象的認知和感悟,引出下文對雪的思考。(2)更能表現出生活在鄉村的人們對自然獨特的感知力和敏銳的觀察力。(3)豐富了文章内容,細緻地呈現了霜形成的過程,寫出了隐藏在霜背後的天道,與文章着重寫的雪背後的天道構成類比。
3.(1)從語言風格上看,四句皆簡潔質樸,表意豐富。(2)從文章布局上看,風格相近的四句分别處在文章開頭中間結尾部分,使文章更富有節奏感。(3)從結構作用上看,四句皆以“雪”為中心,與文題相呼應,并使文章脈絡更清晰。(4)從主題呈現上看,前兩句寫雪,第三句寫人在宏大雪境面前的渺小感,第四句由雪的輪回想到人的輪回,逐步呈現,逐步深化,讓讀者更易把握文章主旨。
4.(1)話語的輪回,“大雪那天下了大雪”冰心和我祖母在不同的時間空間都說過。(2)雪花的輪回,從空中落下回歸大地,又從大地蒸發回到空中。(3)生命的輪回,生活在大地上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定數,遵循着新老交替的定律。(4)自然之道的輪回,節氣更替,周而複始,遵循亘古不變的自然之法。
解析
1.本題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含義的能力。本題的考點是詞語的含義。解答思路:解詞 内容 情感。方法:聯系詞語本義,結合語境分析詞語的含義,以及表達的感情。理解詞語一般先理解其表面義,然後要結合語境及課文内容,具體理解出它的語境義及所包含的情感,務必遵循“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原則。
結合“一路穿越過無數次霜降、小雪、大雪的我,已經越來越接近冬天了”分析,“大雪”與霜降、小雪一起構成生命的曆程,為自然節氣。結合“屬于自己生命裡那最後的一場大雪,也許還在某處醞釀着,它肯定會在該出現的時間出現”分析,是自然界裡的大雪天氣,可以引申為生命的最後時刻。
2.本題主要考查分析文本語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類試題,需要審清題幹要求,如本題“文章⑤⑥兩段寫霜,有何用意”,需要答題時注意首先概括該語段的主要内容,然後分析和上下文之間的關系,還要注意結合語段在文章中所處的位置進行分析。
結合“這是冰心先生說的,也是我祖母說的”“與自己說過同樣淺顯而深刻的話”“大雪那天下的雪,不是小雪,更不是虛構的雪”等分析,承接上文兩位老人對大雪那天下大雪現象的認知和感悟;結合後面“下雪也是如此”“祖母把這種現象稱之為‘捂雪’”等分析,引出下文對雪的思考。
結合“其實,剝離掉知識和其他後天因素,人在本質屬性上對自然的感知力是相差無幾的”“秋末或初冬的清晨,當人們推開門窗,忽見一地素潔、晶瑩的寒花,自會不驚不乍地咕道:哦,上霜了。其實在此之前,他們心中早就有譜了。你别以為鄉村雜亂無章,人也活得懵懵懂懂、毛毛糙糙,但是他們卻深谙自然之道,一陣風從哪裡來往哪裡去;一朵杏花早開或遲開幾天,一隻鳥窩壘在高處或低處,他們都能從中窺見意義”等分析,更能表現出生活在鄉村的人們對自然獨特的感知力和敏銳的觀察力。
結合“一場鋪地的嚴霜來臨之前,泥土通常是溫潤的,天氣是晴和的,而空氣卻十分的幹冷。上霜的過程非常微妙,幹冷的風像是一根神奇的繡花針或一把刻刀,在潮濕的草葉上,循着葉脈的紋理繡出一朵朵霜花來”分析,細緻地呈現了霜形成的過程;結合“寒冬将盡時,地面上仍零零星星地遺留着一些殘雪,像一帖帖髒兮兮的膏藥貼在土地上,賴着不肯走。然而,人們卻從草叢裡蚯蚓翻出的一坨坨新鮮的泥漿,便知道春天已經從地下潛行而至了”“地氣雖然看不見,摸不着,但想必是帶着細弱的微溫袅袅升騰的,在它脫離了大地的母體之後,就不得不接受命運的改造了——氣體死了,而一個新的生命卻呈現在世人面前”等分析,寫出了隐藏在霜背後的天道,與文章着重寫的雪背後的天道構成類比。豐富文章内容。
3.本題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與分析及分析作品結構,概括作品主題的能力。解答此類試題,需要審清題幹要求,如本題“①③⑨⑰段在原文中都不是獨立成段的,有選編者讓這四處都獨立成段,假設你是該編者,試結合全文,分點闡述如此處理的理由”,需要結合這四段内容,從結構、語言風格、主題等方面分析。結合四個句子内容分析,都是以寫“雪”為中心,與文章标題“在一朵雪花上輪回”呼應,使文章脈絡更清晰。
四個句子,前兩句位于文章前部分,第三句位于中間,第四句位于文章結尾部分,用這樣四個短小的語句,使文章結構更緊湊,富有節奏感。
結合“大雪那天下了大雪”“大雪那天下的雪,不是小雪,更不是虛構的雪”分析,前兩句寫雪;結合“此時除了雪,世間的一切都顯得渺小了”分析,第三句寫人在宏大雪境面前的渺小感;結合“它是我的終結,也是我的開始”分析,第四句由雪的輪回想到人的輪回。四個句子,語言簡單,但是含義豐富,單獨成段,逐步呈現,讓讀者更易把握文章主旨。
4.本題主要考查探究文本标題豐富意蘊的能力。解答此類試題,需要審清題幹要求,如本題“探究标題‘在一朵雪花上的輪回’的豐富意蘊”,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題注意從字面和深層兩個角度進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較為淺顯,不難理解,深層含義要結合文章的主旨進行分析,注意是對某事物的贊美,或是對某種人的鞭撻等。作用是注意結合内容和形式作答,内容上就答上面的含義,形式上主要回答是否是文章的線索,或是運用什麼特殊的手法等。
結合“大雪那天下了大雪”“這是冰心先生說的,也是我祖母說的。我的祖母一生窩在皖東那個渾如一粒豆子的小山村,她壓根就不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一個叫冰心的老人,與自己說過同樣淺顯而深刻的話”等分析,話語的輪回,“大雪那天下了大雪”冰心和我祖母在不同的時間、空間都說過。
結合“一場又一場的雪,不違時令地飄落大地,就像一位守信踐約的故友,它在該來的時候一定會來。一朵來到世間的雪花,循規蹈矩地走着一條上帝設定的路線,它不走偏鋒,也不繞道而行,在周而複始的生命輪回中,遵循着自然的律法,它自己也成為别人的律法”分析,雪花的輪回。
結合“我沒有看到那些已進入冬天的老人的表情上有任何不安與恐懼,相反,他們卻個個都保持着豁達、樂觀的情緒,他們談論死亡就像嗑瓜子一樣随意”“在說者的意識裡,去年冬天的那場大雪,就是橫亘在于大個子……這話一經說出,在座的老人都沉默不語了”“屬于自己生命裡那最後的一場大雪,也許還在某處醞釀着,它肯定會在該出現的時間出現”“它是我的終結,也是我的開始”分析,生活在大地上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定數,遵循着新老交替的定律。
結合“一路穿越過無數次霜降、小雪、大雪的我”“其實在此之前,他們心中早就有譜了。你别以為鄉村雜亂無章,人也活得懵懵懂懂、毛毛糙糙,但是他們卻深谙自然之道,一陣風從哪裡來往哪裡去;一朵杏花早開或遲開幾天,一隻鳥窩壘在高處或低處,他們都能從中窺見意義”“人們卻從草叢裡蚯蚓翻出的一坨坨新鮮的泥漿,便知道春天已經從地下潛行而至了,并不需要花朵與草芽來證實”等分析,自然之道的輪回,節氣更替,遵循亘古不變的自然之法。
對點專練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13分)
留住這個村莊
劉亮程
我沒想這樣早地回到黃沙梁。應該再晚一些,再晚一些,黃沙梁埋着太多的往事,我不想過早地觸動它。一旦我挨近那些房子和地,一旦我的腳踩上那條土路,我一生的回想将從此開始。我會越來越深地陷入以往的年月裡,再沒有機會扭頭看一眼我未來的日子。
我給自己留住這個村莊,今生今世,我都不會輕易地走進它,打擾它。
我曾在一個秋天的傍晚,站在黃沙梁東邊的荒野上,讓吹過它的秋風一遍遍吹到我的身體,我在荒野上找我熟悉的一棵老榆樹,連根都沒有了。根刨走後留下的樹坑也讓風刮平了。我隻好站在它站立過的那地方,像一截枯木一樣,迎風張望着那個已經光秃秃的村子。
我太熟悉這裡的風了,多少年前它這樣吹來時,我還是個孩子。多少年後我依舊像一個孩子,懷着初次的、莫名的驚奇、惆怅和歡喜,任由它一遍遍地吹拂。它吹那些秃牆一樣吹我長大硬朗的身體,刮亂草垛一樣刮我的頭發,抖動樹葉般抖我渾身的衣服。我感到它要穿透我了。我敞開心,松開每一節骨縫,讓穿過村莊的一場風,同樣呼嘯着穿過我。
還有一次,我幾乎走到這個村莊跟前了。我搭乘認識不久的一個朋友的汽車,到黃沙梁下的下閘闆口村随他看親威。我沒告訴這個朋友我是黃沙梁人。一開始他便誤認為我在沙灣縣城長大,我已不太像一個農民。當車穿過那些荒野和田地,漸漸地接近黃沙梁時,早年的生活情景像泉水一般湧上心頭。有幾次,我險些就要忍不住說出來了,又覺得不應該把這麼大的隐秘告訴一個才認識不久的人。
故鄉是一個人的羞澀處,也是一個人最大的隐秘。我把故鄉隐藏在身後,單槍匹馬去闖蕩生活。我在世界的任何一個地方走動、居住和生活,那不是我的,我不會留下腳印。
我是在黃沙梁長大的樹木,不管我的杈伸到哪裡,枝條蔓過籬笆和牆,在别處開了花,結了果,我的根還在黃沙梁,他們就整不死我,也無法改變我。他們可以修理我的枝條,砍折我的杈,但無法整治我的根。他們的刀斧伸不到黃沙梁。
汽車在不停的颠簸中駛過冒着熱氣的早春田野,到達下閘闆口村已是半下午,我沒跟那個朋友進他老舅家。我在馬路上下了車,已經沒人認得我。我從村中間穿過時,碰上好幾個熟人,他們看一眼我,仍低頭走路或幹活。竄出一條白狗,險些咬住我的腿。我一蹲身,它後退了幾步,再撲咬時被一個老人叫住。
“好着呢嘛,老人家。”我說。
我認識這個老人。我那時經常從他家門口過,這是一大戶人家,院子很大,裡面時常有許多人。每次路過院門我都朝裡望一眼,有時他們也朝外看一眼。
老人家沒有理我的問候。他望了一眼我,低頭摸着白狗的脖子。
“黃沙梁還有哪些人?”我又問。
“不知道。”他沒擡頭,像對着狗耳朵在說。
“王占還在不在?”
“在呢,”他仍沒擡頭,“去年冬天見他穿個皮襖從門口過去。不過也老掉了。”
我又問了黃沙梁的一些事情,他都不知道。
“那個村子經常沒人,”他說,“尤其農忙時一連幾個月聽不到一點人聲,也不知道在忙啥。村子附近的地全撂荒了。”
我走出村子,站在村後的沙梁上,久久地看着近在眼底的黃沙梁村。它像一堆破舊東西扔在荒野裡。正是黃昏,四野裡零星的人和牲畜,緩緩地朝村莊移動。到收工回家的時候了,煙塵稀淡地散在村莊上空。人說話的聲音、狗叫聲、開門的聲音、鐵鍬鋤頭碰擊的聲音……聽上去遠遠的,像遠在多少年前。
我莫名地流着淚。什麼時候,這個村莊的喧鬧中,能再加進我的一兩句聲音,加在那聲牛哞的後面,加在那個敲門聲前面,加在那個母親叫喚孩子的聲音中間……我突然那麼渴望聽見自己的聲音,哪怕極微小的一聲。我知道它早已經不在那裡。
(根據《遙遠的村莊》改編)
1.下列對文本相關内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确的一項是( )(3分)
A.文章開頭“我沒想這樣早地回到黃沙梁。應該再晚一些,再晚一些”采用反複的修辭,寫出了作者想回家鄉,又擔心回鄉後走不出來的矛盾心情。
B.當我回到黃沙梁,吹着來自荒野的風,我對村莊的熟悉感一下就湧上心頭,那裡收藏着我的童年記憶,但令人失落的是伴我成長的村莊變得荒蕪而陌生。
C.作者出生在黃沙梁的小山村,在走出大山後,進入城市打拼,因為對自己出身農村感到自卑,所以“故鄉是一個人的羞澀處,也是一個人最大的隐秘”。
D.我重訪故鄉的村莊,通過語言描寫,刻畫了一個孤獨老邁的留守農民形象,表現了城鎮化進程中,鄉村被邊緣化,變得逐漸荒蕪、冷清的現狀。
2.如何理解标題“留住這個村莊”的含意?(4分)
3.請結合全文分析文章尾段的作用。(6分)
答案
1.C
2.(1)作者希望從小生活的“村莊”黃沙梁能存留下來,不要被廢棄荒蕪。
(2)作者離開故鄉後,渴望再次融入而不得,所以希望舊有的熟悉的鄉村文明留存下來。
(3)“村莊”是作者的精神家園,無論面對任何困難和挑戰,作者都要留住“村莊”賦予的美好的性格。
3.(1)“我知道它早已經不在那裡”與标題、首段“留住這個村莊”相呼應。
(2)末段運用了排比,“加在……後面/前面/中間”,表達了作者渴望望融入村莊的急切心情。
(3)深化主旨,言有盡而意無窮,引發讀者深思。
解析
1.該題屬于綜合考查文學類文本的基本體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理解散文作品的内容,語言,表現手法,散文主旨等各個方面。做此類題須首先原文,整體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結合選項具體分析。仔細閱讀選項,然後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關内容。理解後和選項加以比對,看看是否有出入。C項,文中并未提到因“自己出身農村”而感到自卑。屬于無中生有。
2.該題考查理解标題的含義。 首先,要抓住标題中的關鍵字詞。其次,分别理解關鍵字詞的本義、比喻義(如果有則答,沒有就不需要答)、情感義、主旨義等。當然,有時還需适當考慮标題本身存在的表達技巧。答題前要通讀文本,整體理解把握散文内容。本文題目是“留住這個村莊”,文章從多個角度表達了想把它留下來的意願。作者同新認識的友人回去時,看到他曾生活過的村莊“像一堆破舊東西扔在荒野裡”,村子裡的老人說“村子經常沒人”“村子附近的地全撂荒了”,作者内心很希望黃沙梁能存留下來,不被廢棄。文章結尾,“我莫名地流着淚”,作者希望這個村莊裡能加進自己的聲音,渴望再次融入,但這是不可能的。因此希望記憶中的鄉村傳統文明能留下來。“我是在黃沙梁長大的樹木,不管我的根伸到哪裡,枝條蔓過籬笆和牆,在别處開了花,結了果,我的根還在黃沙梁,他們就整不死我,也無法改變我”,表明黃沙梁是作者的精神家園,給了他精神支撐,勇于面對任何困難,因此要留住村莊,留住村莊就是留住自己的精神家園。将上述内容分條整理即可。
3.該題考查散文段落的作用。答題前先通讀全文,整體理解把握文本内容。散文段落的作用,可以從内容和結構兩個方面回答。内容上,本段表達了作者渴望融入村莊的急切心情。最後一句“我知道它早已經不在那裡”,深化了主旨,能引發讀者無限思考。結構上,該段内容表達我想留住這個村莊,與标題“留住這個村莊”照應;我站黃沙梁看着眼前的家鄉内心無限感慨與開頭“我沒想這樣早地回到黃沙梁”首尾呼應。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等待清潔
朱以撒
①他們總是在揮毫前做一些看起來毫無關聯的事情。譬如在木桶裡沉着地泡着,慢條斯理地洗滌身上的塵泥,然後一身清爽地換上一件寬大的衣裳,舒展絲毫無礙的筋骨。接着走出,進入書房,燃一炷香,讓香氣漫開,充滿空間。坐下來,仍然是慢悠悠地,用三個指頭捏住一錠墨,輕微的“沙沙”聲響,在墨底部和硯台平面相接處傳了出來。臉上淡淡的表情,像一件莊嚴的大事即将展開,讓人察覺其中一定有神聖的成分存在。
②這就是古代文人一種常見的揮毫前狀态。不說太遠,從蔡邕開始吧,總是要在氛圍形成,才拈起那杆手感稔熟的狼毫,從容下筆。從準備到落墨,它們之間相隔着一段漫長的等待,猶如音樂悠長的過門。不要小看它的作用,古人這麼着自然有道理存在。
③少年時那種急匆匆行筆的日子已經遠去。我該記起這麼一件事了。在一個山村采風時,遇到了一個村上的土秀才。那天傍晚,他從田裡回來,肩上沉甸甸的擔子壓得直咧嘴,一身短裝中散發着汗味。晚飯畢,他看了看桌上的條子,有結婚要寫的喜聯,做壽的文辭,還有一個匾額。秀才一聲不吭,我想他肯定要動手。不料,他上樓抓了幾件衣服,開始洗澡。當他走出來的時候,短裝成了長衫,色澤平和,人似乎也斯文起來。他坐下來,把這幾片紙翻來覆去地看,用鉛筆在上邊圈畫。他站起來,往硯台倒了些“一得閣”墨汁,兌了些水,然後用那錠粗壯的墨塊研動起來。恍若古人轉世。真正落筆的時間,反而很短。我當時的感覺是——等待清潔。
④在同樣生存着人的空間裡,不免發現古人擁有着大量的悠閑時光,似乎多得用不完。太多的文人,除了書讀得多一些,詩文寫得多一些,再也做不出什麼大事。這使我們追随他們的時候,感受到了時光之多帶來的閑雅之美——什麼都是緩慢的,生活的意義被緩慢稀釋着,甚至那些離主題十分遙遠的瓜葛,也被他們慢慢引入,變得有滋有味。從工作效率上言,今人倉促的心緒,麻利的手腳,加上現代的科技手段,許多事總是一時畢、一日畢。效率就是一切,甚至就是衡量一個人能力的标準。迅疾說明了一切。許多中間環節被減損,直奔主題。譬如,說說傳統的字畫裝裱吧,早先得幾十道工序,上牆十天半個月,現在隻要幾道,若交與機器,則立等可取。已經慢不下來的人,聽着唐人虞世南“收視反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則契于妙”,簡直和夢一樣。我一直努力複活他們把筆之前這種安甯,居室靜谧無塵,遠遠有幽幽的箫聲飄移過來,微風擦過修篁,絲絲縷縷地浸潤着靈魂。這個時候,對于正要進行的筆墨華章,實際上在心靈裡已經抵達了。
⑤夜晚,夜像一隻張開嘴的袋子,暗色湧了出來。從時間觀念來說,這更接近于止息程度。心靈像牧歸的老牛回欄,可以舒适地卧着,反刍白晝的積累。留存得比較完整的山坳村落,我嗅出的是這麼一種氣味,充滿安息的氣味。電燈是多年以前裝上的,燈光永遠是檸檬般色澤的,偏離中心的房角,要辨認就顯得吃力了。推開後窗,黝黑的山林,草木的芳辛氣味,包括斷續的夜鳥低語,在流螢的微光中一一帶過。低調,這就是原始的夜晚,古人的夜晚,隻有都市之夜,才有顧闳中筆下的韓熙載夜宴,或者秦淮買醉的繁華和喧鬧。有意在這種地方住着,對心靈來說,夜晚比白日重要,行為在夜間如此缺乏作為,不會繼續白日曠野裡的狂跑、長嘯。在夜色的倦意中,讓人毋須言語,坐下來。
⑥坐下來。它的意義非同尋常。坐着就是一種安頓,不隻是姿勢的,更是内心的。有時,生計就是由無數倉皇的行履構成的,直到坐下,如歸巢之雀,心像扇面展開,可以梳理。二十歲前,相貌一般的少女總是在下學回家時抱怨父母沒有賜給她動人的面容;個頭矮小的少年因此在同學中領受着綽号和嘲諷。年少的感覺,以為外表是這般真實可信不可缺失。想一想上蒼那麼地惠澤萬物,連一些細節,譬如貝殼上虎皮斑紋,粉蝶翅膀上優雅的彩繪,都被派來的天使精心調理,不由抱恨連連。這個時節,抱恨是有理由的,清麗如花的季節,為什麼要承受缺憾?四十歲如期到來,再缺乏人生經驗的人也清楚,像少年那般的念頭,已經無法博取同情了。那些藏之于内的神采、風度、韻緻,甚至脫口的語感,已經掠過脂粉華裳躍然于上。這時,你還是少年那般浮華、張揚,那般“為賦新詞強說愁”嗎?這麼多年過去,居然鉛華依舊,那隻能怪自己修煉不夠涵養未深,找不到清潔精神的家園。
⑦有不少時間在翻書中發現了古人在揮霍着時光,羨慕他們,似乎都在雅玩,享受着漫長過程的恩惠。一個人顯然沒有必要讓自己成為“忙碌”的标簽,那些一遇上便叫着“很忙很忙”的人,如果不是作派,也真的讓人可憐。像宰予晝寝,把一些時間大膽地用來安息,就是忙中偷閑的良好例子。一覺醒來,神清氣爽,孔夫子着實犯不着為此動怒。這更助長了我的判斷,這個日月經天江河行地的永恒星球,于古于今并不厚此薄彼。為了心靈,古人那些靜坐的、洗澡的、索默的,甚至無聊賴的時光支出,恰恰長久地支撐着生存的意義。現在我們贊歎古人筆墨如此高妙,都自以為是地從技巧的層面解說。隻有有心人才會追溯深處的緣由,像漁家拉動海帶一樣,越拉越綿長,最終拉動的是整個大海。
4.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文章第一段寫揮毫前的準備工作,長短句錯雜,富于變化,多用細節描寫,準備過程井井有條,層次清晰。
B.在傳統的藝術行為之中,那些看起來毫無關聯的事情也具有豐富的意義,而現代科技追求快節奏、高效率,使人們的生活變得沒有意義。
C.第四段中“這個時候,對于正要進行的筆墨華章,實際上在心靈裡已經抵達了”這句話是說在進行筆墨華章之前内心達到了從容閑雅的狀态。
D.文章綜合運用了記叙、描寫、抒情、議論等多種表達方式,引古論今,多處對比,表達了對清潔精神的眷戀,引人深思。
5.文章第五段畫線句描寫夜晚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法,請結合文本簡要賞析。
6.文章标題“等待清潔”有何含義?請結合全文分點概述。
答案
4.B
5.(1)巧妙運用比喻、拟物等修辭。 “夜像一隻張開嘴的袋子,暗色湧了出來”“燈光永遠是檸檬般色澤的”等将夜晚形象描寫得更加生動形象。(2)“黝黑的山林,草木的芳辛氣味,包括斷續的夜鳥低語”将視覺、折覺、嗅覺等多種感官結合描寫,突出夜晚寂靜安詳的特點。(3) 運用對比手法,将原始的古人的夜晚和都市之夜進行對比,以都市之夜的繁華熱鬧反襯原始的古人的夜晚的低調甯靜。
6.(1)緩慢、從容的做事風格。古人揮毫之前并不急于下筆,而是井井有條地做足準備,營造一種神聖莊嚴的氛圍。
(2)安甯、悠閑的心靈節奏。把筆之前,絕慮凝神,心正氣和,心靈沒有了白日的繁華熱鬧,歸于安甯。
(3)樸實、低調的生命态度。年少之時,總覺得生命有太多的缺憾,漸漸地能夠掠過脂粉華裳,展現内在的神采風度。
(4)恬淡、優雅的人生追求。那些與主題毫無關聯的事情,無聊賴支出的時光,恰恰支撐着生存的意義。
解析
4.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内容的理解與分析概括能力。解答這類題目,首先要明确題幹的選擇要求,如本題“下列對文章内容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然後浏覽選項内容,熟讀文本,将選項與原文進行比對,注意結合文本語境去理解,最後才能選出答案。做這類題要培養良好心态 :耐心細緻,找準問題源;準确理解。忌主觀臆斷;心浮氣躁時,由題帶文。
B項,“使人們的生活變得沒有意義” 這一說法不準确,文章評述現代科技手段,旨在突出傳統藝術行為的閑雅之美,并未完全否定現代科技的意義。故選B。
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作品藝術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審題,明确答題的要求,如本題“文章第五段畫線句描寫夜晚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法,請結合文本簡要賞析”;然後快速浏覽文本,了解文本主要内容,作者的主要情感等;然後鎖定答題區域,即文本第五段,并熟讀本段,答題時首先指出句子運用的手法,再結合句子解釋為什麼是這種手法,最後結合具體内容分析運用該手法有什麼表達效果。
第五段中“夜像一隻張開嘴的袋子,暗色湧了出來”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燈光永遠是檸檬般色澤的”一句則是運用了拟物的手法,這兩句話生動地描寫了夜晚的形象;語段中,還将視覺、聽覺、嗅覺等多種感官結合描寫,如“黝黑的山林,草木的芳辛氣味,包括斷續的夜鳥低語”,“黝黑”是視覺,“芳辛氣味”是嗅覺,而“夜鳥低語”則是聽覺描寫,本句話突出了夜晚的寂靜與安詳;“低調,這就是原始的夜晚,古人的夜晚,隻有都市之夜,才有顧闳中筆下的韓熙載夜宴,或者秦淮買醉的繁華和喧鬧。”本句将原始的古人的夜晚和都市之夜進行對比,以都市之夜的繁華熱鬧反襯原始的古人的夜晚的低調甯靜。
6.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标題含義以及篩選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審題,明确答題要求,如本題,“文章标題‘等待清潔’有何含義?請結合全文分點概述”;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熟讀文本,标題是文章内容、思想情感的高度概括。設置這類試題,一般都是在考查考生對文章思想情感的領會和把握,考生需要深刻挖掘标題在文本中的含義,不僅是本義,還有其語境義和延伸義。
文中第①段,“沉着地泡着”給人一種緩慢,淡定的感受;而“慢條斯理”更說明了内心的從容;“像一件莊嚴的大事即将展開,讓人察覺其中一定有神聖的成分存在”說明古揮毫之前并不急于下筆,由此可知“等待清潔”是一種緩慢淡定而又從容的風格。
第④段中,從“在同樣生存着人的空間裡,不免發現古人擁有着大量的悠閑時光,似乎多得用不完”以及“簡直和夢一樣。我一直努力複活他們把筆之前這種安甯”等句子可以知道,“等待清潔”是一種悠閑、安甯的狀态。
第⑥段中,“你還是少年那般浮華、張揚,那般‘為賦新詞強說愁嗎’?這麼多年過去,居然鉛華依舊,那隻能怪自己修煉不夠涵養未深,找不到清潔精神的家園。”本段作者談及年少抱怨遺憾居多,年長後才悟透生活真谛,明白了樸實、低調的生命态度。
第⑦段中,“為了心靈,古人那些靜坐的、洗澡的、索默的,甚至無聊賴的時光支出,恰恰長久地支撐着生存的意義。”作者終于明白了古人的精神追求,這恰恰也是作者追求的恬淡、優雅的人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