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日子,我在朋友圈發了一張大女兒(2歲)吃飯的照片,她正坐在桌前,用着我給買的高大上兒童餐具,愉快地往嘴裡送飯。
沒想到照片一發,就炸出了一堆媽媽,她們的共同點:家裡都有一個“五行缺飯”的崽。
“怎麼吃得那麼好?”
“都吃完了嗎?”
“餐具在哪兒買的?”。
大家都太激動了,以至于居然沒有幾個人留意到,我照片配的文字是,“誰再喂飯誰是小狗!”
照片裡的,隻是一個“五行缺飯”、吃兩口或者“玩兩口”就跑開的熊孩子!
但,别失望,最近,我家這“五行缺飯”的毛病已經根治,具體情況容我細細跟你說來!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認識了一位非常有經驗的醫生媽媽,交流孩子消化問題的時候,一路聊到了喂養習慣,一番深入的探讨,給我和娃姥姥(日常主要養育人)都上了十分重要的一課,撥開迷霧,看到了問題的本質。
孩子喂養習慣沒有培養好,通常都是因為大人在吃飯這件事上,給了孩子太多的壓力(每次給的飯太多、不想吃還追着喂、硬塞,各種威逼利誘、過度表揚或者指責、恐吓),導緻她對吃飯失去興趣。
講真,我家娃小時候(吃輔食開始—1歲多),其實還是挺愛吃飯的,無論自己吃,還是大人喂,都吃得蠻好。
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不好好吃飯的呢?我反思,大概是她有了比較強烈的自主意識之後,有了明确的“想吃”、“不想吃”、“現在不吃”、“這個東西我不吃”的意識時,大人卻以“愛”的名義,實際上想去“控制”孩子(你不要打亂我的計劃,不要給我添麻煩),不給寶寶自己安排的權利。
各種“損招”,我們真的是用了個遍.......
因為擔心她吃了一點就不吃,所以在她碗裡裝了太多的飯菜,想着能吃多少是多少,卻沒想到這也會給她帶來的壓力。
其實,無論是吃飯、學習還是收拾玩具,更貼心的做法是:給孩子拆分出一個又一個、她稍微使使勁兒、就可以夠得着的小目标。
要是看她一天都沒吃什麼,比如中午沒吃飯,晚上大人們就都會沉不住氣,追着喂、輪番追着喂,仿佛在比拼“看誰喂得下去”。
“輪喂”失敗,便上動畫片利誘,有時甚至演變成“動畫片拌飯吃”!
最糟的情況是隻“吃”動畫片,不拌飯!
利誘不成,再輪番“溫和地”過問:
“吃飯了沒有?”
“怎麼不吃飯呀,寶寶?”
“輪番關心”失敗,又開始恐吓:
“再不吃飯就成排骨精!”
“再不吃飯下次就不給你看小豬佩奇!”
真的,你們的痛,我都懂……
可娃什麼感覺呢?大概是感覺自己家裡住着一群唐僧、催着吃飯的唐僧!
甚至曾經,我們還試過她每吃幾口飯,就要全體給她鼓掌,誰沒鼓掌她還要點名,看着娃笑眯眯期待的可愛小臉蛋兒,看着親人們鼓動的目光,下班後饑腸辘辘的我,隻能放下碗筷,真誠地鼓掌。
然而我們忘了,吃飯就是吃飯,不應該成為用來兌換獎勵和積分的方式。
關于壓力,朋友打了如下這個比喻:
你在公司裡,領導給了很多工作任務,但領導對你又很好,你就隻能把壓力默默地放在自己心裡,寶寶吃飯這件事也是一樣,壓力大了,就越來越抗拒吃飯,但她也不會跟你說。
我隻能含淚點頭……
那怎麼辦?撤走壓力。
把家裡餐廳當成公司飯堂,到點開飯,過點關門,把選擇的權利,承擔後果的義務,放權給寶寶,慢慢地,寶寶就學會了自己安排自己,這才是最重要的能力。
寶寶身上的肉肉,就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們行走小區的金字招牌,寶寶吃不好,老人家們都很心焦,執行起來可能有如下問題:
問題一:“她不吃就不管,那晚上餓了怎麼辦,餓了半夜起來鬧怎麼辦?”
我的經驗是,晚上餓了可以吃一點水果,其他不給。半夜餓了,鬧也就鬧這麼一兩次。
這個年齡段的寶寶都可精着呢,她隻有餓了那麼一兩次,直到她自己體會到“不吃飯”帶來的“損失”,才會主動地、發自内心地去調整自己的策略。
我慶幸自己堅持給了孩子“餓”和“我非常需要吃飯”的機會,我媽開始時也心疼,但應了“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這句話,慢慢地,孩子明白飯堂規律,知道過了這村就沒了這店,自然就會抓緊飯堂開飯的機會好好吃,姥姥每次都在旁邊竊喜。
問題二:“如果做好的飯,孩子不喜歡吃,又餓了呢?”
飯菜不合孩子胃口,也是一樣的道理,公司飯堂不合你胃口,刮台風又點不了外賣,你不吃?那就餓着呗,下一頓你就會吃了。這就是所謂的“自己安排自己”啊。
所以,遇到飯菜不合孩子胃口的情況,也不用着急變着花樣給她換了,努力給孩子提供營養均衡的食物就好,不是一定要餐餐是大廚水準,再說,早點讓孩子知道,世界不是圍着自己轉的,未必是壞事啊。
當然啦,孩子畢竟小,安撫還是要的,态度可以溫柔而堅定:
“今天家裡隻有這些飯菜,你不想吃這個,很失望、不開心,媽媽知道(擁抱她一下),你想吃什麼,告訴媽媽,媽媽明天做給你吃吧。”
問題三:“我家這孩子真的挺瘦的……”
誰樂意看到自家孩子瘦呢,可是,我們要給孩子機會啊——
用短期的忍耐,換取長期的收益,還是值得的。短期的“餓”并不會讓身體受損,長期的不良喂養習慣,才可能影響健康。
堅持一周看看,孩子會給你驚喜。你先試試嘛:)
“五行缺飯”?其實,每個孩子都能好好吃飯,最終,并不是娃被治好了,而是我們大人内心的控制欲被治好了。
實戰後,還有一些經驗要分享,我們一起喜迎愛吃飯的寶寶回歸啦!
要點1
與家人統一思想、統一戰線!
孩子吃飯的問題,其實最怕的是一家人思想不統一,執行時你指東來我跑西。本來堅持就難,意見不合更容易放棄,搞不好還要弄得彼此不愉快。
嘻嘻,把這篇文章發給家人,而且要溫柔的說哦:“哇,這個媽媽用了這些方法,孩子竟然愛吃飯啦!”心态上是“共同解決問題”,而不是“證明我對你錯”。
最重要的,拉一個主要喂養人作為戰友,任命其為副隊長。隊長、副隊長思想統一了,這事就好辦多了。
我在一開始,就把自己花兩個小時寫的注意事項發給全家,然而我那位創業狗老公,太忙,不但沒有看,回家還跟我反着幹,差點把我氣吐血……還好我媽同意看看效果先,副隊長成功到位!
要點2不要短期期望過高,長期期望過低。
這事不是一兩天就能立竿見影搞定的,我們就相當于家裡的CEO,隻要這個“項目”有進步了,就要給自己打氣、給隊友打氣、繼續在改善中前進!
都說心想事成,那得先把好好吃飯的場景在心裡想出來啊、要相信啊,我就安慰自己:加油!啊!主動吃飯的寶寶就在半個月後等着你!同時,繼續給家人畫大餅(哦不,願景,哈哈哈……)
很多人輕松完成“從入門到放棄”,其實就是短期想得太美好,對長期效果又不抱耐心。
要點3不要盯着!不要表揚!不要批評!
孩子吃飯時,千萬别去盯着她!
打個比方,如果你在公司或者學校飯堂吃飯,飯堂大媽跑過來,坐在你身旁,殷切地望着你,不停地問,“好吃嗎?”“再來點?”“怎麼不吃青菜啊?”你是不是會奔潰?懷疑大媽另有所圖?甚至覺得——不想吃了……
不要過度關注!不要表揚!不要批評!
讓吃飯在寶寶心裡,回歸成一件和“玩玩具”一樣自然的、沒有壓力的、由自己掌控的事。
無論在家裡,還是在外人面前,對她吃飯的事,我們隻中立地說“寶寶吃飯我們不操心”。
同樣的,也不要總去問幼兒園老師,孩子在學校吃了什麼、吃得好不好呀,給老師壓力,其實就是給寶寶壓力,簡單提醒老師不喂飯就好了,家校統一。
要點4來點“饑餓營銷”。
我每次給寶寶裝的飯量,都心機的控制在3勺(大人的湯勺),她吃完了,問她要不要(問一次就夠了,别像唐僧一樣狂問哦),她要,才給添飯,不要的話,就問她是否吃飽了,答“吃飽”,就把碗收走。
千萬别孩子都說吃飽了,你還勸他“再吃點吧”,咱要做個有骨氣的飯堂大媽!
每次把飯放在桌上,告訴寶寶吃飯了,然後在30分鐘後收走。如果寶寶回頭來要飯吃,也不要給,要讓她認識到“飯堂營業時間”。
如果超過30分鐘,寶寶還在吃,那麼用她感興趣的東西引開她(比如動畫片、玩具),另外一個人收走飯,不要硬搶,寶寶回頭問“我的飯呢?”就裝傻“你還要吃嗎?我們不知道啊,時間到了以為你吃完啦。”孩子慢慢就意識到,吃飯是有時間限制的,不可以邊吃邊玩、磨磨蹭蹭的。
敲黑闆!
1、我們是飯堂,娃是食客;
2、食客愛吃不吃,不要過度關注;
3、給孩子機會,讓他們學會自己安排自己。
加油!
堅持下去,一定會看到成效,我家效果顯著:娃!已!經!胖!了!好!幾!斤!
養育不易,領着一大家子老老小小前進更不易,讓我們回歸本質,掌握方法,解放全家啦啦啦!
如果你也有讓孩子乖乖吃飯的方法,歡迎文末留言互動哦!
本文作者:老闆娘雞湯李。職場媽媽、創業家屬、家有倆妞;有趣、有夢,永不停止探索;相信成長最重要,與孩子當一輩子的同學。簡書ID:老闆娘雞湯李,個人violet_jingjing。
現在關注“慢成長”,可以和一群辣媽共同成長哦:
【親子遊】出門旅遊怕孩子哭鬧、不适應?超實用的準備攻略幫你擺平!
【獨立】覺得孩子不夠獨立?可能是你還不夠懶哦!
↓↓↓ 點擊閱讀原文,送你一本實用育兒秘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