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鑒别一部電影是好還是爛?一個特别“偷懶”的方法就是看它有沒有被反複翻拍。
比如今天要聊的這部《觸不可及》(又譯:《無法觸碰》)就是個中典型。這是一部2011年上映的法國電影,其後曾被兩次翻拍(美國版,中國香港版)。
從電影名稱來看,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什麼虐戀情深的愛情故事,但事實上,這部電影講的是兩個階級跨度極大的男人之間的友誼故事。
菲利普是一個富可敵國的富豪,在一次極限運動中受傷導緻必須終身坐輪椅,生活不能自理,于是他決定找一個護工照顧自己。
但菲利普挑來挑去,最後挑中了一個沒有從業證、沒有經驗的小夥子德裡斯——他甚至還是一個剛剛刑滿釋放的人。
德裡斯來自貧民窟,急需一份工作來養活自己,補貼家用,沒有任何經驗的他抱着試一試的心态來,結果居然通過了面試。
當然,就像所有有轉折有升華的電影一樣,電影前半段展現了他們之間的矛盾沖突。德裡斯對富人的生活沒有概念,做事業粗心大意,沒有責任心,甚至會因為盯着女秘書看而導緻把菜怼到菲利普鼻子上。
這時候的觀衆和女秘書以及德裡斯本身一樣,都有一個巨大的疑惑:菲利普為什麼會選中德裡斯?
很快導演就将答案抛給了觀衆“(他對我)沒有一點同情心”。
“沒有同情心”這個常常被用來抨擊别人的特點,在菲利普這裡卻是他最需要的。菲利普的身體從生理狀态上來說确實是殘疾的,社會大衆也默認一個坐輪椅的人是一個殘疾人、是一個需要幫助的人、那些前來應聘的其他人也理所當然這樣認為。
但這恰恰是菲利普最讨厭的。他并不喜歡被當作弱勢群體來對待,他也不需要别人的同情,這個時候“沒有同情心”的德裡斯就顯得尤為珍貴了。
也許有人要問,有同情心還有錯了?确實,同情心本身沒錯,但同情心并不總是一種好的情感。
有些人的“同情”總帶着一種高高在上的憐憫感,“我是健康的,他是殘疾的,他這麼可憐我就讓讓他吧”。這種暗含着輕視的情感比和真正的惡意一樣可怕。
德裡斯和菲利普有着出身、階級、生活習慣、人生觀念上等諸多差異,這也是電影前半段的看點之一:兩個天差地别的人之間産生的沖突和碰撞,差異越大,越能抓住觀衆的眼球,促使觀衆們看下去。
這就是為什麼現實裡我們強調門當戶對的愛情,但影視作品裡灰姑娘與王子的組合卻經久不衰的原因——有沖突才有看點。
但電影的刻畫并非在加大這樣的差異造成的撕裂感,反而讓兩人在鬥嘴和争論中感情加深。德裡斯不敢相信菲利普喜歡的對象是一個筆友(埃莉諾),兩人通了半年多的信卻連一面都沒見過,這是他無法理解的。
他強勢地要菲利普打電話過去,菲利普一開始是拒絕的,但在埃莉諾接聽後,兩人感情很快升溫。
再比如在菲利普生日時,他請來了自己喜歡的古典樂隊,但德裡斯也不覺得自己喜歡流行音樂就低人一等。在舞池裡随着音樂起舞的片段也成了影史上的一大經典。
一方面,德裡斯并不因為菲利普的錢财而變得自卑或是卑躬屈膝,他除了受到菲利普的影響變得稍顯理智以外,本心是沒變的。
德裡斯骨子裡散發出來那種原始的活力正是菲利普可望而不渴求的東西。而菲利普對德裡斯喜歡的那些(對貴族階級來說)不入流的東西其實也不非常排斥,他是很樂于去嘗試這些他以前沒接觸過的東西的。
《觸不可及》中的主角蛻變是雙向的,不僅是德裡斯改變了死氣沉沉的菲利普,菲利普也為迷茫的德裡斯指明了方向。即使最後兩人結束了陪護關系,但這份友誼卻保留了下來。
和忠犬八公一樣,《觸不可及》中的主角也是有原型的,兩人的友誼也确實長久持續着。
電影的主旨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友情可以跨越階級和貧富差距,因為一段友誼持續下去的根本在于尊重和平等。
也許這是一個很理想化的事情,畢竟現實生活裡别說是生活差異巨大的兩個人,哪怕是家境相仿的朋友之間都少不了沖突和摩擦。
“人生難得一知己”,人這一輩子可能都無法遇到一個可以與之建立純粹友誼的人,尤其成年人之間的友誼,似乎總是要摻雜着世故、利益考慮等亂七八糟的東西。
除了友誼外,導演也探讨了社會當中人與人之間存在的問題。我們應該尊重每個人享受生活的權利,然而現實是歧視無處不在:性别上的、階級上的、種族上的,也正因如此,讓電影中展現出來的那中帶着尊重與平等光輝的友誼是那麼珍貴。
電影名字雖然叫《觸不可及》,菲利普和德裡斯之間的友誼卻是緊密相連的。讓人心“觸不可及”的,不正是自身的傲慢或自卑嗎?
也許真的隻有等到某一天,人心簡單了,世界才不會那麼複雜,所以,珍惜身邊那些能夠平等對待你、尊重你的朋友,也要去珍惜每一個愛自己的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