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轼走出困境?作者:馬曉婷“蘇轼吸引人的地方非常多,他非常全面,在每個領域都能夠達到一流的标準我們在閱讀中,可以明顯地感覺到對于人生的自覺思考特别多把這兩個方面綜合起來看,蘇轼是士大夫文化發展到成熟時期的一個典範人物”在複旦大學中文系教授、《蘇轼十講》作者朱剛看來,蘇轼可以說是“中國人的靈魂工程師”,也是讀者親切的朋友,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蘇轼走出困境?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作者:馬曉婷
“蘇轼吸引人的地方非常多,他非常全面,在每個領域都能夠達到一流的标準。我們在閱讀中,可以明顯地感覺到對于人生的自覺思考特别多。把這兩個方面綜合起來看,蘇轼是士大夫文化發展到成熟時期的一個典範人物。”在複旦大學中文系教授、《蘇轼十講》作者朱剛看來,蘇轼可以說是“中國人的靈魂工程師”,也是讀者親切的朋友。
少時,常讀“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中秋佳節,常誦的是“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人生不稱意,“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是一種難得的慰藉……作為宋文化代表人物的蘇轼,超高的國民度,博綜多元的成就,大起大落的人生,都讓他披上了傳奇色彩。《蘇轼十講》選取十個不同的專題,為讀者展示蘇轼的心靈世界。
跌宕起伏的人生曆程
蘇轼是眉州人,“我家江水初發源”,便是其在鎮江金山寺俯瞰長江東流,對上遊故鄉的深切回望。人生跌宕,随江水順流出川,最終在遙遠的地方把故鄉的水送入大海,這樣“送江入海”的情懷,李白也曾在《渡荊門送别》中表露。
作為士大夫,蘇轼的一生猶如飛鴻。“蘇轼雖以飛鴻自比,但并不都是取其自由的象征意義。鴻雁南北遷徙,蘇轼也要聽從命令奔波。從‘雪泥鴻爪’,到‘人似秋鴻來有信’,再到‘春來何處不歸鴻’,飛鴻的意向,對于蘇轼來說包含了一種更複雜、更豐富、更深刻的人生思考。”朱剛說。
中國自古有“賢良對策”的制度,蘇轼亦是通過重重應考成為官員。朱剛詳細介紹了蘇轼所作的五十篇策論。這五十篇策論并不是簡單堆積而成,而是具備一定的結構,分為策、論各二十五篇,基本可以代表其主要思想和對各領域問題的意見。
作為蘇轼研究者,朱剛還為我們打開了了解蘇轼的全新視角。他還原“烏台詩案”的始末,還介紹了蘇轼的“敵人們”,通過探究這些關系,觸及了北宋文化的多個面向。
三詠赤壁留下千古佳作
貶谪時期,往往會激發對于諸多複雜矛盾的人生感慨,對于蘇轼來說也是如此。三詠赤壁,皆是蘇轼的名篇。朱剛介紹,貶谪其實還有另外一面,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如潮州、柳州、黃州,就因為曾經是韓愈、柳宗元、蘇轼的貶地,而在文化史上閃耀出一片異彩。
在黃州,蘇轼成為了“東坡居士”,這一時期,蘇轼的文學創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在黃州所作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體現出鮮明的豪放詞風格,蘇轼也被認為是豪放詞的開創者。《赤壁賦》則被認為是宋代“文賦”的第一代表作,同樣是在黃州所作,連同《後赤壁賦》,都體現出了蘇轼經過兩年多的貶居生活後,堅定而洞達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朱剛認為,《後赤壁賦》是更具有蘇轼個人性、私密性的,甚至還有一些神秘性。
“一曲《定風波》,真是人間的絕唱。”在朱剛看來,蘇轼既不是因為熬過了風雨而驕傲,也不僅是對風雨安之若素,而是一筆勾銷,并無風雨,擁有了明淨透徹的内心,而不為外界的境遇變換而擾亂心志。對于讀到這些作品的讀者來說,走在人生的風雨中,似乎也擁有了穿過風雨、迎來斜陽,坦然向前的力量。
全面解構蘇轼的真性情
《蘇轼十講》結合史事與作品,深入淺出剖析蘇轼作品中的思想博識與審美趣味,傳達學界最新見解。通過大量文獻中的線索,以輿論、傳播等視角,解讀蘇轼在改革中的境遇,同時介紹了蘇轼與王安石、沈括、司馬光等人的交往。由于本書源自于朱剛在複旦大學的講義,可讀性也非常高,幫助讀者深入淺出加深對蘇轼的了解。
“蘇轼的思想,從結果看,可以說貫通儒、釋、道而自成一家,與宋代中國的整體思想環境取得相當高度的一緻性。”蘇轼的人生際遇,有失意,更有豁達。廬山訪禅,是蘇轼經曆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廬山突破了蘇轼所習慣的審美秩序,讓他的審美力得到了充分的張揚。
每個人對于故土的情愫都是非常濃厚的,《蘇轼十講》中有一講即為《東坡居士的“家”》。對于一個漂泊的遊子來說,内心深處總是會有揮之不去的落寞。“永夜思家在何處”“家在江南黃葉村”“家在牛欄西複西”,最終都化為一個期待:但願人長久。對于今天離開家鄉工作的人來說,這一困境同樣也是我們能夠感知的。
朱剛以紮實的治學功底與深厚的學養襟懷,還原蘇轼的曆史時空并深入蘇轼的心靈世界,發幽闡微,為我們帶來了一次酣暢淋漓的文化之旅。
來源:青島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