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大人專屬節日

大人專屬節日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7-21 17:15:25

大人專屬節日?文/靳義堂,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大人專屬節日?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大人專屬節日(有娘的節日)1

大人專屬節日

文/靳義堂

這幾天在手機上聽了梁實秋先生的《人間一趟,盡興而已》一書,書裡全是談飲食的散文随筆,讓人感覺梁先生吃得講究,吃得精緻,吃得有滋有味又有趣。

這讓我也自然地想起一些關于吃的記憶,我也曾經發表過幾篇關于吃的文章,像《憶當年,吃肉之事且莫等閑看》《饞嘴的童年》等。但今天在梁先生的啟發下,又想起一些與吃有關的事情,還想再寫寫。

現在人們普遍覺得生活好了,但生活的滋味卻淡了不少,就連我們中國人最在意最看重的春節,其年味也淡了很多。過去有句俗話叫做“娃娃愛過年,大人怕花錢”。現在的娃娃對過年也沒啥期盼,大人也不太為花錢發愁了。對過年過節吃什麼也不太在意了。但我們小時候,逢年過節的吃食卻成了最美好的記憶。

說到吃,每個人最先想到的就是母親!我更是這樣。

我母親是一個很重視生活儀式的人。在那物質極度貧乏的年代,母親為了這些生活儀式,發過多少愁,受了多少作難,我們那時候體會不到,現在回想起來,對我們兄弟姊妹而言,是甜蜜,對母親,應該是難場和辛酸。

先說過年。在窮得全家沒有幾塊錢過年的那十幾年,母親也會給我們張羅一桌有涼有熱、有葷有素的年夜飯。吃飯之前,要我們給祖宗的牌位磕頭,然後給父親磕頭,父親給我們一毛或者兩毛壓歲錢。在全家人吃完之後,我的十幾個本家的堂叔們,會陸續到家裡來給他們的大哥——我的父親拜年。他們來時會端一盤涼菜,提一壺白酒,而母親就要做幾個熱菜和涼菜搭配起來。他們不是同時來,來幾個人就要開一次席,年年會吃到午夜子時過了才散。有一年我已經高中畢業回鄉在生産隊勞動,得知那年春節前夕生産隊把自己養豬場養的豬殺了9頭,給社員分肉過年,算下來按人頭每人可分大肉4兩,我家當時6口人,分得2斤4兩。市場上又買不到肉,就是市場上有肉賣,我家也沒錢買,我不記得母親那年是怎樣讓我們吃的過年飯,又是怎樣招待親戚的?其中的難場恐怕隻有母親知道。

你可能會問,全隊殺了9頭豬,每人咋才分了4兩肉?你也許有所不知,當時有人對集體養豬場養的豬總結為“三快”:“跑得比兔子還快,上牆比貓還快,脊梁骨比刀子還快”。那時候人也吃不飽,哪有糧食喂豬,豬吃的全是玉米杆和麥草打的糠,能活着就不錯了,一年長不到幾十斤重,瘦得皮包骨頭,脊梁骨高高凸起,就像刀刃一樣。

大年初一,母親一定會讓我們穿上新鞋新衣服,都是她自己紡線織布,自己縫制的。

天還沒亮,母親就做好了臊子面,讓我們起來潑湯——就是在院門口土地堂前的地上把碗裡的湯倒一些,表示先給土地爺吃。這個儀式母親派我做的次數最多,第一次潑湯的時候,我端着一小碗湯多面少的臊子面,來到院門口貼着“土中生白玉,地内産黃金”小對聯的土地堂前,一下把半碗湯倒下去,不少泥點子濺到我的新鞋上,讓我很是沮喪,母親說,下次潑湯的時候,彎下腰,一點一點倒,就不會濺到鞋上了。

母親在廚房鍋台上方竈爺(神)畫像前供一碗,在放祖宗牌位的供桌上獻上三碗,然後才讓我們開始吃。平時老吃玉米面攪團,對面條本來就稀罕,現在還是臊子面,真是太香了,我和弟弟會吃得肚子脹得實在吃不下去了才放碗。

正月一過,又到了二月二龍擡頭的日子。故鄉有二月二吃炒豆子的風俗,母親會給我們炒些黃豆和玉米粒吃。有時沒有黃豆了,母親會和些面,裡面放上椒鹽,搓成條,再切成丁,放進鍋裡不斷翻炒,直到炒黃炒幹,母親叫它“乞豆”,吃起來又香又脆,我覺得比黃豆好吃。大姐出嫁後的第一年“二月二”,母親炒了一鍋乞豆和黃豆之類,讓我給大姐送去。這也是我們老家的風俗,女兒出嫁的第一年,二月二這一天,娘家要給送炒豆子。現在超市裡也有裝袋賣的,好像叫“蔔蔔豆”,看成色,感覺沒有母親做的好吃,我也沒有買過。

五月的“端午節”,南方人習慣吃粽子,我們老家人卻是蒸甑(zèng)糕吃。母親做的甑糕,那香甜的味道會讓我們回味一年。有時候還沒到端午節,我們就多次問母親,啥時候給咱做甑糕吃?母親說端午節就做。我們就殷切地期待着。

五月初四的晚上,母親把糯米放鍋裡添上水綻開,再拌點白糖水,在籠屜裡鋪一層米,擺一層紅棗,再鋪一層,再擺一層,直到把米鋪完,然後上鍋蒸一柱香的時間,停了火,但不揭鍋蓋,繼續在鍋上焖着,直到第二天端午節的早晨,就可以吃了。想到明早就能吃到又涼又甜的甑糕了,我舔舔嘴唇,咽一口口水,在期待中進入夢鄉。

第二天清早,母親早早起來,先給土地爺竈王爺和祖宗牌位上了供,再讓我們吃。有一年父親買了幾斤伊拉克蜜棗,母親在甑糕裡放了一些,味道比紅棗更甜。

我今年心血來潮,在網上買了幾斤蜜棗,吃起來感覺比當年的味道差遠了。

八月十五中秋節,父親會買回來一些月餅和水果,母親除了要給土地爺竈爺和祖宗牌位供上一些之外,還要把小飯桌搬到院子裡,把月餅和水果放幾盤在月光下,給月亮上供,并點上三柱香。一般要供半個時辰左右,我們姊妹幾個圍在桌子前,看看桌上的月餅和水果,再看看香爐裡的香和天上的月亮,老問:娘,時間到了嗎?娘說,再等一會兒吧,嫦娥在月亮上,離得遠!

時間到了,父親把月餅和水果平均分給我們,一般都是每人一個月餅,一個梨或者蘋果,兩個核桃,幾顆毛栗子。有時候還會有一兩串五味子。

父親教我和弟弟背過《三字經》,我記住了裡面的兩句話:“融四歲,能讓梨。香九齡,能溫席。”我老希望弟弟能學一下孔融,但他一次也沒有學過。

臘月初八,要熬臘八粥,據說是為了糊窮窟窿,母親會把家裡能找到的大米小米和各種豆子,在黑老鍋裡熬半鍋粥,再放幾顆紅棗在裡面,加點糖,糯軟粘稠,又香又甜,喝了一碗,還想再喝一碗。

過了臘八是小年。臘月二十三,我們這裡叫“祭竈”,就是祭祀竈王爺。據說這一天竈王爺要上天向玉帝彙報一年來這一家人的所做所為,是善是惡,如實禀報。竈神兩側有副對聯是: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

民間的土地神是個單身,而竈神卻是老兩口兒,并排坐着,兩人的腳下一邊是一條狗,一邊是一隻雞,家庭生活氣息很濃。小時候母親在廚房裡做飯的時候,給我說過一個謎語:半崖住着一家人,看哈(下)雞,不叫鳴,看哈(下)狗,不咬人。我沒猜出來,母親擡頭看了一下釘在竈台上面半牆上的竈王爺神龛說,你往那裡看看,我才知道原來說的是竈爺。每年的臘月二十三這一天,母親都要烙幾十個燒餅,叫“竈幹糧”,說是竈爺要上天,帶着路上吃的。這也是我們期盼的日子,吃了一個冬天的玉米面粑粑,今天就要吃香噴噴的小麥面幹糧了,我燒火也格外認真起來,母親擀餅子,翻餅子,我一小把一小把地往竈膛裡添麥草,讓火勻稱地燒着整個鍋底,烙出來的餅子黃澄澄冒着香氣,讓我直咽口水,但母親說,要先給竈爺供上了我們才可以吃。我隻好先忍着,但心情是蠻好的。

在那些貧窮愁苦的歲月裡,母親用宗教般的虔誠,艱難地維持着一大家人捉襟見肘的日子,用她的勤苦和智慧,給我們卑微貧賤的童年留下了許多美好的記憶,讓我們姊妹五人都健康的長大成人。母親走了,我們再也沒有節日了。日子成了一條直線,沒有了起伏和刻度,淡得如同白開水。

據說有些地方的人,臘月二十三祭竈的時候,做粘牙糖給竈神吃,想把竈神的嘴粘住,讓他在玉帝面前張不開嘴。我想這些人恐怕是做過什麼不好的事,有點心虛,怕玉帝知道了降罪懲罰,所以才這樣做。而我們家鄉的人,熱情地給竈神準備路上的幹糧,支持他上天宮去彙報,表現的是一種踏實和坦然,他們心裡始終保持着善念,為人處事絕不損人利己,所以不必因為心虛而用糖去粘竈爺的嘴。母親的一生,是善念善行虔誠的實踐者,所以她永遠是心平氣和的,從來沒有和什麼人争過吵過。

母親一生都以虔誠的态度對待生活,對我國的傳統節日非常看重,這給一家人清貧艱辛的生活帶來了許多甜蜜和希望,給我們的人生留下了美好的童年記憶。

民以食為天。細想起來,中國的傳統節日多數都有一兩種應節食品。在一個特定的日子裡吃一種特定的食品,就賦予了這種食品一種特别的含義,使生活有了儀式感,使平常的日子變得不平常,給普通人平淡無味的人生增添了不少滋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