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用精湛的藝術推動文化創新發展

用精湛的藝術推動文化創新發展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1 18:38:29

用精湛的藝術推動文化創新發展(展現文化自信和藝術魅力)1

費俊作品《睿·尋》,通過手機APP中的AR掃描技術,可以在威尼斯搜尋到25座形态相似的中國橋梁。上圖為用手機掃描意大利威尼斯裡亞爾托橋時,所呈現的浙江省溫州市泰順縣仙居橋。仙居橋始建于明代景泰年間,曆經多次重建,是泰順現存跨徑最大的木拱廊橋。裡亞爾托橋橫跨大運河,現存的單拱石橋建成于1592年。

威尼斯之于中國,連綴着曆史的記憶。700多年前,《馬可·波羅遊記》以眼中的中國,激起歐洲人對東方的熱切向往。

威尼斯之于藝術,同樣擁有穿越曆史的魅力。從16世紀的威尼斯畫派,到已有124年曆史的威尼斯雙年展,這座水城,不僅繪就意大利文藝複興晚期的多彩篇章,更通過開創世界最早的雙年展模式,走在國際藝壇前沿。

新時代,中國與意大利,從絲路的兩端攜手,進一步加強東西的對話,聯通現實的夢想。中國藝術,頻頻登上威尼斯的國際舞台。

2019年5月9日,“第五十八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國家館在威尼斯軍械庫展區拉開帷幕,以子題“Re—睿”的洞察,呼應本屆雙年展“願你生活在有趣的時代”的主題,再次吸引中外目光。

藝術之橋

穿過軍械庫高大而粗犷的聯排展廳和拱廊,在這個世界前工業生産中心的最深處,便是中國國家館。

這裡幽深且别有洞天。

中國是橋的國度,橋亦是威尼斯這座水城的靈魂——400多座樣式不同的橋,跨過150多條河流水巷,将118個小島連為一個整體。橋,也成為此次展覽的點睛之筆。

展廳入口處,中國藝術家費俊利用一條狹長的甬道與兩端的牆壁,搭建起橋式空間,為觀衆營建了一個“有趣的世界”,直接切入本屆雙年展的主題。

一側牆壁上,是作品《睿·尋》,這是一個基于地理位置的手機應用程序,通過關聯中國和意大利形态相似的橋梁,展現了文明之間的相通性、人類創造的相似性,以及地域之間的差異性。

甬道和另一側牆壁上,作品《有趣的世界》通過兩個互動影像裝置,讓觀衆參與建造虛拟世界,又為觀衆生成基于虛拟地球的場景叙事關聯。虛拟的共創如同無數無形的橋,連接起更為廣闊的社會和地理場域。

橋的意象不僅體現在藝術構思中,也呈現在展廳空間構建上。開闊的展廳中央,一座圓拱形的橋立于一側,既分割空間,形成制高點,又營造出水域的意境,由此可以俯瞰全場,也更便于觀看對面的影像裝置作品《金色之名》。

金,珍貴、可塑、穩定。泥也是可塑的,是植物生長的土壤,卻平凡、脆弱、易摧。中國青年女藝術家耿雪以泥塑人,以金熔鑄臍帶,從新生命誕生,到社會化勞作,揭示人類對生命初始與輪回的觀照。

在橋上抑或橋下,透過一扇漏窗,可以窺見中國藝術家陳琦的黑白水印木刻作品《生成與彌散》。這件橫幅巨制像折扇一樣展開,巨大的水波紋蕩漾開來,重重疊疊,動靜相生。

橋下出口處和室外展場的草坪上,陳琦還分别制作了空間裝置《别處》《無去來處》。作者從古籍被蟲蛀後留下的洞痕獲得靈感,将洞痕圓形或曲線形的形态,镂刻于作品頂部空間,如同将一本本被蛀蟲蠶食後的古籍攤開在天地間,與展廳陳列的手制書《時間簡譜》遙相呼應。光線透過洞痕灑落,燈光冷豔夢幻,天光明澈柔和,迥然不同的意境表達,形成了夜與晝、内與外的呼應關系,隐喻人類文明與自然力量的沖突與和諧。

穿過橋,展廳的另一方是一個出人意料的粉紅色空間,那是中國藝術家何翔宇的裝置《我們所創造的一切都不是我們自己》。陌生的語言環境曾讓他感到茫然,外語發音時舌頭抵觸上颚帶來特殊的感受,他将這類身體内部的觸覺感知,外化為可視的鑄銅雕塑,引導人們思考如何感知内在的自己。

“回”字形的雙循環展廳結構,帶來曲徑通幽、移步換景的觀展感受。正如此次中國國家館策展人吳洪亮所說,參展藝術家的作品就像園林裡的亭台樓閣、一池三山,沒有唯一的重點,每一件作品都是這個位置上最恰當的主角。

智慧之海

5月的威尼斯,每一個路口都可以看到雙年展缤紛的招貼,每一個角落都可以與藝術品相遇。世界各地的藝術界人士紛至沓來,齊聚這座藝術重鎮。

有人說,藝術是威尼斯現代發展的引擎。的确,威尼斯早早打造了世界級藝術節系列品牌——國際藝術雙年展、建築雙年展、電影節、音樂節……藝術節的背後,是意大利深厚的曆史文化積澱,是的藝術基因、城市智慧。

對于雙年展而言,展覽成功與否,首先考驗的是策展人的能力和智慧。

針對本屆雙年展的主題“願你生活在有趣的時代”,雙年展總策展人拉爾夫·魯戈夫表示,他看重藝術兼具娛樂和嚴肅思考的社會功能,“展覽目标,是讓人們可以帶着有趣的疑問離開”。

主題的開放性,讓各國策展人和藝術家對“有趣的時代”産生了多元化的解讀。吳洪亮認為,“有趣的時代”,指向今天人類發展面臨的共同問題。解決當下和未來的問題,藝術家和學者往往傾向于從人類曆史中尋求啟示。

秉持這種“回到過去看未來”的策展思路,吳洪亮選擇以“Re—睿”作為中國國家館的主題。“Re”作為西方多種語言詞彙中出現頻率較高的前綴,有“回、向後”之意,漢字“睿”與其讀音相似,意為智慧。“Re—睿”作為主題,旨在強調重新審視人類文明發展的共同經驗,由此獲得由“Re”及“睿”的洞察,為當下帶來啟發。

立足于這一主題,吳洪亮選擇了四位藝術家。他們各展所長,充分利用現代媒介,探索與主題相合的藝術形式,不斷延伸藝術觸角,分别從文明的共識、生活的日常、自身的感知三個維度,呈現了對人與世界關系的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國家館還以科技與藝術的結合,強化了展覽互動激發的多維體驗:作品《睿·尋》與導航功能結合,掃描展區内外和互聯網上的二維碼,可以為觀衆指引去往中國國家館的路線;通過與中國科學院合作,展覽制作了體驗手環,根據觀者參觀過程中的生理數據,可以将其情緒狀态轉換成一幅心理圖像,成為此行的留念;此外,展覽在中國各地建立了多個分享信息的“驿亭”,讓大衆不出國門就可以感受威尼斯雙年展的藝術魅力。

這是以智慧成就的文化共享、藝術互聯。

中國之窗

正如中國駐意大利大使李瑞宇在中國國家館開幕式上所說,威尼斯雙年展是舉世矚目的文化盛會,也是中意文化合作機制的意方成員單位。中國國家館不僅是中國藝術家向世界展示中國的舞台,也已成為世界了解中國、認識中國當代藝術風貌的重要窗口。

中國國家館中西語境兼顧、古今智慧兼容的破題方式,顯然得到了中外觀衆的普遍認可。

拉爾夫·魯戈夫贊賞中國國家館的設計“非常有趣”,所以“印象深刻”,認為“這是不同的理念,對展覽主題進行了很好的解答”。

意大利裡米尼機場基金會主席勞拉·芬卡托說,中國在藝術和建築雙年展已經産生了影響,“這是一個讓中國藝術家在面對全球觀衆時被理解的時刻”。

全球藝術網(Artnet)則以“隻有軟實力才能持久”為題,評論“中國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平易近人,更有趣”,認為“這絕非偶然……這個名為‘Re—睿’的展覽,不僅僅是藝術家對雙年展主題的一個直接回應,更重要的是它表現出中國軟實力的雄心”。

的确,中國國家館主題中西合璧;展廳設計對中國園林營造法則的借鑒不着痕迹;加上手機端以及科技的合力,在90個國家館中可謂獨具一格。更為重要的是,參展作品既采用了國際藝壇應用廣泛的現代媒介,又以淡定、平和、從容的藝術态度傳達思想觀念。整個展廳沒有一個中國傳統文化符号,中國哲學、東方智慧卻充盈其間。

隻有平等、有效的對話,在國際文化交流中,才能得到相互認同。中國對外文化集團有限公司負責中國國家館的組織實施,公司副總經理王晨作為出品人感受頗深:“國家的身份、時代的精神、當代的命題,是組織對外文化展覽時需要思考的三個要素。怎樣面對這三個要素,給出怎樣的答案,要符合中國藝術的發展趨勢和創作邏輯。”

文化交流是文化進步的重要條件。中國藝術豐富的真實面貌應當在世界面前充分呈現。讓世界因藝術而擁抱,讓距離不再遙遠。

制圖: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19年05月26日 08 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