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完本文大約需要4分鐘。您的關注與評論是對教研内參最大的支持。//
一、切實強化教學質量意識
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是教師的發言權。各校必須強化教學質量意識,凝心聚力狠抓教學質量。錨定教學質量目标,落實教學過程管理,樹立質量憂患意識。
(一)狠抓教師教學工作。緊密契合“雙減”“五項管理”新政,強化教師“教學六認真”,精準打造課堂教學,精心設計各層次作業,精細制訂評價體系,引領教師強化教學質量意識,與時俱進,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能力水平,提升教學質量。
(二)做實學生管理工作。質量提升關鍵在學生的學習态度和興趣,故必須狠抓班風、學風建設,狠抓學生“學習六認真”,端正學生的學習态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愛學習、會學習的習慣。堅持立德樹人五育并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落地教學目标管理。各校必須深刻領會本次質量分析會精神,準确分析學生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細化學科教學目标,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優化教學措施,促進教學質量目标上檔升位。
二、切實加強新課标學習
課标是教學的指導性文件,需要教師認真學習、研究、應用。
(一)準确把握《課程标準》的内涵。理解新課程的目标,準确把握課程功能、課程内容、課程結構、課程實施、課程評價,把握新課程的精髓。教師作為學生思維的引導者,隻有深刻了解自己要教給學生的是什麼,要培養學生什麼能力,要傳達什麼情感與價值觀,才能圍繞這個中心去組織教學。
(二)遵循教學規律。把握課标中“了解、理解、掌握”等語句,分清重點和非重點的處理方式,加強對課标的深層次解讀,發現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三)建立“學習共同體”。改變教學觀念,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起民主、平等的關系,營造和諧的教與學的氛圍,創設師生“對話”的情境,使學生體驗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和寬容,形成自主自覺的意識、探索求知的欲望、開拓創新的激情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态度。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知識體系的構建者,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學習過程的激勵者,學習能力的培養者和人生發展的引路人。
三、落實階段學情分析工作
面對新時期教育改革,學情分析是必不可少的。教師教學的對象是學生,每一個學生都有不同的特點,每個班級也有自己的特色。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和教學時必須注意到學生的學情,隻有準确掌握了學情,才能對症下藥。
(一)學情分析是教與學分析的依據。沒有學情分析的教學内容往往是一盤散沙或無的放矢。隻有針對具體學生進行學情分析,才能界定教學内容的重點、難點和關鍵點。
(二)學情分析是教學策略選擇和教學活動設計的落腳點。隻有通過每個教學階段精準的學情分析,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講解、操作、練習、合作、探究才能得到落實,教學質量才能得到提升。
(三)學情分析是提質增效的必要手段。通過學情分析,準确掌握學生的知識、技能、方法、學科素養,以便做好新舊知識有機銜接工作。如果發現學生知識經驗不足,一方面可以采取必要的補救措施,另一方面可以适當調整教學難度和教學進度。
四、構建有效課堂教學模式
深入分析教學常規的薄弱點,狠抓教學質量提升的關鍵點,通過落實落地教育教學改革舉措提質。
(一)要在備課上下功夫。高度重視集體備課工作,備課前必須全面了解學情,準确把握課程特征,廣泛搜集課程資源;群備時要真備、實備、精備;自備時要大膽修訂,适當批注,認真反思。通過提高備課實效來提升質量。
(二)要在教學上下功夫。一是推廣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精講精練、分層推進、激勵評價等教學模式,構建有效課堂教學,提質增效;二是做細心的觀察者。在課堂上,學生有沒有學會,有沒有深刻理解,有沒有自己獨特的想法,這些都需要教師去觀察、去揣摩,然後調整策略,優化教學結構。三是契合“雙減”政策,精心選擇和設計作業,既達到鞏固作用,又減輕學生負擔,同時提高學習效率。
(三)要在研修上下功夫。拓寬校本研修渠道,探索有效的研修模式,落實聽評議課常規工作,乘信息技術提升工程2.0東風,整合優質資源促進教師專業化提升,同時提升教學質量。
(四)要在反思上下功夫。一是要在反思總結上多下功夫,不斷總結、改進、提升。二是要從提升自我素養上多下功夫,打鐵還需自身硬,面對新一輪的教育教學改革,教師要不斷學習,才能有足夠的知識與能力去駕馭課堂,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五、借力實踐活動提質
通過全民讀書活動、青藍工程、教案作業展評、拓展社團活動、信息技術應用、教學大比武等促進質量提升。
一是規範開展教師和學生讀書活動,通過讀書活動激發師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達到讀書提質目的;二是紮實推進“青藍工程”,落實傳幫帶主體責任,發揮名師骨幹教師示範引領作用,加大研課、磨課等教研教改力度,達到教研提質;三是定期組織教案作業展評活動,優化教案、作業設計,開展備課、分層設計作業競賽等活動,達到既“雙減”又提質;四是落實落地課後服務工作,紮實拓展社團活動,豐富學生的業餘興趣,達到活動育人;五是推進信息技術提升工程2.0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強化實驗實踐操作應用能力的培養,達到實踐出成效。六是深入開展教學大比武,提高教師教學基本功,提升教師教學水平,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六、群策群力促進發展
一是學校領導要沉到班級,與教師一道狠抓教育教學工作,落實網格管理制度,深入課堂上課、聽課、評課,做實教學精細化管理,落地校本研修;二是要立足教學突出問題分析,契合縣級量化指标,從深度、廣度、精度等方面狠抓畢業班教育教學管理,多舉措提質增效;三是以校本教研為載體,紮實推進區域教研、校本教研、網絡教研、綜合教研等工作,通過教研教改促進學校整體發展。
來源∣李炜(劍閣縣教育科學研究室)
編審∣教研内參
聲明∣文章内容為教研内參原創稿件,轉載請注明作者及來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