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大興西瓜”正式獲得了國家地理标志農産品的認證和保護,龐各莊鎮為其保護範圍的核心産區,這代表着來自京南的西瓜已經有了專屬的名字,即使是相同品種,也已經與其他任何産地的西瓜有所不同。在龐各莊鎮,老宋瓜園幾代人種瓜愛瓜,見證了龐各莊品牌的從無到有,曾經蟬聯大興瓜王的宋紹堂說,在當下,自己每年還都會從100個新品種裡,層層遴選出新口味的西瓜,繼續供給北京市民,也會繼續打造好京字号的西瓜品牌。
龐各莊老宋瓜園負責人宋紹堂/資料圖
一片西瓜地 種出兩代瓜王
宋紹堂是地地道道的大興龐各莊人,老宋家父子二人是實打實在瓜棚下長大的。宋紹堂的父親是龐各莊家喻戶曉的瓜王宋寶森,9歲學種瓜,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便開始研究種瓜技術,在瓜地裡摸爬滾打了一輩子。
看父親在地裡起早貪黑,宋紹堂起初對于種瓜并不“感冒”。1982年宋紹堂高中畢業并沒能如願考上大學,他要強,心裡郁悶,總覺得沒臉見人,那年夏天幾乎沒怎麼出過家門。“當時不知道該做什麼,每天就在家躺着,想着既然沒考上大學,也不能再跟着父母看瓜種地。”宋紹堂見過父母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辛苦,思忖着,自己難道還要繼續在“土裡刨食”嗎?宋紹堂不樂意。
因為看見村裡的手藝人最受尊重,宋紹堂先後學過瓦工,當過木匠,最終選擇了家電維修,一幹就是六年。在這期間,宋紹堂也偶爾回家給父親做“兼職”——老爺子靠着豐富的技術和經驗,在家裡的9畝地上,解決了西瓜不能重茬連作的問題。北京水利科學研究所的專家找到宋寶森合作,請他每天記錄包括地裡溫濕度、西瓜生長情況等數據,這些細緻繁瑣的工作都要由宋紹堂完成。
在“兼職”裡,宋紹堂被培養出了種瓜的興趣,全身心地投入瓜地,已是1990年。整個90年代,父子二人攜手,種出了不少成績,1997年,宋紹堂開始參加“中國西甜瓜擂台賽”,并在此後蟬聯了多年瓜王冠軍。與此同時,龐各莊鎮西瓜的種植方式也悄悄完成從露地種植到設施種植的轉變。
背負巨額貸款 好像種一輩子瓜都賣不回來
2000年後,宋紹堂為老宋瓜王注冊了以父親名字命名的“宋寶森”商标,他開始覺得,家裡的9畝瓜地,有點“轉不開了”。2003年經龐各莊鎮協調,宋紹堂最終承包下龐安路兩側共50畝地,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并貸下了150萬元。
在外人看來,這一系列“大動作”意味着生意越做越大,前景無限風光。但宋紹堂回憶,實際上當時的自己,已是“拔劍四顧心茫然”,“當時我有點懵了,一方面這麼大的地到手了,不知道要怎麼幹,貸下款來,也沒想好怎麼花。”
20年前的150萬,對于絕大多數家庭來說還是個“天文數字”。在種了一輩子瓜的宋寶森眼裡,兒子的這些操作算是“出了格”,他現在仍記得家裡人的反對和焦心,“種什麼瓜能賣出150萬?賣一輩子也賣不了這麼多錢。”
宋紹堂2003年的上半年,沒有一天不為錢從哪兒來、瓜怎麼賣着急上火。從建設施,到種下瓜苗,進度幾乎從沒踩到過點兒上,最終等西瓜上市,已經是6月底。但宋紹堂也無意間踩住了唯一的一個時間點——2003年6月24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解除對北京的旅行警告,同時将北京從非典疫區的名單中删除。
正值盛夏,解除封控後,離不開西瓜的北京人對西瓜的需求飙升,而在此刻,大興龐各莊多數瓜農的西瓜已經賣完了,老宋瓜園則是正待收獲,一切都已峰回路轉。
每一年 從100個品種裡選出好瓜
快20年過去了,曾經為50畝地急得束手無策的宋紹堂,早就将園區的種植面積擴大到了120畝。種西瓜的地大了,老宋種的很多西瓜倒是越來越小,不再一味追求個兒大,宋紹堂說,小西瓜更适合當下的家庭結構,吃起來品質好,也減少了浪費。
一個月前,大興龐各莊的頭茬瓜已經上市。前些天北京的氣溫比往年偏低,有人擔心地裡的西瓜會受天氣影響。而在大興區老宋瓜園,設施大棚的面積占了園區總面積的一多半。瓜園負責人宋紹堂說,園區所有的西瓜,目前都長在大棚裡,“安安穩穩,長勢不錯。”
龐各莊西瓜。受訪者供圖
上歲數的北京“西瓜愛好者”,對每一代經典的西瓜品種都能說上幾樣,不會忘記全身青黑的“黑蹦筋”、薄皮兒的鄭州3号,以及八十年代末期曾經紅極一時的京欣一号。
“這些年,園區除了一直主打L600、超越夢想、以及京美2K以外,也承擔着新品種的示範和推廣工作。”宋紹堂說,每年園區有超過100個品種通過示範對比試驗層層篩選,最終優中選優,才得以進入市場,端上市民的果盤。這其中就有被市民稱為“西瓜皇後”的京彩1号,以及今年即将與市民見面的“冰糖碧玉”,“這個品種的西瓜外皮顔色呈現翠綠色,西瓜瓤冰甜爽口,也是讓我們抱有很大期望的新品種。”
什麼樣的西瓜才能經過層層選拔?在宋紹堂看來,适合本地種植、産量穩定、抗逆性抗病性強缺一不可。此外,最近幾年,宋紹堂的西瓜還講究一些“功能性”,“不但得好吃,我們也希望西瓜裡能多一些營養成分。”
每年銷售額以千萬計算 産業發展未來有希望
時至今日,單單是老宋瓜園,每年的銷售額需要以千萬計算。作為中國西瓜之鄉,龐各莊鎮西瓜的種植面積約為2.5萬畝,這個面積算不上非常大。在宋紹堂這種愛瓜懂瓜之人看來,這也意味着,龐各莊西瓜已經過了以龐大數量打造品牌的階段。
宋紹堂說,從前龐各莊瓜農為了生計,要騎着自行車或套着大馬車去賣瓜的日子已經一去不複返了。按他的話講,自己的瓜園已經打通了線下采摘、專賣店、線上電商,以及高端超市等多條銷售途徑。
以低價赢得市場青睐的時段也已經過去了。“我們要做的,是打造精品,實現真正龐各莊西瓜的個性化和差異化。”2007年3月,“大興西瓜”正式獲得了國家地理标志産品的認證和保護,龐各莊鎮為其保護範圍的核心産區,這代表着來自京南的西瓜有了專屬的名字,已經與其他任何産地的西瓜有所不同。
宋紹堂認為,自己的父親深耕技術,曾為家鄉西瓜産業的發展打好了基礎,“到了我這一代,更多的是希望做好西瓜産業的延伸。包括我們每年做新品種新技術的示範試驗,立體栽培、以及品牌推廣,其實目的都在于繼續深耕産業鍊,解鎖新的産業模式。而這些年,我們龐各莊也确實每年都有新的變化,每年都在走上新的台階。”
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盧茜 柳寶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