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白銀平堡民間小曲? 白銀地方小曲的産生與發展,由來已久漢代以前白銀境内人煙稀少,經濟文化落後,百姓苦不堪言但随着絲綢之路的逐步開通,往返于絲綢古道上的商旅一代代延綿不絕,他們為了緩解旅途的勞累,消除心頭的寂寞,善歌者歌,善說者說,并與當地的同好比劃切磋,遂形成具有地方風格的小曲,後演變成為農村春節鬧社火的重要内容之一,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甘肅白銀平堡民間小曲?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白銀地方小曲的産生與發展,由來已久。漢代以前白銀境内人煙稀少,經濟文化落後,百姓苦不堪言。但随着絲綢之路的逐步開通,往返于絲綢古道上的商旅一代代延綿不絕,他們為了緩解旅途的勞累,消除心頭的寂寞,善歌者歌,善說者說,并與當地的同好比劃切磋,遂形成具有地方風格的小曲,後演變成為農村春節鬧社火的重要内容之一。
舊時,在農曆正月,戲班子敲鑼打鼓,走村串戶,上門演出。老年人、婦女、娃娃在自家的院落、本村的街頭或碾谷場上就能看到社火。
小曲的劇本一般采用傳統的折子戲形式或以民間生活為素材進行創編。劇目繁多,内容豐富,生活氣息濃郁,藝術感染力強。白銀地方小曲曲調有60多種,有叙述型、歡快型、憂傷型、風趣幽默型等。在具體演唱中,四類曲調常常穿插運用,合理搭配。1980年,白銀區四龍鄉民樂村王寬恩受祖輩演唱小曲的影響,喜愛小曲藝術,為使民間小曲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産得以傳承,他拜訪多位老人,收集整理出白銀地方小曲劇本,如《花園買水》《下四川》《小放牛》《拾玉镯》《銀翁傳》等,于1997年編印《白銀小曲新編》一套3本,并制作成光盤。後被《中國戲曲》《音樂集成》收錄。
《西廂調》小曲 白銀區水川鎮大船渡,與榆中縣青城鎮隔河相望,自古以來為多民族居住區,為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的必經之處,曆史悠久,文化繁榮,其中既有絲路文化,又有黃河文化,又有農耕文化,既有儒家思想,又有道家禮儀,各種文化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共生共榮。清朝晚期,水川鎮大川渡舉人張曉霞為活躍鄉間文化,豐富民間娛樂,研讀《西廂記》,集民歌,搜古調,總結出27種《西廂調》,當地藝人演練于田間地頭、農家院落,日漸成熟,久而成律,名為《西廂調》小曲。該曲分為《遊寺》《借廟》《酬韻》《請宴》《傳簡》《遞簡》《越牆》和《拷紅》八個部分。《西廂調》小曲廣為流傳,深受白銀及周邊民衆喜愛。後發展成具有地域特色的集演說唱于一體的地攤式劇種,且有一定靈活性,表演不受時間、地點限制。劇本台詞簡練明快。白銀區成立大川渡《西廂調》小曲協會,初步整理《西廂調》戲劇27折、眉戶戲劇9折、《西廂調》曲譜23種、眉戶調曲譜17種,進行錄音,編輯出版了《西廂調》小曲劇本。2008年6月13日,被列入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08年6月23日,甘肅省文化廳公布《西廂調》小曲的表演者高兆安、曾明和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刮地風 白銀小曲有着自己的特點,其表現形式一般為多段分節歌式的選唱,有長有短,大小不一;發展較自由,句式多樣化;叙事性強,有即興發揮的餘地,曲調優美樸實;節奏頓挫分明,調式色彩亦有“花音”與“苦音”的區别。根據内容,可分為五類,即生活類、愛情類、傳說故事類、新詞類和雜類。其中愛情類的數量最大,形式也較多 小調當中,有許多常以“十二月”、“四季”、“五更”、“花名”等形式連綴,在同一曲調進行多段詞的反複,且有不同的節奏和速度的變化。它曲調簡樸,通俗流暢。如“刮地風”是流傳在白銀區境内的一種曆史非常久遠的傳統民間小調,盛于明、清兩代。是勞動人民在生活和勞動中自己創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在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中,傳統民歌以口頭創作、口頭流傳的方式生存于民間,并在流傳過程中持續不斷地經受着人民群衆集體的篩選、改造、加工和提煉。它取坐唱形式,一個人單唱,間有對唱或對白,男扮女聲,真假嗓結合。伴奏樂器以二胡為主,另加笛子、三弦等樂器。打擊樂器用一隻小瓷碟。唱段多為帶叙述性的抒情小曲,具有明顯的江南民歌風味,在流傳過程中,一方面保持着傳統特征,一方面又吸收了陝北的民歌小調,如此便形成了南北一體的新藝術品種,深受當地群衆的歡迎。
如:
正月裡來正月正,青草芽兒往上升,天憑上日月你就人憑上心。
二月裡來龍擡頭,各溝小岔水常流,二龍呀戲珠你就江邊上流。
三月裡來三清明,桃花不開杏花紅,蜜蜂子采花往花心上蹲。
四月裡來四月八,娘娘廟上把香插,保佑丈夫早回家。
五月裡來五端陽,楊柳插在門窗上,雄黃藥酒鬧端陽。
六月裡來熱難當,叫一聲丫環開皮箱,珍珠汗衫歇一歇涼。
七月裡來七月七,天上牛郎配織女,織女本是牛郎的妻。
八月十五月兒圓,西瓜月餅獻藍天,有心吃來無心咽。
九月裡來九月九,九菊花兒鬧嚷嚷,有心采來無心栽。
十月裡來十月一,家家戶戶送寒衣,寒衣送到石灣裡。
十一月來下大雪,紅氈被兒捂不熱,懷抱金蓮坐半夜。
十二月來一年滿,胭脂銀粉都辦全,打打扮扮過新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