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總有些同事同學或者朋友
尤其是留學生
講話時在中文裡習慣地夾雜幾個英文單詞
卻讓讓身邊的小夥伴表示壓力山大……
其實不止是留學生會遇到這種難堪
許多在外企工作
或者有國外生活經曆的人
平時說話時也會時不時
蹦出幾個英文單詞
被罵作 “裝x”
但是今天賽虎倒不是來火上澆油吐槽的
我們來聊聊這背後的科學道理:
為什麼有人喜歡講話“中英夾雜”?
在語言學上有個名詞叫
“語碼轉換” 或者“語碼混合”
講的就是這個意思。
20世紀末有語言學家提出了“順應” 理論
你可以理解為“順着最得心應手的方向”來講話
而語碼轉換就是人們要尋找最簡便
最得心應手的表達方式所激發的
學過兩種以上語言的人也不例外
他們傾向于使用最不需要努力
也最不需要費勁來做選擇的形式
來完成講話的任務。
你可以能要說
中英文不定時切換明擺着
不是增加講話時候的障礙嗎?
但事實是,對于一些雙語使用者來說
他們很有可能在隻能用單語種
講話的情況下感到更費勁
我們現在很習慣說某個人很“low”
并對這個意思心領神會
但是要把它翻譯成中文
你就找不到一個特别合适的詞來對應
來個碼農們熟悉的例子:
“新的MSDN裡關于Socket WMI的部分
你仔細看了嗎?
下午在Sammamish有一個會議
請你們公司的CXO也去參觀下。”
全部翻譯成中文,就是:
“新的微軟開發者網絡裡的
網絡套接字的視窗系統管理規範
的部分你仔細看了嗎?
下午在色迷迷有一個會議
請你們公司的各種首席官們也去參觀下。”
确定這樣會有人耐心地聽完你說的這段話?
當你說話夾雜英文的時候
其實你不僅僅是在使用一個英文單詞那麼簡單
你同時是在試圖修改對話的語境
這種修改是建立在
“雙方都能理解這個詞的意思”
的假設前提之上的——
反正你聽得懂,我這樣說也省力
那幹嘛不這樣呢?
這種情況下
雖然講話者的初衷不是在有意刁難對方
或者是在炫耀自己的文化資本
但也是出于建構适合自己表達的語境
強求對方接受。
因此對于并沒有期待
在這種語境下進行對話的一方
他們會感覺到“中英夾雜”特别突兀
即便他們知道MSDN、CXO是什麼。
這是兩種語言互相KO的過程
那現在有另外一個問題:
暴露在英語環境下怎麼就讓人中英夾雜了?
它對人的思維做了什麼?
這可能牽涉到我們常常感到好奇的另一個問題:
那些會說多種語言的人
他們在說其中一種語言的時候
他們腦子裡是在說外語
還是說母語?
這個問題在學界還沒有趨于一緻的結論
原因在于,還沒等學者們
去研究哪個語種才是思維語言
在最基本的
“你思考時用到的媒介真的是‘語言’嗎”
這個問題上,意見已經不一緻了:
一部分學者認為人們思考時用到的語言
其形态就是人們能說出來的
諸如英語、漢語、法語等自然語言;
還有一部分學者不同意
認為人們思維中的語言
是一種很玄的東西
無聲無息出沒在心底……
然後當我們需要說話的時候
它就被翻譯為自然語言供我們說出來
學者們把這種思維媒介稱作“心理語” 。
接下來讨論最後一種情況:裝
在語碼轉換的問題上
即便是處于某種程度的“裝”
背後也是有一番道理的
這裡就涉及到一個交際意圖的問題
說話人通過語言向聽話人
展示自己的交際意圖
而語言轉碼是其中一種方式
它能引起聽話人對這種現象的注意。
比如,當對方聽到中英夾雜時
就會下意識地特别關注
進而進行相關的語境假設
也就是腦補:”他這是啥意思呢?“
( 不是内容上的啥意思,是意圖上的啥意思)。
而這個過程也是遵守
“哪個最不費力氣我選那個” 的原則
對于中英夾雜的說話者
聽話者很容易聯想到對方
可能想表達的某種說話内容以外的意思:
字面上他是在評論今天的食物
事實上也暗含了
他想表現出來的自己見多識廣
或者洋氣不老土
或者家境不錯、工作不錯、學曆不錯……
你看,意圖的傳達和獲取
在雙方之間都如此不費力
在語言學上這是一次成功的交際
所以中英夾雜還真是裝高bigger的不二選擇。
當然,也有可能說話者想表現出來的意圖
完全沒有被聽話者獲取
最後聽話者獲取的意圖是:裝
那就有點遺憾,這個交際不太成功
我是賽虎
明兒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