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真正的學生

真正的學生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5 07:45:47

真正的學生?倘若有人突然向我發問:你理想中的學生是什麼樣子?相信自己一定是思緒萬千卻很難具體表述說實話,很多教育工作者,浸潤教育若幹年,并沒有認真思考過如此宏大卻又與自己高度關聯的問題事實上,我們習慣于把自己定位為教育的實踐者,問題的解決者,政策的執行者;即使偶爾閑暇下來,也隻是朦胧回味一下自己最喜歡什麼樣的學生,又或者哪些學生給自己帶來成就感與價值感,僅此而已為自己理想學生定制一個模型,既需要熟悉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又要具備相當體系化的教育理論知識,也必須反省并明确自己的教育主張和信念,當然,不可或缺的,還必須深度了解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等等種種前置條件,任何一個的缺失,都會造成“被理想”化,把自己變身為一個不太專業的“搬運工”,将國家、社會、家庭乃至同行的對理想學生的描畫,散亂無章而又相當感性地轉述出來,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真正的學生?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真正的學生(理想學生)1

真正的學生

倘若有人突然向我發問:你理想中的學生是什麼樣子?相信自己一定是思緒萬千卻很難具體表述。說實話,很多教育工作者,浸潤教育若幹年,并沒有認真思考過如此宏大卻又與自己高度關聯的問題。事實上,我們習慣于把自己定位為教育的實踐者,問題的解決者,政策的執行者;即使偶爾閑暇下來,也隻是朦胧回味一下自己最喜歡什麼樣的學生,又或者哪些學生給自己帶來成就感與價值感,僅此而已。為自己理想學生定制一個模型,既需要熟悉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又要具備相當體系化的教育理論知識,也必須反省并明确自己的教育主張和信念,當然,不可或缺的,還必須深度了解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等等。種種前置條件,任何一個的缺失,都會造成“被理想”化,把自己變身為一個不太專業的“搬運工”,将國家、社會、家庭乃至同行的對理想學生的描畫,散亂無章而又相當感性地轉述出來。

我們一定要相信,理想學生,是不存在。可以無限靠近,但永遠無法達到,才能稱其為“理想”。換句話說,理想是一種完美完善的存在,是事件事物發展的極緻狀态。所謂理想學生,隻是通過建模的“思維”的努力,折射與表達自己對教育的認知與追索,而已。理想國之于柏拉圖,烏托邦之于莫爾,桃花源之于陶淵明,隻為演繹智慧與寄托願景。恰如藝術和文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有理想學生的模型,隻證明你曾經努力審視過。但是,于教育人而言,這已經非常了不起了。

也就是說,嘗試的過程,就是自我發展的過程。

如果把期待也視為一種理想,我們先看看,站在不同角度和立場,理想學生應當是個什麼樣子。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國家的理想,也是最接近教育實踐的理想。在這裡,從教育的角度,把學生發展具體化到五個領域或闆塊。如果進一步“理想化”,那我們必須把五個方面發展到最好的樣子描述出來,做到清晰具象化。什麼樣的少年才是你心目中的美德少年?什麼樣的學習能力和思維水平才達到了你對智力發展的最好預期?如此,一一追問,厘定标準和目标,你就勾勒出一個理想學生的模型。當然,形象化的過程,是一個極具個性化的過程。國家給了你一個尺度和方向,你卻要把這個尺度與自己的實踐和理想有機融合。這種努力,是值得的,也是有意義的。

“三好學生”也是一個樸素且影響了衆多教育人的理想學生模型。品德好,學習好,身體好。好與壞對應,反映出程度上從量變到質變的分别。無論如何,“好”與“壞”的分野,是比較模糊籠統的。什麼樣品德,才是你理想中“好”的樣子?是嚴于律己、樂于助人,還是文明有禮、敢于擔當?我們必須按照某種自己認定的維度,對其嘗試更進一步地描述。記得前些年有個大學教授認為,“三好”學生,應該是吃好、學好、玩好。他覺得,能做到“吃好”,很不容易。挑食、吃零食、貪食、不節約等等,不僅是習慣養成問題,還涉及到健康教育與品性發展,等。諸如此類,如果能夠做到絕對的堅持與堅信,相信他一定能夠給出基于教育主張和教育理念的種種解釋。這種既能自圓其說,又能付諸行動取得成效的“理想标準”,與教育人而言,就是有價值的。

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正式發布,以“全面發展”為核心,從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凝練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六大素養。這是相對科學的對“理想學生”的描述。理想學生,必須具備這六大核心素養,或者說,理想學生,是六大核心素養發展到極緻狀态的學生。藉此,我們凡常教育人也可以将每一個核心素養再具體化形象化,這樣就有了自己心目中理想學生的雛形。什麼樣的“人文底蘊”是我們最為關注與推崇備至的——優雅的審美情趣,或者悲天憫人的人文情懷,等等。如前所述,核心素養的提出,彙聚了諸多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者的心血與智慧,有着嚴謹的體系。借助這套體系,來構建我們理想學生的模型,有助于條分縷析地回望與反觀我們對教育的認識、理解和信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的目的,不就是“攻玉”嗎?審視自己教育生涯的曆程,就是“攻玉”和“養玉”的曆程。

從文化發展的角度,我們可以把“真善美”作為自己理想學生的尺度,繼而把至真至善至美視為理想學生培養發展的最高境界。如此,我們就不得不更深一層追問自己,什麼是“真”,何謂“善”,怎樣才算“美”?“真”屬于哲學範疇,追求科學和理性,是對學生認知能力和水平的期待;“善”屬于倫理範疇,追求人文與道德,是對學生德性品質的期待;“美”屬于審美範疇,追求藝術與審美,是對學生個性品位的期待,等等。這等于另外一種“三好”,即,學習好,品德好與情趣好。沒關系,如果一個教育人真能如此诠釋理想學生,怎麼也是一種教育的成功吧。

回眸并刻畫自己理想學生的角度固然還有很多,比如站在社會人的角度,我們可能期待具有公民素養以及具有做事做人最高原則的理想學生。再或者你是一個現在備受關注的思政課教師,可能會把“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作為理想學生之模型。以此類推,語文教師、數學教師、英語教師、音樂教師、體育教師、美術教師、科學教師等,都會對理想學生有着特殊的偏好。顯然,關注與實踐的領域不同,理想學生又渲染出極具個性化的表征。

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

因着角度、經驗與個性的差異,理想學生,是很難概括出大一統特征的。現在如此,未來亦然。

明月皎潔,光不自生。繞了一圈又一圈,還是無法回避自己對理想學生的建模。顯然,模型之後,有自己對教育的理解、執着和追索。既然如此,那我就試着直奔中心。

我摯愛“善”,“善”既是我對教育的理想,當然也是理想學生的最高尺度。

同樣,依照以上追問的程序,“善”要有指向,要有标準,理想學生的“善”,也當是有所具指的。

善,指向自然,那就是自然之善,就是善待自然。了解、認識、體察、明悟自然,是基礎,是方向。通俗一點,就是學習好,謂之“優學”。

善,指向自己,那就是生命之善,就是善待自己。健康體魄、豐富人格、接納自我,是前提,是目标。通俗一點,就是身心好,謂之“優己”。

善,指向他人,那就是人際之善,就是善待他人。愛己及人、尊重同理、傾聽關愛,是路徑,是方法。通俗一點,就是有禮貌,謂之“優禮”。

善,指向社會,那就是責任之善,就是善待社會。人文情懷、國家擔當、國際理解,是指向,是标準。通俗一點,就是有情懷,謂之“優情”。

概而論之,“優學,優己,優禮,優情”,各有其所之,即我的理想學生之模型。以善為基,以善化育。理想學生不可及,理想教育猶可求。

倘若有人再問我這個無聊的“難題”,我可以有聊應之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