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
[唐]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怆然而涕下!
注釋
①選自《陳子昂集》(中華書局1960年版)。幽州台,即薊(jì)北樓,是戰國時燕昭王為招納天下賢士所建,故址在今北京西南。陳子昂(661—702),字伯玉,梓(zǐ)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唐代文學家。
②〔悠悠〕形容時間的久遠和空間的廣大。
③〔怆(chuàng)然〕悲傷的樣子。
④〔涕(tì)〕眼淚。
譯文
向前看不見古之賢君,向後望不見當今明主。一想到天地無窮無盡,我倍感凄涼獨自落淚。
賞析
這首詩寫于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當時,武則天命建安王武攸位宜征伐契丹,陳子昂任右拾遺參謀軍事。武攸宜缺乏将略,軍事失利,陳子昂屢次進言,不僅不被采納,還被貶為軍曹。在極度苦悶憂憤的情況下,陳子昂登上燕昭王為招賢納士而建的幽州台,寫下了這首《登幽州台歌》。
詩人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像燕昭王那樣的前代賢君已成為曆史,後世自當有明君賢士的風雲際會,卻無緣相見。詩人壯志難酬,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調怅和孤寂躍然紙上。“念天地之悠悠,獨怆然而涕下!”天地之“悠悠”與人之茕茕“獨”影,互為映照,詩人把個人的存在置于廣漠的宇宙空間下來表現,襯托出人的孤單渺小。可見,面對茫茫的天宇和原野,詩人“怆然而涕下”,思緒進一步拓展,由個人遭遇想到了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無窮而人生有限。正是這種思考,赢得後人廣泛的共鳴。
《登幽州台歌》全詩四句沒有具體描寫,都是作者情感的抒發。通過“前”“後”“古人”“來者”的對比,表明時間流逝,一去不返。通過“天地悠悠”和“獨”的對比,感受天地的廣闊和宇宙的永恒。滄桑易變的古今人事和浩茫寬廣的宇宙天地,營造了空曠遼闊的意境,奠定了悲涼孤寂的情感基調,詩人融理入情,表達在亘古不變的時空中,生命短暫、時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底色畫法。
,
2023-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