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又名菜蛙、喧蛙、食用蛙,原産自美洲,屬于兩栖綱、無尾目、蛙科的大型食用蛙,因其鳴聲洪亮,遠聞似牛叫聲,故名牛蛙。牛蛙肉質細嫩、味道鮮美、高蛋白低脂肪、營養豐富且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現已成為成都人民餐桌上的美食,也是外賣點餐和家庭聚餐自制的熱點菜品之一,是繼小龍蝦爆消之後的新風向。
由于牛蛙養殖門檻較低、利潤高,在利益的驅使下,一些養殖戶一般采用高密度的養殖方式,為保證成活率大劑量使用抗生素,且濫用禁藥、獸藥原粉現象屢禁不止,對食品安全造成潛在隐患。為幫助消費者科學健康飲食,主動防範食源性疾病發生,特對食用牛蛙做以下消費提示:
消費提示
科學選購很重要,正規渠道保安全
目前牛蛙全産業鍊标準化程度還是較低,在養殖環節,普遍存在因養殖密度過高造成的尾水、病死蛙污染、違規用藥等問題。因此,消費者應通過具有合法經營資質的超市、大型批發市場等正規經營場所,選購來源可靠、養殖水域潔淨且符合安全标準的牛蛙。
看外形
選擇大小均勻、四肢粗壯、軀體顔色較一緻且富有光澤的牛蛙。另外,注意觀察牛蛙是否患有常見的紅腿病和爛皮病,即大腿邊上是否有紅腫、肥大,是否表皮層脫落、肌肉裸露;通常眼睛缺失、嘴巴缺角的牛蛙,是因為病菌感染導緻的傷口潰爛。
觸肢體
牛蛙生性較為活潑,用手觸摸牛蛙頭部時,它下巴會彎曲勾進來,有此生理反應則表明是好牛蛙。
消費提示
燒熟煮透要記牢,适量食用有講究
注意燒熟煮透
牛蛙在100℃時經過5分鐘的烹煮,就能保證體内病菌徹底殺滅,所以制作時一定要燒熟煮透,千萬不要貪圖鮮嫩而生食或短時間爆炒。
不宜食用過多
牛蛙烹饪時采用的香辛料較多,口味偏辣,建議腸胃虛弱人群吃牛蛙要适量,一次不宜食用過多。
消費提示
消費提示記心上,合法權益莫耽誤
春夏季節,氣溫逐漸升高,食源性疾病進入高發期,需注意科學消費、文明消費、安全消費,蛙肉雖美味,可不能貪吃。若在消費後身體出現不适,應及時就醫。遇有危害自身合法權益的問題,應與經營者協商解決,如果協商不成,請保存好相關證據材料向有關部門反映,也可直接撥打“12315”消費者投訴舉報專線電話及時反映情況,通過合法途徑維護消費權益。
❖圖文編輯:辦公室
❖信息來源:成都市市場監管局
維護公平競争市場秩序
營造放心舒心消費環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