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自己“演戲的片酬連油錢都不夠”的新聞,演員馮嘉怡呆住了。
出道13年來,這位傳聞中身家50億的黃金配角始終以“有錢任性”的形象為人熟知。極具沖擊力的标簽,讓他得以逃脫“臉熟人不熟”的類型反派宿命,擁有獨屬自己的辨識度。
但他無比迫切地想将自己剝離出來。他解釋、抗争,交出《蝸居》中的陳寺福、《長安十二時辰》的聖人李隆基……為觀衆認可自己演技欣喜的同時,他看着自己的身家在八卦消息、娛樂報道裡,從一千萬,變成十億,再變成50億,越漲越高。
“我要真有50億,自己投資演主角多好啊?”他指出悖論所在,但無人聆聽。
富商?很沒得聊
淩晨兩點半的澳洲街頭,最後一班地鐵早已駛去。氣球和禮花屑占領了街道,中間穿插着剛慶祝完新年的醉酒男女。
遲到者——一個衣服油膩膩、蓬頭垢面的中國留學青年,此刻正站在街上,格格不入。他剛洗了9個小時的碟子和碗,獲得了節假日才有的3倍工資,因舍不得叫出租車,決定沿着紅綠燈和鐵軌,走回20公裡外的家去。
在外界熟知的富商故事裡,澳洲是馮嘉怡拿到第一桶金的發迹地。但富商本人對這段留學經曆最深的記憶,是這個用加班迎來的元旦。
這也是他接受采訪期間講得最生動的故事。場景裡,有笑聲、酒氣、冷風,結尾也是電影式的:“走到家,天亮了。上床的時候,眼淚下來了。”
很少有觀衆關心馮嘉怡是否會講故事,大部分時間裡,他們更在意他傳聞中的富商身份。在他們看來,身價50億、遊艇好幾艘的大老闆偏愛“跑龍套”,是成功人士的浪漫情懷。“富商”二字,因而成了他很難擺脫的、熱愛演戲的鐵證。
中國新聞周刊采訪馮嘉怡時,《長安十二時辰》已經播完。可馮嘉怡對重複細節并不抵觸,他準備了提綱上的每一個問題,把“對對對”挂在嘴邊。情節背景、人物狀态、心理活動,他都能主動展開—— 除了從商經曆。
馮嘉怡14歲出國留學,1997年回國做酒店生意。聊起後面這段富商之路,講故事高手的素材瞬間“下架”。
“其實這一段特枯燥,特簡單”,他用了新開場白:“就是一個(人)二十三歲大學畢業,到二十七八歲這段時間裡想生存的曆程。你要是往好聽的說,這叫奮鬥,你要是往不好聽的說,那就是試、沒頭蒼蠅、撞、找機會。所以很沒得聊。”
向前追溯,澳洲留學的日子一樣全無光線。那年元旦走在街上的他,最大的感觸是“人生第一次覺得,人和人之間差距怎麼這麼大?”
三十年時過境遷。如今觀衆引用這句話,他變成差距中的優勢方。“上午開會、下午演戲”的雙面生活勾起了相當一部分人的好奇心,他必須承認,若非如此,他們不會記得他的名字。
意識到不得不對此作出回應,他再次換掉開場白。開始講述前,他重重地歎了一聲“唉呀”。
成為奸商陳寺福的代價
“這個叫陳寺福的,太像馮嘉怡了!”
2006年,翻着手裡的《蝸居》劇本,導演滕華濤想起了久違的商人好友。他們相識于三年前的一場朋友聚會,雖然當時沒聊上幾句話,但馮嘉怡講故事的能力讓他印象深刻。
向中國新聞周刊回憶聊天的場景,滕華濤想不出對方代表性的動作和話語。隻記得“老馮特别能聊,表現力強,說事的時候有很強的感染力”。馮嘉怡公司的人同樣佐證:“馮總在公司一開會,口若懸河地說個兩三小時沒問題。”
他在心裡打量,覺得馮嘉怡能說就能演,隻是奸商反派陳寺福戲份吃重,不能貿然定人。
琢磨了幾輪後,他拿出手中的另一份劇本《雙面膠》,來到馮嘉怡工作的酒店,邀請他出演其中一個隻有三場戲的黑心醫生。
馮嘉怡答應了。任性老闆的雙面生活由此開始。
對着家裡的攝像機演,再看錄像琢磨哪對哪不對,馮嘉怡一遍又一遍的努力讓滕華濤證明了自己的眼光。“其中一場戲拍完,海清(女主角)過來問我演員哪兒找的。我特牛地說,這我一朋友,做生意的。海清說沒演過戲的都能演成這樣?我說對,所以你們有點危機感啊。”
2009年,電視劇《蝸居》播出,以黑馬姿态4天打破收視紀錄,火得一塌糊塗。
電視劇《蝸居》截圖
飾演陳寺福的馮嘉怡和劇一起出了名。滕華濤之外的導演找到他,觀衆在飯店認出他,他為此興奮,知道這意味着他的演技被認可、角色被記住。他是個演員了。
“沒那工夫做酒店生意了。”看着不斷抛來的劇本,馮嘉怡當機立斷,決定把主線任務從推廣一張緻力于打通整個酒店系統的美食卡,改為當一名專職演員。
他很快摸出了一套飾演商人的規律:先判斷角色富有的層級,再按照越有錢越謙虛的定律把控。“你看馬雲,知道那是有錢的;胡同邊上的大哥大姐沒錢,阿瑪尼什麼的全都有。”
可規律很快讓他陷入困境——接到的角色适配度太高了。《媳婦的美好時代》《裸婚時代》《星光燦爛》,給他的角色歸結起來,都是妻離子散的有錢人。甚至有的劇本,他一看到人物名字就知道 “不是什麼好東西”。
更緻命的是,他經商的經曆不知何時變成了周圍人的談資。
角色越演越專業,任性老闆卻再也不能任性。“我已經被限制了。”
電視劇《星光燦爛》截圖
塑造馮嘉怡
和馮嘉怡對談很難冷場。那聲歎息之後,他還是主動複盤起自己所謂的富商生涯。
“從圈裡人的道聽途說(開始)”,他把自己想象成道聽途說者:“聽說馮嘉怡以前是做生意的,那肯定是有錢。他帶資進組,買角色,得有多少錢?一千萬。後來覺得不過瘾,那得有十個億吧。那不行,你十個億哪行?得有五十個億。”
馮嘉怡擅長這種自我代入的思考方式。在過去的50年裡,他始終生活在想象之中。
他記得家旁有一間禮堂,七八歲時,自己經常溜進去看電影。每次被震撼得不能自拔,他都把自己想象成那個最厲害的人:看完《追捕》,他好幾天不和同學不說話,立志做一個“沉默的人”;看完《上海灘》,他讓媽媽給他織白圍脖,即便被一句“大夏天織什麼圍脖”回絕,還是能在屋子裡把自己想象成周潤發。
随着年齡的增長,馮嘉怡漸漸意識到這代表他喜歡演戲。别人眼中“有點神經”的自我想象,被他順勢理解成演員的天賦。他去考了表演培訓班,二試過了,卻不幸被作為退伍軍人的爸爸發現,五年級小學生的演員夢,暫時以爸爸的一頓臭揍告結。
“五十個億也不行,這不是他的錢”。道聽途說者的想象還在繼續:“他哪有工夫掙錢?應該是他爸有錢,他是富二代。”他恰當地停頓,以顯示言論有多荒謬。
去澳洲留學的确是家裡的安排。那是出國潮正熱的時代,馮嘉怡趕了個時髦。再也沒有人管他了。他報名了當地的演員工會,拍紀實片。沒戲演的日子,他去當地的圖書館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了解學院派在“嗨什麼”。
兒時向往,青年堅持,中年峰回路轉,馮嘉怡終于實現了兒時的演員夢。他太珍惜這種美夢成真的感覺,隻想專心演戲。可甩不掉的富商标簽,讓他對演員職業的敬畏變成了觀衆口中的玩票。
“我的身家從千萬奔50億,是經過無數的演員兄弟們和劇組同僚們擴大的,特别逗。”他學會了用戲谑的方式釋然。畢竟,比起回應流言,他還有更重要的挑戰。
西紅柿炒雞蛋
拍完聖人的第二場戲,馮嘉怡決心告别《長安十二時辰》劇組。曆史人物李隆基是從第一集就活在衆人嘴裡的絕對權威,而他是陳寺福,是奸商、前夫、大款、暴發戶。二者怎麼兼容?他完全想不出。
“我主要是怕耽誤了咱們這麼個好戲”,他找到導演曹盾,以大局觀念開場,“咱花這麼多錢,投這麼大血本,一旦我完成不了,這戲可能因為我毀掉。(不然)之後看看請陳寶國老師、焦晃老師、唐國強老師過來弄這事?”
今年夏天大火的《長安十二時辰》,被看作馮嘉怡向固定戲路發起的一次挑戰。他再也不是奸商專業戶了。從觀衆反饋來看,他的完成度不錯。曹盾也在最後一場戲演完後趕來和他說:“您演的這就絕對是李隆基啊。”
但這個機會是被馮嘉怡放棄過的。被問及重新回到劇組的理由,馮嘉怡說是因為曹盾的一句:“你是不是不敢演啊?”
“我還真是怕别人說我慫”,他笑了笑。出道13年,他始終對自己的想象力自信不已。通過曹盾意識到自己并非大義凜然,隻是“慫了”,他瞬間迎難而上。“心裡有”的演戲方式能讓他第一時間代入到角色之中,15天後,他演出了李隆基的佝偻老态和皇帝威儀。
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至于行業難題“戲路受限”,他也保持着同樣的樂觀态度,“有戲演總比沒戲演強”。堅持等下去,他還是等到了《長安十二時辰》《少林問道》中非臉譜化的反派角色。為了演聖人的疲憊感不吃不喝不睡,為了演得道高僧給真的高僧打電話學習對方的說話方式……講起這些突破,他又變回了講故事高手。
從商人轉型到演員,馮嘉怡知道自己要什麼。近幾年接的各類角色越來越多,他卻很少去宣傳現場,“反正有主角呢”。偶爾接受采訪,他生怕自己表達得不完整,這也是他精心準備采訪提綱的原因。他不能再将自己鎖起來了。
“很多人說寒冬、低谷,我都不理解什麼叫低谷。”馮嘉怡說,“你沒飯吃去找飯吃,有飯吃認真吃。困難的時候,不停地尋找,不停地嘗試,困難自然會過去。”
馮嘉怡今年50歲,演戲之外,他正緻力成為一名好廚子。主線任務是西紅柿炒雞蛋,西紅柿的酸、雞蛋的香、湯汁的比例、蛋花盛出後的樣子,都很值得研究。
“你說貓為什麼愛吃魚?它為什麼不愛吃西紅柿炒雞蛋?”聊着做菜,他突然發問。
還沒得到答案,馮嘉怡先笑了。他說,“采訪結束後,我要接着弄我那西紅柿炒雞蛋了。”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視頻截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