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稱電影一門“薛定谔的藝術”,因為電影的成品好不好,是需要觀衆親眼看到電影之後,才會對電影的好壞有所感知。
但是有這樣一部電影,從立項開拍的那一刻起,觀衆就斷定了這是一部爛片。
甚至還給它打上了“割情懷韭菜”的爛片。
而在春節這兩天,它上映了,口碑也确實如同上映前觀衆對它期待一樣,是一部爛片。
它就是由王晶執導的《新倚天屠龍記》。
在29年前《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撲街之後,時隔29年它的續篇《新倚天屠龍記》也撲街了。
在這個金庸武俠劇翻拍必成爛片的時代裡,這部電影的撲街,也沒有出乎觀衆的意料。
為什麼它撲街了?
選人老齡化
許多觀衆都能夠上來吐槽兩句:
選人老齡化,仿佛是那個老年版《倚天屠龍記》上線。
在金庸原著《倚天屠龍記》的光明頂情節一章當中,是有明确描寫張無忌的年齡:
張無忌被他瞧得不好意思,問道:“怎麼啦?”蛛兒道:“你幾歲啦?”張無忌道:“二十一歲。”蛛兒道:“嗯,原來你隻比我大三歲。為甚麼留了這麼長的胡子?”——第十七章 青翼出沒一笑揚
觀衆能夠理解,在影視圈之中,能夠找到合适年齡的演員,是很困難。
隻要演員具有少年感,并且能夠給觀衆代入感,觀衆自然也不會計較太多。
但是在王晶的《倚天屠龍記》當中,在年齡出入也太大了吧。
42歲的“張無忌”
33歲的“趙敏”
32歲的“周芷若”
這年紀别說練武了,根骨都成型了,拉個韌帶跳芭蕾都成問題吧。
選角雖然看起來是一個稀松平常的問題,但在這背後,卻極其考究導演的功夫。
因為選角關系到觀衆對電影的“信任感”以及“代入感”。
演員演戲需要有“信念感”,即使是再尬的布景和對白,都要相信自己演的是真的,要演員全身心去入戲。
而觀衆看戲也需要有“信任感”,去相信這個通過燈光、布景、演員等等一系列所構築起來的虛幻情節是真實的,才能“看進去”,才能“入戲”。
讓古天樂去演一個“平平無奇”的路人甲,讓醬爆去演一個“玉樹臨風、身高八尺”的大俠,都屬于強人所難。
尼古拉斯趙四再怎麼跳,也沒有邁克爾傑克遜的氣質。
所以,光是看到選角,就已經讓觀衆對電影完全喪失了信任感,自然就很難“入戲”看得進去,自然就對電影沒什麼好評了。
劇情魔改也得合理啊,親
王晶似乎是一個吃打不吃記的主,29年前在香港上映的《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花了5000萬港元制作成本,最終卻隻有1000多萬港元票房。
可以說是票房坐着泰塔尼克号過海——沉海了。
而當時最大的争議,就是因為王晶的“魔改”。
将原本在大多數觀衆心目中“溫柔善良”的張無忌,改成了一個“腹黑狠辣”的人設。
雖然票房不行,但是後來口碑竟然慢慢好起來了。
于是就有了“張無忌什麼時候去大都找趙敏”的情懷話題所在。
而王晶似乎也是很看好這個情懷,所以才有了《新倚天屠龍記》的誕生。
但是,在這個有着“張無忌終于去大都找趙敏了”的情懷加持濾鏡的電影之中,王晶似乎并沒有吸取前作撲街姿勢的精髓。
反而是又以一個一模一樣的姿勢撲街了。
楊不悔沒有了,紀曉芙的女兒成了周芷若。
這種情節就容易引發倫理錯亂的讨論了,楊逍和殷梨亭到底誰最吃虧?赢家隻有紀曉芙?
而諸如此類的魔改在電影當中,還是存在着許多的。
譬如:
周·真黑化·芷若
從來隻見過黑化靠演技,沒見過性格黑化靠特效的,這會漲見識了。
滅丶爺傲奈我何丶絕
滅絕都敢朝着張三豐動刀動槍了,滅絕牛逼,我都已經喊破音了。
面粉特效張三豐
張三豐:實在不行,給我換個特效師吧。
雖然這部電影是放在網大上映的,王晶可能也是知道以這部電影的質量,是很難被院線收錄在春節檔的。
但是,誰家吃團圓飯的時候,不會看電影?
也許正是王晶打着這樣的算盤,才敢在春節上線這部電影吧。
畢竟,對于許多觀衆來說,隻要情懷在,票房自然就在。
而等一個“張無忌去大都找趙敏”的結局,似乎在爛片面前,也變得無關輕重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