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淩文秀
編者按:始終透着一股少年狂氣的李白、似乎從未年輕過的杜甫、敢撩武則天的宋之問……這些驚才絕豔、又活得精彩的詩人,都來自唐朝。
唐詩,跨越了一千多年的時光,經曆了朝代更叠的戰火。如今,雖有時間對紙張的損毀,仍然保留下五萬多首唐詩。我們還能知道名字的唐代詩人有兩千多位。
唐詩,早已融入我們的血脈,篆刻成億萬中華兒女的文化基因。
齊魯晚報壹點音頻推出“中華詩詞文化解密”系列課程。有趣有料又高雅的音頻專輯《盛放吧!唐詩》,邀您一起在詩人們各自精彩的人生故事中,曆經滄桑、品味經典。
《盛放吧!唐詩》開篇: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唐代詩人陳子昂《登幽州台歌》中的這句詩,用來形容唐詩在中國曆代古詩中的成就和地位,再恰當不過。唐代是中國古詩的文學高峰,出現很多驚才絕豔的詩句和詩人。
詩中,陳子昂把自己放在空曠的空間裡,講自己前後空曠無人,更把自己放在巨大的時間洪流中,看不見前面的人、也看不見後面的人。他講的不僅是人,更是自己視覺、知覺上的遼闊。詩中帶着一種孤獨、自負、遺世獨立的氣質。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完美诠釋了唐詩的氣質,這其中有曠古絕今的文化自信,也有“高處不勝寒”、“一覽衆山小”的深切孤獨,唐詩帶着遺世獨立的寂寞,屹立在中國文學之林。
唐詩早已篆刻進中華兒女的文化基因
唐詩,距今一千多年,卻早就融入我們的生活。一個人離家過節時,我們會念叨“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望窗外、思念親人。
有朋友遠行,孤身一人去闖蕩世界時,我們送上一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希望朋友滿懷信心。
一對老友結婚,一路見證他們從中學到大學、從校服到婚紗的老朋友們說:這對新人“青梅竹馬”,曾經“兩小無猜”。
唐詩藏在我們的血脈中,篆刻成億萬中華兒女的文化基因。
在唐詩中,我們可以盡情領略四季美景和詩意世界。“幾處早莺争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我們跟着唐詩去踏春;“菱葉萦波荷飐風,荷花深處小船通。逢郎欲語低頭笑,碧玉搔頭落水中”,我們在唐詩中聆聽夏天的故事;“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我們在唐詩中欣賞秋天;“牆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我們在唐詩中吟誦冬天。
唐代美學,追求生命的極緻綻放
唐代文學與南朝文學的田園文學不同,唐代文學來自北方。
原本定位在穩定的農業田園文化的漢文學,忽然被放置到與遊牧民族關系較為密切的流浪文化當中。唐代的開闊和生命的活潑自由,不同于漢族農業倫理。可唐朝有遊牧民族的華麗,遊牧民族的歌舞非常強烈,他們追求感官上的愉悅。這在唐詩中,有着很好的體現。農業倫理中,認為美的騷動、壕的炫耀,都是一種不安分。唐朝卻是一個可以大聲歌頌美和壕的時代。李白詩中,“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将出換美酒”,炫耀生命的華美、頭上的裝飾、生命中的一擲千金。
這種極緻的美學形式,讓我們在翻閱唐代曆史時,覺得每個個體都被解放出來,綻放出個人的光彩。這些個體的盛放成就了一個偉大的時代,湧現出一批燦若星辰的詩人。
杜甫40歲前的詩作早已失傳
然而遺憾的是,大量唐代詩作失傳,如今我們能讀到的唐詩僅剩5萬多首。有“孤篇壓全唐”之稱的《春江花月夜》,詩的作者張若虛僅有兩首詩作傳世。還是宋代人在編一本樂府詩集的時候收錄下的。
寫下“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詩人王之渙,僅留下六首詩。
王之渙和張若虛的遭遇并不是偶然的。據說,李白也僅有十分之一的詩作存世。有人說,讀唐詩,總覺得李白好像從未老去,李白詩中充盈着滿滿的少年氣,而杜甫卻像從未年輕過。其實我們冤枉杜甫了。杜甫40歲之前的詩,都沒流傳下來。
王維的遭遇也沒好到哪兒去,他的詩保存下來的還不到十分之一。
而初唐四傑之一、寫出“落霞與孤鹜齊飛”的王勃,他的詩集艱難傳世幾百年,卻在明代徹底湮滅。明朝快滅亡了才從别的圖書中找到一些他的詩文,甚至要到日本去找一些抄本殘卷。
孟浩然的詩保存較好,李商隐的40卷詩文集全部失傳,我們現在看到的李商隐的詩句是後來搜求到的。
那些湮滅掉的詩文,是因為水平太糟嗎?當然不是。很多名動一時的詩句也消失了。
千餘年來,一群柔弱書生守護脆弱的唐詩書卷
僅存的五萬多首唐詩背後,是千餘年來無數文人的艱難傳承。如今我們能讀到的每一首唐詩,都是曆史留給我們的小确幸。在傳承唐詩的事業中,有幾位特别值我們感謝的人物。
第一位置的感謝的人物來自大明天啟年間。浙江海鹽一位名叫胡振亨的老人,放棄去德州做官的“鐵飯碗”,選擇在家編一部唐詩詩集。胡振亨的時代距離唐朝700多年,很多唐詩已經失傳。
那是一個文字還沒有數字化的時代,出版社、印刷廠、圖書館都沒有,謄抄一首詩可能要跋山涉水,還有可能遇到主人不在家或者孤本已經遺失。
1625年到1635年,胡振亨花了整整十年,完成了《唐音統簽》一書的編寫。書中收錄了唐代和五代詩,以及詞曲、歌謠、諺語、酒令、占辭等,還有珍貴的文學評論、傳記史料。胡老爺子埋頭編書這十年的成就,堪稱中國古代私人編書的“奇迹”。
第二位值得感謝的人物是明朝錢謙益。他也要編一本全唐詩,已經編到數百卷,可當時戰亂,離散損失很多。
很幸運的是,一位叫季振宜的天才少年發現了錢謙益的殘稿,沿着前輩錢謙益的足迹,季振宜繼續全唐詩的編撰。最後,季振宜交出了717卷《唐詩集》。
胡振亨、錢謙益、季振宜都是當時有名的藏書家,擁有便利的編書條件。
傳承唐詩最後的集大成者是清朝皇帝康熙。康熙任命曹雪芹的爺爺曹寅完成唐詩編撰工作。胡振亨的《唐音統簽》、季振宜的《全唐詩》全部拿在手,曹寅主持完成了《全唐詩》,其中唐詩48900多首、詩人2200多位,全書共900卷。
千餘年來,一群手無縛雞之力的柔弱書生一路守護着脆弱的書卷,藏書樓建了毀、毀了建,編的書印了毀、毀了印。一千多年,五萬多首唐詩幸運的躲過戰火、捱過蟲蟻和時間的啃噬,穿越重重浩劫,走到今天。
今天的我們有機會看到唐詩中的精彩世界,有機會領略這份偉大的文學盛景,實在幸運。
編者按主播:汪建祿(特邀)全國優秀社會科學工作者、全國優秀普通話指導教師、山東省十佳節目主持人,山東省普通話水平測試員。榮獲國家級、省部級獎項二十餘次,多次獲省市政府播音主持二等獎、廣播播音一等獎,省新聞作品專業獎等專業獎項;在各級各類主流新聞媒體發表新聞和文學作品300餘篇,并出版個人文學作品集《少些遺憾》(大衆文藝出版社)、專業論著《普通話學習指南》(華夏出版社)。
正文主播 孔令茹
後期/編輯 淩文秀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