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農村創業成功率有多少

農村創業成功率有多少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7 15:23:26

近日,農業農村部發布第五批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優秀帶頭人典型案例推薦名單,其中重慶盈益農業有限責任公司羅雅琴等5人上榜。截至目前,重慶已有18人上榜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優秀帶頭人典型案例。

前不久,我市出台《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重點措施》通過實行創新人才培育、引進、使用、管理等26條措施,加快鄉村人才隊伍建設;今年9月,我市出台《重慶市農村緻富帶頭人培養行動實施方案(2021—2025年)》,通過培養五類農村緻富帶頭人,助力鄉村振興。

這些農業創業創新優秀帶頭人,他們創業成功有什麼密匙?能為當前開展的農村緻富帶頭人培養提供哪些經驗和參考,記者通過剖析他們當中的部分典型,以尋求鄉村創業的成功之道。

農村創業成功率有多少(他們為什麼成功)1

2021年11月25日,永川區黃瓜山,遊客們在鄉村步道上散步休閑享受冬日裡的暖陽。記者 萬難 攝/視覺重慶

城鎮下鄉人員羅雅琴:當好代耕代種“田保姆”

再過幾天,重慶盈益農業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盈益農業”)負責人羅雅琴就要迎來50歲生日,回憶起返鄉創業的經曆,她感慨萬千。

時間回到2015年,賣了12年農資的羅雅琴面臨事業的拐點,農資生意每況愈下,要麼繼續堅守,要麼轉行。

“農村種地的勞動力越來越少,我們可以提供代耕代種服務!”深思熟慮後,當年10月,羅雅琴和合夥人在綦江成立了盈益農業公司,購置了拖拉機、無人植保機、四行插秧機、收割機等農機裝備,搞起農業社會化服務。

“哪有不勞而獲的好事嘛!”農民的不信任給了羅雅琴當頭一棒。

白天她找村鎮幹部溝通交流,晚上挨家挨戶上農民家算細賬。見大家還是不肯答應,羅雅琴決定在綦江東溪鎮流轉10畝土地搞示範,育種、翻耕、栽苗、管護……從耕種到收割全程社會化服務。

她還說服大興村村民黃吉林,把他的1.2畝地拿來代耕代種當“試驗田”。老黃啥子活路都不用管,到了收獲時節,扣除成本,他最後得了1000斤谷子:“比自己種地劃算,以前收谷子要請4個工人忙一天,工錢800元,再加上化肥農藥等費用,最後一比較,當‘甩手掌櫃’還多賺了300多元。”

看到了實實在在的收益,同村的蔣偉國、鄒遠珍、黃林也将自家的閑置地交給羅雅琴代種。

2016年,羅雅琴就承接了4000多畝水稻的生産全程社會化服務和4.7萬畝農作物統防統治植保業務,直接從事農作物耕種收的農機操作手就超過200人。

隊伍壯大了,但羅雅琴卻發現,由于受地理海拔影響,綦江範圍内農作物耕種收的時間相對集中,大量機械設備利用的時間短,閑置的時間多。

“得想法讓機器轉起來,讓工人有活兒幹!”羅雅琴把業務從綦江拓展到區外市場,她通過加入一些農業服務組織的微信群、QQ群,很快與一些同行結成了聯盟,達成了互相救急搶農時,也互相找活兒幹的信任。目前,她的業務範圍輻射了貴州、湖南、江西、廣東等20多個省。

如今,頭腦靈光的羅雅琴還在擴大業務範圍,做起了農機銷售維修、農産品代售、農技培訓等服務。盈益農業公司被評為綦江區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去年,羅雅琴還榮獲“綦江區十佳種糧大戶”稱号。

專家點評:

重慶社會科學院改革雜志社副總編輯、研究員丁忠兵認為,羅雅琴返鄉創業成功關鍵在于兩點:一是找準了制約山地農業發展的堵點。重慶農業地塊小、坡度大,傳統家庭經營模式難以承擔農業機械化的農機購置成本,隻有通過像羅雅琴這種社會化、規模化的農業農機服務,才能破解山地農業發展面臨的瓶頸制約。二是找準了農民發展山地農業的難點。盈益農業公司通過為農民提供代耕代種服務,較好解決了傳統家庭農業難以為繼的難題。當然,從羅雅琴創業成功的背後,我們應該看到,作為一個農村返鄉創業者要想取得成功,要培育随機應變的能力,學會根據農業生産模式的變化及農業資源條件、技術條件的變化,及時調整為農服務的方式和内容,增強應變力。同時,還要學習多種經營方式,學會積極拓展市場,擴大服務規模,提高資源利用率,增強競争力。

返鄉農民工鄧紀會:花藝賦能讓蠟梅香飄全國

一支蠟梅能有多大效益?經過她的“雕琢”後不僅賣上百元,更是供不應求,這位點花成金的創業者就是重慶麗庭花卉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鄧紀會。

鄧紀會是土生土長的北碚靜觀鎮人。大學畢業後,她做過花商,創辦過花藝培訓學校。2017年,她在廣州進行臘梅花主題花藝表演時,現場不少人覺得蠟梅漂亮,但大家卻叫不出花名。“表演結束後,有觀衆詢問蠟梅的購買方式,當即我就覺得蠟梅花有市場,便萌生了将家鄉的臘梅切花推向全國的念頭。”

靜觀素有中國蠟梅之鄉的美譽,臘梅種植已有500多年的曆史,但返鄉後的鄧紀會發現,因蠟梅賣不起價,不少村民将種植的蠟梅樹砍掉當柴燒。

“要想保住一片片蠟梅園,隻有讓蠟梅變得更值錢。”鄧紀會挨家挨戶找花農商洽,主動提高收購價。這樣一來産業是保住了,但一個新情況又出現了——收購來的蠟梅質量參差不齊。

鄧紀會想到創辦合作社,通過“市場 公司 合作社 村集體 農戶 科普 賦閑”新模式,對切花的數量、粗細、長短,鄧紀會定期召開院壩會對花農進行指導。她還為農戶提供蠟梅及其他花材的優質品種、低價購買農資,對産品進行兜底收購。

為提升蠟梅附加值,她又先後開發了蠟梅切花、切花禮盒、花茶、蠟梅盆景、蠟梅品種苗、蠟梅文創等特色産品。通過花藝加工,以前賣幾元一把的蠟梅花賣到了20—50元。甚至,她開發的蠟梅禮品盒賣到了200元一盒。

合作社除了賣臘梅切花,還打造了一些衍生産品,比如永生花、手機殼、胸針等增加臘梅的附加值。同時,她還通過開發花藝培訓、蠟梅茶,承辦“靜觀杯”傳統插花大賽等,讓蠟梅走出靜觀香飄全國。

專家點評:

原西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學院智庫專家、海口經濟學院講師王茜說,鄧紀會的成功,一是把握住了一二三産融合發展的方向,使得産業每上升一個層次,帶動傳統農業要素實現一次重新定價,從而通過對鄉村資源要素的整合實現新型業态布局。二是緊密與需求側結合,瞄準當下中國井噴式的綠色消費服務需求,深度挖掘農業産業服務的多重價值,抓住城市中高淨值的目标客戶群體,将一産的農業産業直接上升為具有文化、美學、教育等功能的服務産業,實現價值鍊延伸。三是将産業回嵌鄉村,賦能鄉村的技術、勞動力等本土要素,通過強化組織建設帶動産品和服務的标準化,發揮低成本構建産業鍊的優勢。

返鄉大學生李華:讓土地“喘氣”種出綠色菜

從“農門”跳到“龍門”是不少農村青年的夢想,但不安分的李華卻選擇了回鄉種菜。

33歲的李華是璧山區健龍鎮人,父母都是普通農民,靠着務農供李華三兄弟讀書,辛苦一年隻能勉強讓一家人吃飽。想要改變現狀的李華,2012年大學畢業後,和幾個朋友一起在大路街道高拱村流轉了100多畝土地,成立了璧山區新芽種植股份合作社。

他一心要搞生态農業,少施肥、少打藥,但這樣種出來的蔬菜個頭小、賣相差、産量也低,不要說盈利了,連給農民發工資都發不起了。

痛定思痛,李華決心換個種法。

流轉的土地由于常年“超負荷工作”,加上農民常年施肥打農藥,土壤酸化闆結已十分嚴重。如果蔬菜品質不區别于“大路貨”,就不可能賣出好價錢。這樣的土地,怎麼能長出精品莊稼?

李華多次向農業專家咨詢、學習後,決定對土地進行輪作、休耕,簡單地說,就是讓“超負荷工作”的土地喘口氣,休養生息,從根本上改善土壤肥力。他探索了“雜草稭稈還田培肥土壤方法”“尾菜直接還田培肥土壤替代化肥方法”等好幾項技術。

比如尾菜還田,以包包白為例,以前農民隻收菜心,菜心外的大堆菜葉隻能扔掉或切碎喂豬。他通過添加微生物菌等方式,将尾菜粉碎翻埋到土裡,不僅降低了處置尾菜的成本,還肥沃了土地,化肥農藥使用量降低了80%以上。

經過幾年“帶薪休假”後的土壤越變越好,肉眼可見的是顔色變黑了、捏起來更加疏松了,經過專業機構監測,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也一年比一年高。

合作社還改換品種、打造品牌,将過去種植應季“大路菜”改為隻種植、銷售水果冬瓜、貝貝南瓜、水果番茄等特色品種,銷售渠道由過去的批發市場改為直供企事業單位、高校食堂、線上銷售等,基本做到了以銷定産。價格也由過去的市場批發價,轉變為優質優價。

李華的基地仍然延續着休耕的傳統,一年隻種一季。但由于品質提升,價格穩定,每畝平均收入可以達到1萬元。

專家點評:

農業農村部全國共享創業導師汪紅泉認為,李華返鄉創業成功,除了具有吃苦耐勞的品質外,最根本在于擁有産業發展的系統思維。這種思維涵蓋了從品種選擇、種植技術、管理營銷等全過程。農村創業的門檻其實并不低,創業者要認清自身,找準定位。先将自身實力與農業創業的要求比對,确定能否邁過“門檻”,切勿盲目沖動。即便下定決心,工商資本、返鄉農民工、青年學生、傳統農民等不同創業主體的情況不同,應從自身的資金、技術等實力出發,尋找相對較為合适的創業項目,切忌盲目跟風一味地貪大求快。

記者手記》》

農村創業應多些新技能

近年來,随着政策扶持力度不斷加大,返鄉創業成為城市資本、退役軍人、大學生、農民工等群體的新選擇。據統計,截至目前,我市累計回引到村挂職、創業的本土人才超過8900人,農民工返鄉創辦經濟實體超過35萬戶。

記者梳理我市榮獲全國農村創新創業的18位典型代表,從他們創業成功的身上,我們能學到什麼?

一是要加強“三農”政策方面的學習,從吃透政策中找準返鄉創業的項目,這樣才能讓自己投身的領域“不過氣”,且能得到政策的支持和幫助。

二是要有差異化的選品。從當前返鄉創業的領域來看,大多數集中于傳統的種植養殖業,其産品盲目跟風,毫無特色而言,久而久之造成産業惡性發展,無論是從事種植養殖還是第三産業,都要有核心競争力的産品,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才能在競争中處于不敗之地,緊緊抓住市場抓住消費者。

三是要打造個性化的IP。随着經濟社會的發展,農副食品以及旅遊商品層出不窮,且豐富多彩,但在快節奏的當下,人們選擇面的增多,很少幾個産品能被記住,這就需要創業者通過文化等多種元素的植入,打造有個性、叫得上、記得住的個性化IP。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