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到這個标題大概會認為我是個标題黨,事實上并非如此,這個觀點可不是我提出來的,而是明朝的大文學家王世貞的觀點。
王世貞字元美,号鳳洲,又号弇州山人,明代南直隸蘇州府太倉州人。十七歲中秀才,十八歲中舉人,二十二歲中進士,最後累官至南京刑部尚書,卒贈太子少保。王世貞與李攀龍、徐中行、梁有譽、宗臣、謝榛、吳國倫合稱“後七子”。李攀龍死後,王世貞獨領文壇二十年,被稱為後七子之首。簡單說這位先生在仕途上最高職位是刑部侍郎,大約等于現在公安部部長 最高人民檢察院 最高人民法院的最高領導人(當然因為南京是留都,實際權力沒那麼大)。文學上又獨領風騷了一個時代,所以他的觀點不會無的放矢的,具體的論述是在他的史論《蔺相如完璧歸趙論》裡論述的。
原文如下: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稱之。予未敢以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詐趙而脅其璧。是時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窺趙也。趙得其情則弗予,不得其情則予;得其情而畏之則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則弗予。此兩言決耳,奈之何既畏而複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趙弗予璧,兩無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歸,曲在趙。欲使曲在秦,則莫如棄璧;畏棄璧,則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圖以予城,又設九賓,齋而受璧,其勢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則前請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趙璧乎?而十五城秦寶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棄我如草芥也。大王弗與城,而绐趙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請就死于國,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懷而逃之,而歸直于秦?
是時秦意未欲與趙絕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萬衆壓邯鄲,而責璧與信,一勝而相如族,再勝而璧終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獲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勁渑池,柔廉頗,則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趙者,天固曲全之哉!
翻譯成白話文就是:蔺相如完璧歸趙,人人都稱道他。但是,我卻不敢苟同。
秦國用十五座城作為條件,想要欺騙趙國來奪得趙國的和氏璧。秦國那時說是要和氏璧,這是實情,并不是為了試探趙國。趙國得到了秦國的人情但不把和氏璧交給秦國,沒有得到秦國的人情卻将和氏璧交給他們;趙國得到了秦國的人情但不害怕他們就不将和氏璧交給秦人,趙國得到了秦國的人情又害怕他們就将和氏璧交給秦人。按理隻有這兩種情況,怎麼會有又害怕秦人卻又挑起了他們的怒氣的。
況且,秦國想得到這塊璧,趙國不給它,雙方本來都沒有什麼曲直是非。趙國交出璧而秦國不給城池,秦國就理虧了。秦國給了城池,而趙國卻拿回了璧,就是趙國理虧了。要想使秦國理虧,不如就放棄璧。害怕丢掉璧,就不如不給它。秦王既然按照地圖給了城池,又設九賓的隆重禮儀,齋戒之後才來接受璧,那種形勢是不得不給城池的。如果秦王接受了璧而不給城池,蔺相如就可以上前質問他:“我本來就知道大王是不會給城池的,這塊璧不是趙國的嗎?而十五座城池也是秦國的寶物。現在假使大王因為一塊璧的緣故而抛棄了十五座城池,十五座城中的百姓都會深恨大王,說把我們像小草一樣抛棄了。大王不給城池,而騙奪了趙國的璧,因為一塊璧的緣故,在天下人面前失去信用,我請求死在這裡,來表明大王的失信。”這樣,秦王未必不歸還璧。但是當時為什麼要派手下人懷揣着璧逃走而把秦國處在理直的一方呢?那時秦國并不想與趙國斷絕關系。假如秦王發怒,在街市上殺掉蔺相如,派武安君率領十萬大軍進逼邯鄲,追問璧的下落和趙國的失信,一次獲勝就可以使相如滅族,再次獲勝而璧最終還是要落到秦國手裡。因此我認為,蔺相如能保全這塊璧,那是上天的保佑。
至于他在渑池以強硬的态度對付秦國,在國内以謙和的姿态對待廉頗,那是策略上越來越高明了。所以說趙國之所以能得以保全,的确是上天在偏袒它啊!
總之王世貞的立場就是:和氏璧失去沒什麼可惜的,也不丢面子。在秦國已經說讓出十五座城池的情況下,收了玉璧不給城是秦國不占理,但是蔺相如卻不給玉璧,如果秦國耍橫,後果則極其可怕,秦王很有可能殺了蔺相如,又派白起率兵十萬攻打邯鄲,責備趙王為何失信,則蔺相如保不住性命,玉璧自然也保不住,甚至找過也有危險,所以最後蔺相如能夠完璧歸趙實在是老天的保佑,用現在的網文流行語來說,那就是有主角光環的加持啊。
按照這篇文章的思路來說,蔺相如确實是做的不合适,甚至有可能是蔺相如借和氏璧的事件來作為自己的總政治資本,好達到自己上位的目的。但是從另外一個方面講,王世貞所在的時代距離蔺相如所在的戰國時代,已将近兩千年,兩個時代的思想和認識,是有一定差異的,也許當當時戰國的國與國之間就是這樣,蔺相如的解決方案才是正确的。
那麼各位朋友,你覺得是王世貞的論證對,還是蔺相如的做法對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