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節日】不同的習俗 共同的佳節
我們常說年味,臨近春節,年味就濃了,到了除夕,就真的是鋪天蓋地的年味。祭竈、貼春聯、放鞭炮、守歲、拜年……如此豐富的年俗活動,孕育了中國春節特有的“年味”,也帶給中國人獨有的新年體驗。
對于中國人而言,春節,是一個極其不同的節日,過年,也是一個極其不同的“行為”。馮骥才曾說,在過年的日子裡,生活被理想化了,理想也被生活化了。而年味正是這現實的生活與渴望的理想的混合。在過年這段時間的生活之中,無論衣食住行,無論言語行為,到處充滿着年味,到處洋溢着年的精神。
中國的地域遼闊,自然環境複雜多樣,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理區域,也形成了相同又不同的風俗習慣。東西南北中,各地雖然有着不同的度過春節的形式,卻在不知不覺之中傳達着同樣的内容,寄托着同樣的希望。
在這個春節,我們随機采訪了五位來自不同地域不同省份的人,問了他們五個問題,看看在這樣的佳節,他們是如何度過的。
東部代表:浙江大楷
西部代表:陝西李楠
南部代表:海南李靜
北部代表:黑龍江王凱凱
中部代表:河南梓帆
中國的對聯文化曆史悠久,而春聯正是其中一種。春聯,顧名思義,是春節時人們以紅紙書寫吉語、貼于門上的對聯,古人亦稱“春貼”或“春貼子”。傳說在東海度朔山上有棵大桃樹,樹下有神荼、郁壘二神守衛,日啖百鬼,神力無邊,因此人們在桃木上畫上二神像,懸于門旁,以避鬼驅邪,祈祥納福。後來人們用詩文代替神像,做成桃符,這便是曆來人們所認為的春聯起源。
據《宋史·蜀世家》記載:孟昶(蜀後主)每歲除,命學士為詞,置寝門左右。有一年除夕,學士辛寅遜撰詞,昶以為非工,自命筆雲:新年納餘慶;佳節号長春。這一名聯,被多數學者認為是最早的春聯。那麼,時間推移到今天,東西南北中的小夥伴們,又在貼些什麼對聯呢?
浙江大楷:現在春聯當然是買的,所以說起來還是小時候有意思。那時候都是找村裡面有文化的、寫字寫得好的人寫,一般是德高望重的老人。年前我們會抱着買來的一卷紅紙上門,請老人幫忙寫幾副春聯,如果答應了,我們就把紅紙裁剪合适留下,等過一兩天來取,那時候就已經是寫好的春聯了。一般春聯上會寫些“新春福旺鴻運開,佳節吉祥如意來”“春回大地風光好,福滿人間喜事多”這樣的美好寄語,也是每年都可以用的。還有的是和十二生肖相對應起來的,比如馬年貼“百花齊放春光好,萬馬奔騰氣象新”,雞年貼“雞鳴大地醒,鵲報滿園春”之類。
陝西李楠:和全國大部分地區一樣,西安市民過年也有貼大紅春聯的傳統。當然,在關中農村,除了對聯,家家戶戶還會貼門神、窗花等,大門及堂屋、卧室、竈房、牲畜圈等處都要貼相應的短對聯。值得一說的是,西安明城牆的18個城門每年也會挂上春聯,今年城牆春聯差不多有24副,主題都是圍繞“史、城、門、春、福”展開的。
海南李靜:我們過年會将準備好的對聯和“福”字,由家中男主人精心張貼,大門上、裝糧食的倉房,甚至豬圈、雞圈、牛舍、羊舍都要貼上大大的“豐”或“福”字。這些對聯主要體現祈福、賦壽、生财、添丁、平安等等主題,寄托對來年阖家安康、五谷豐登、外出平安順利的期望。
黑龍江王凱凱:我們家的對聯一般都是市場買的,門上當然要倒着貼“福”字,意思是說福到家。前些年還貼挂錢,就是貼在門楣、房檐上的一種剪紙,紅的綠的都有,顔色還挺多,一般上面貼住了,下面懸空,風一吹就飄起來,也是希望新的一年可以财源滾滾吧。還有車庫要貼出入平安,豬圈、雞舍之類的地方要貼六畜興旺,都是一個好的祝願。
河南梓帆:我專門對我爸進行了一次半個多小時的采訪,知道了好多我都不知道的習俗。俗話說年三十兒,貼春聯。每逢年根兒,賣春聯的小攤小販就支起了攤位,擺出各式春聯供大家挑選。金字的、黑字的、黑字勾金邊的,再加上不同的長度,每年挑選春聯也堪稱大工程。不過,會寫大字的人就不會糾結于此。臨近春節的時候,也總有會寫大字的鄰裡街坊熱心地張羅着幫大家寫幾副春聯,讓大家都能選到最是稱心的吉祥話兒。
在村子裡,貼春聯要不漏一個門,家家戶戶院子大門、每間屋子的門、車庫門,甚至有些車子上,都會貼上春聯圖個吉利。不隻是家裡,一些單位、工廠大門口也總能尋到春聯的身影。
在老家,貼春聯用的漿糊還是自家用白面熬成的。爬上梯子,拎着小桶,拿着刷子,隻是貼個春聯,也會莫名覺得很有氣勢。貼春聯時還會有一些附帶品,門上會貼門神,門邊會貼“出門見喜”或是“福”字,院裡會貼“滿院春光”……林林總總,把家家戶戶門前映得十分紅火。
(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施希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