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講一句話: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國文化的博大精神,最主要還是體現在漢語裡,而漢語裡最精華的部分就是成語,它是由曆史典故、哲學思考、文學修飾高度凝結而成的。
在所有成語裡,大部分成語都是有固定含義的,這種成語占大多數,但也有一小部分是比較特别的。比如有一些成語,在古代是褒義詞,今天卻是貶義詞,代表就是“衣冠禽獸”。也有一些成語,古代是貶義詞,今天卻變成了褒義,比如“後來居上”。這幾個成語的故事我們之前都寫過了。
其實,還有第三類更特别的成語——同時具有褒義和貶義。不管這些成語誕生的時候是褒義還是貶義,反正今天它們同時具有兩種相反的意思。這樣的成語并不多見,我們來說三個最典型的。
一、按圖索骥
按圖索骥是個很搞笑的故事。秦穆公時候,有個非常有名的人叫孫陽。大家看清楚了,不是遊泳的那個孫楊。這個孫陽,說他的名字沒人知道,但要說他的外号,那絕對是婦孺皆知。他的外号叫“伯樂”。韓愈的那句名言大家都知道:“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這個孫陽孫伯樂,最大的能力就是善于相馬。任何馬隻要讓他看一眼,就知道是好馬還是劣馬。這個伯樂看馬看出了心得,寫了本專著叫《相馬經》,教大家怎麼看馬。伯樂認為,好馬要有三個特點:額頭高、眼睛鼓、蹄子厚。
有一天,伯樂的兒子讀了老爸的著作,很高興,他覺得相馬不過如此,沒什麼難的。于是他很自信地上街去了,要去找好馬,他認為能比老爸找的馬更好。
果然,一到街上,伯樂的兒子就發現了一個非常符合要求的,額頭高,眼睛鼓,蹄子厚,馬上就帶回家給老爸看。兒子回家說:“爹,快來看,我帶了隻好馬回來啦!”
伯樂出門一看,差點沒笑出尿來。為啥呢,因為兒子帶了隻蛤蟆回來。這兒子沒出過門,什麼是馬都不知道,但他在書上看了,額頭高,眼睛鼓,蹄子厚的就是好馬。你還别說,蛤蟆确實是這個樣子的。
伯樂說:“兒子,你帶來的這馬是不錯,但是太愛跳了,沒法騎啊。”
這就是按圖索骥的典故。很明顯這個成語在誕生的時候是貶義詞,用來諷刺那些死闆教條、生搬硬套的人,和“刻舟求劍”的意思差不多。但是後來它又有了褒義,就是按照線索去尋找答案。這個成語在今天不管是褒義還是貶義都有廣泛的運用。
二、奇文共賞
“奇文共賞”這個成語的創造者是陶淵明。陶淵明寫過一首詩《移居》,就是搬家。這首詩一共十二句,有點長,大意就是說:我很早就想搬家到這裡了,倒不是因為這裡風水好什麼的,而是因為這裡的人們淳樸善良,大家可以每天坐在一起聊聊天,暢所欲言,如果誰寫了好文章,就拿來一起拜讀,有疑問的地方大家一起讨論,這種感覺很好。
這首詩的最後兩句就是這個情景:“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這就是“奇文共賞”的來曆。從這句詩可以看出來,這個成語是一個褒義詞,這裡的“奇”是新奇,驚奇的意思。但是,這個詞在現在也衍生出了貶義,這個貶義也是因為“奇”的意思發生了變化,現在的“奇”還有奇葩、奇怪的意思。如果誰寫了一篇文章語句不通順,或者漏洞百出,或者錯别字井噴,大家會說:“快快快,奇文共賞了。”
這也是一個典型的褒貶共存的成語,可以用來贊美,也可以用來嘲笑,兩種意思都用得很多。
三、綿裡藏針
這個成語出自元代戲曲作家石君寶的《曲江柳》:“笑裡刀剮皮割肉,綿裡針剔髓挑筋。”
這句話裡,作者把綿裡針和笑裡刀放在一起用,而且是并列的意思。笑裡藏刀很明顯是個貶義詞,從來沒有褒義的一面,所以可以判斷綿裡藏針在誕生的時候也是作為一個貶義詞來用的,意思和笑裡藏刀差不多。
但是現在它又有了褒義的一面,意思是說一個人柔中帶剛。美國記者Wallace采訪一位主席的時候就用到了這個成語。華萊士說:“有些人說你成功的原因是綿裡藏針,是這樣的嗎?”
華萊士用的這個意思是貶義,是想激怒主席,看他怎麼說。但是主席說:“在中國,這個詞是一個贊美之詞。”
可以看出來,綿裡藏針也是褒貶共有。貶義是和笑裡藏刀差不多的意思,褒義的意思是說一個人雖然看起來軟軟的,但實際上很硬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