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中職實習指導?閱讀提示在推動校企融合的大背景下,實習早已不同于傳統意義上固定時間、固定周期、固定地點的頂崗實習,而是有了全新的面貌,工學交替、崗位養成的實習正逐漸成為主流,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福建中職實習指導?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閱讀提示
在推動校企融合的大背景下,實習早已不同于傳統意義上固定時間、固定周期、固定地點的頂崗實習,而是有了全新的面貌,工學交替、崗位養成的實習正逐漸成為主流。
在福建,有超過200處“校中廠”“廠中校”成為職校生的實習點。不少企業為了吸引學生走進工廠,還為實習生“定制”比普通在職職工更優厚的工作條件,讓他們在智能化程度更高、工作強度更低的生産線上“打磨”。
“師傅,這台設備我感覺挺好的,沒必要調了吧?”
“你沒注意到膠槍噴嘴有這麼多粉末啊?”
“粉末是多了點,但是設備性能穩定了,生産過程中不再出現跑條了。”
“你還是要多留心細節。”
這是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機械與智能制造專業學生張志鋒在廈門一家工廠實習期間,與師傅“較勁”的現場。實習期結束後,他将成為這家工廠的正式職工。
7月28日,在接受《工人日報》記者采訪時,張志鋒講道:“在書本上學到的設備原理被裝進了一台台包裝機、卷接機,這種感覺很神奇。實習期間,我們要嘗試着讓自己和工廠裡的設備、工人‘同頻’,切實提高實操技能。”
“頂崗實習讓學生有機會‘遇見’工廠,但‘遇見’并不意味着留下。”該校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像張志鋒這樣通過實習“同頻”成功的還是少數。
離工廠越近,越能有更好的就業前景
“在校期間參加競賽,每年暑假去企業工廠實習,認真學習專業知識。”這是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院長楊開懷對好學生的定義,在他看來,離工廠越近的職校生越能夠有更好的就業前景。
記者注意到,在福建諸多職業院校,實習融入教學的方方面面,幾乎每天都在以不同的方式進行着。
在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裡,有一個挂着“興航研究院”牌子的“校中廠”,是該校與福建興航機械鑄造有限公司共建的校内産業研究院。共建校外實訓基地、互聘企業導師、共同編寫教材、聯合科技研發……在該公司董事長陳意貴看來,“研究院的成立是雙方整合校企資源的結果”。
利用這個校企共建的産學研用平台,工人成了校園裡的“導師”,和這些“導師”一起來的,還有企業想要破解的技術難題。楊開懷告訴記者:“我們打通了基礎研究、應用開發、成果轉移和産業化鍊條,平台以項目驅動為主導,在校學生可以直接參與到企業導師項目中進行項目化的實習,在企業導師的指導下,參與企業新材料、智慧用電等方面的研究開發。”
從2018年11月成立至今,每年都有多名職校生畢業後選擇進入興航工作。從具備模塊化算法商城的智慧校園綜合管理平台V1.0到智慧國電管理平台,學生以實習生身份參與了多個項目的研發,這個校中廠孵化出多項技術專利。
在這個實習項目中,企業在了解學生,學生也在選擇企業,學生與工廠無縫銜接。楊開懷表示:“在推動校企融合的大背景下,實習早已不同于傳統意義上固定時間、固定周期、固定地點的頂崗實習,有了全新的面貌。”
記者了解到,為幫助職校生“親近”企業、車間,像這樣的“校中廠”在福建并不少。福建省教育廳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工學交替、崗位養成的實習正逐漸成為主流,在福建,全省有超過200處“校中廠”“廠中校”成了職校生的實習點,正在良性運轉。
開放實習是為了吸引學生走進車間
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數控技術專業的學生陳小奇畢業後進入實習單位福建上潤精密儀器有限公司,成為一名工人。在上潤工程中心數控車組,他與師傅們共同從事高端閥門零部件的精密加工。
在上潤,一個工齡十年左右的老工人才能當師傅,帶一名新工人。車間裡有明文規定,學徒不能上手操作,隻有“出師”後才行。陳小奇告訴記者,實習期間他就跟着老師傅學習操作流程,跟班調試工藝程序。在他看來,實習讓學徒們縮短了崗前培訓的過程,加速了職校生與崗位匹配的周期,但這個過程卻是辛苦的。他坦言:“一天8個小時站在車間裡,确實有些枯燥。”
上潤公司的“老師傅”、研發中心主任林玉登告訴記者,職校生好比一個零部件,隻有在工作崗位上不斷“打磨”,才能變成一個合格的成品,但這個“打磨”的過程必然艱辛。在上潤,通過實習留在車間的職校生不到實人數的5%,大多數職校生在實習後還是選擇了繼續升學。不少大企業招聘需要本科學曆,這對不少職校生來說是現實門檻。
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2020屆專科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顯示,有47.73%的畢業生準備讀大學本科。在學校學生工作部就業中心工作的黃歡講道,越來越多的職校生傾向于選擇升學,直接進入工廠就業的比例在逐年下降。他認為:“實習的最終目标是為了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實習後的留職率不高,隻是說明職校生還有更多的選擇。”
林玉登告訴記者,雖然通過實習留下的職校生不到5%,企業開放實習也需要付出人均每月1700多元的成本,但上潤供職校生實習的大門卻不曾關閉。他感歎:“不開放實習,我們如何吸引學生走進車間?”
杜絕“放羊式”實習
“實踐性強、技能專業性高是職校生的優勢,實習就是為了鞏固這些優勢。”在福州亨通機械有限公司負責人江小東看來,職校生在實習期間不僅會“遇見”工廠,也有機會“遇見”一個更優秀的自己,不應當以敷衍的心态“應付”實習。
根據他的觀察,在不少職校生看來,進工廠實習意味着混得不好。在不少職校生選擇實習單位的時候,工廠也并不是他們的“首選”。談及工廠,職校生也會有“環境髒亂差,工作枯燥無味”的刻闆印象。
不少企業為了吸引學生走進工廠,會為實習生“定制”比普通在職職工更優厚的工作條件。江小東告訴記者,進廠實習的職校生一般都會被安排在智能化程度更高、工作強度更低的生産線上,做技術設備維護、品控、檢驗等工作,并不會被安排到勞動強度大、技術要求高的生産線上。福建省教育部門的一項調查顯示,超過7成的實習單位會實施“師徒制”,安排師傅指導學生實習。
不過,這份調查還發現,職校生在實習期間更換實習單位的比例超過80%,有超過40%的學生參與實習沒有學校教師現場指導。
福建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放羊式”實習對實習效果造成了負面影響,也影響了職校生參與實習的積極性。他呼籲,職校應進一步加大對實習計劃實施情況的全過程監督,确保教學質量。
來源: 工人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