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績下滑,就再收購幾個品牌
作為曾經的國内保暖内衣第一品牌,南極人在本世紀初的國内市場可謂叱咤風雲。但是到了2008年以後,南極人不僅賣掉了自己的工廠,還轉型電商,做起了“品牌授權”生意。
轉型之初的南極電商,憑借着輕資産的商業模式,向合作工廠和經銷商收取品牌綜合服務費,一直維持着極高的盈利水平。可謂是賺得盆滿缽滿。
然而從其2021年的年報來看,它的生意已經越來越不好做了。這一年裡,南極電商的各項财務指标均為負增長。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更是減少近六成。
(截自南極電商2021年報)
究其原因,是南極電商最主要的利潤來源“品牌綜合服務業務”,其營收和毛利率都在大幅減少。随着主要品牌授權範圍的逐步飽和,想從中盈利變得越來越困難。而南極電商的解決方法也很簡單粗暴,那就是收購更多品牌。
8月18日,南極電商發布公告稱,拟以4500萬元收購貝拉維拉服飾股份有限公司100%的股權。
(截自南極電商公告)
貝拉維拉成立于1996年,比南極人的誕生時間還要早兩年。二十多年來,貝拉維拉一直主打女裝品牌,價格定位中端,在市場上有着一定的知名度。但是據悉,貝拉維拉今年上半年的總營收隻有7.65萬元,遠不足以填補45.64萬元的淨虧損。可以說其已經走到了窮途末路的地步。
南極電商之所以選擇收購,主要還是看上了其品牌知名度。公告中,南極電商表示“本次收購事項符合公司的業務發展戰略,能夠較好地豐富公司的品牌體系,有利于充分發揮公司的品牌運維能力,進一步拓寬公司的産品層次、提升公司的品牌形象”。
因而與其說南極電商買了家公司,不如說是買了個品牌。
更早之前,今年2月,南極人還花了1.8億收購百家好(上海)時裝有限公司 100%股權。同時用 3.3 億元人民币收購了TBH GLOBAL CO., LTD持有的部分商标,包括BASIC HOUSE、Mind Bridge、JUCY JUDY 等商标共計78件。
截至8月,南極電商已受讓取得上述全部商标。
如今,南極電商旗下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南極人、卡帝樂鳄魚和精品泰迪三個品牌的銷售。後兩者同樣是花費6億元、5000萬元拿下的商标。
雖然南極電商的商業模式被證明是可行的,但是大量收購品牌的弊端也很明顯,那就是尾大難調,實際管理起來會随着品牌和授權的增多越來越難。比如自從南極人開始授權商标以後,新聞上曝出南極人産品質量不合格的新聞就屢見不鮮。
從2015年至2021年,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官網上每年抽檢不合格産品名單裡,總會有南極人的身影。而且随着媒體對于南極人貼牌模式的曝光越來越多,消費者的信任度也進一步減弱。
因而在原有的商業模式之下,南極電商也開始考慮質量問題,以及尋找新的增長點。
賣服務比賣吊牌更賺錢
南極電商之所以能被稱為“電商”,主要就是因為它還銷售互聯網相關的服務。
在收購品牌、授權品牌之後,南極電商賺的不僅僅是授權費和吊牌分成,還有營銷費用。2016年,南極電商斥9.56億元巨資收購了移動互聯網營銷公司“時間互聯”。該公司能為廣告主提供營銷策略制定、創意策劃與素材制作、媒體資源整合等各類營銷服務。
買下南極電商品牌授權的工廠或經銷商,其銷售時必然要做營銷推廣。而這一部分的服務,也由南極電商來提供。這就是其“品牌綜合服務業務”的主要構成。
(截自南極電商2021年報)
據南極電商2021年年報顯示,截至當年年底,其授權供應商總數為1,839家,授權經銷商總數為10,311家,授權店鋪13,258家。如此龐大的授權範圍,南極電商從中獲取的利潤可想而知。
此外,南極電商對收購企業的挑選标準也有着明顯變化。早期的南極人,主要收購國内有名氣但式微的品牌。但如今,其收購的BASIC HOUSE、Mind Bridge、JUCY JUDY等品牌,都是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韓系品牌,定位偏向中高端。
一方面,南極電商可能是為跨境電商業務做鋪墊。去年下半年,南極電商推出了跨境電商平台Fommos。該平台的主要模式就是整合服裝工廠、打造供應鍊,向海外出售低價服裝。對标的是Shein。
(截自FOMMOS官網)
另一方面,南極電商也想提高自身的品牌定位。過去的很長時間裡,“南極人”幾乎已經跟便宜貨的形象綁定在了一起。如果能突破消費者的這一印象,必然會對公司的盈利能力産生很大幫助。
隻不過,南極人長期的貼牌模式,已經讓其逐漸失去了消費者的信任。未來想要逆轉這一局面絕非易事。
在宣布收購百家好時,南極電商的公告提到:“公司在研發、生産、質量管理上存在一定的短闆,而百家好在研發、生産、質量管理上有較強的優勢,能較好的補充公司這些方面的短闆,為公司未來産銷研一體管控做更充分的準備”。
就目前而言,南極電商是沒有生産業務的。從其2021年年報中可以看到,它的營業成本中并無生産成本這一項。至于研發費用,雖然有360萬元,但已同比下降20%,且僅占其38.88億營收的0.09%。
收購百家好以後,一定程度上能夠彌補這些不足,或許也會是南極電商回歸産銷研一體模式的契機。不過就目前而言,南極電商是否有可能回歸重資産模式,還得看其電商渠道的表現情況。
過去吃香的品牌,現在不一定了
年報中,南極電商在解釋業績下滑時指出,淨利潤的大幅下跌主要是因為“傳統搜索渠道客戶收入産生較大幅度下滑”。
所謂的傳統搜索渠道,指的就是阿裡和唯品會。2021年,南極電商在阿裡平台GMV為197.75億元,占比45.47%,同比減少13.25%;在唯品會GMV14.56億元,占比3.35%,同比減少34.43%。
而其最大的增長點則是在拼多多,GMV137.26億元,占比31.56%,同比增長55.96%。從這個趨勢就能明顯看出,南極電商旗下品牌的定位正在進一步跌落至下沉市場。
造成如此局面的,一方面是南極電商自身盲目擴張的結果,另一方面則是環境的變化。
艾媒咨詢發布的《2021年中國新消費發展趨勢研究報告》顯示,新消費趨勢之下,主力消費者的品牌觀念正在進一步弱化。消費者開始更加關注性價比和内容價值。
(圖片來源:艾媒咨詢)
如今淘寶、抖音、快手等電商平台都在扶持新品牌的成長,這很大程度上導緻傳統品牌的優勢減弱。雖然國貨翻紅事件在近兩年頻繁發生,但消費者真正關注的點無非兩個:“蜂花”“雪蓮”等品牌的極緻性價比、“鴻星爾克”“白象”等的企業形象。而南極人的質量屢受诟病,“貼牌”生意也有損品牌形象。
此外,南極電商當初之所以能從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脫穎而出,成功轉型。主要靠的是幫助弱知名度品牌有機會進入更廣闊的市場,從而實現雙赢結局。
而如今,各電商平台親自扶持新品牌,能給品牌自身帶來的曝光量遠高于依附南極人的結果。直播電商的興起,又讓一衆小品牌找到了更加高效的營銷方式。頭部直播間的一次曝光,甚至可能完成品牌過去一年的銷量。
無法否認,南極電商的商業模式确實創造了一個傳奇,以至于此後的花花公子、恒源祥,乃至仁和、同仁堂等藥企都紛紛效仿。但是在新一輪的電商浪潮之下,貼牌生意已經很難繼續“吃老本”。如今的消費者們,看的不是品牌的過去,而是品牌的現在。
作者 | 李松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