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下獨立基礎是一種常見的基礎形式,傳力簡單、直接,也是大家最常用到的。在設計柱下獨立基礎的時候,很多工程師在送審時被圖審質疑階形和錐形獨基配筋不滿足最小配筋率0.15%的要求,如下圖所示:600厚獨基,乍一看最小構造配筋面積應該是9,是不是這樣呢?大家知道獨基的最小配筋是如何計算的嗎?
下面給大家一一道來:
首先,肯定是要滿足計算配筋,由柱邊和變階處彎矩根據地規8.2.12條As=M/(0.9fy*ho)算得。地震組合會考慮抗震承載力調整,根據混規11.1.6 條,抗震調整系數γRE取0.75,As=M*γRE/(0.9fy*ho)算得獨基每延米的配筋。另外,還要滿足構造,8.2.12條規定:“對于階形或錐形基礎截面,可将其截面折算成矩形截面,截面的折算寬度和截面的有效高度,按附錄U計算”。折算方法如下:
其次,大家可能會有疑問,這個折算都是折算的水平長度,截面高度并沒有折,是不是意味着整個基礎底面還是要按最大的截面高度算最小配筋率呢?不是這樣的。地基規範8.2.11條條文說明:“考慮到獨立基礎的高度一般是由沖切或剪切承載力控制,基礎闆相對較厚,如果用其計算最小配筋量可能導緻底闆用鋼量不必要的增加,因此本規範提出對階形以及錐形獨立基礎,可将其截面折算成矩形,其折算截面的寬度b0及截面有效高度h0按本規範附錄U确定,并按最小配筋率0.15%計算基礎底闆的最小配筋量”。可以看出是要用折算後的截面來算出總的配筋,然後平攤到基底每延米的。
如下圖所示,按“As=M/(0.9fy*ho)”計算,x向配筋為1481.3mm2,分攤到獨基底部,每延米配筋面積為:1481.3 / 2.2=673.3 mm2。按構造要求計算,等效矩形截面積為:1776×(850 50)=1598400 mm2,最小配筋面積為:1598400×0.15%=2397.6 mm2,分攤到獨基底部,每延米配筋面積為:2397.6 / 2.2=1089.8 mm2。二者取大,配筋面積為1089.8 mm2/m,配筋率為0.15%。計算書中配筋面積為1090.1 mm2/m,稍有差距。原因是程序計算時b0不嚴格等于1776,而計算書中隻顯示到mm精度。
結論:
1)階形或錐形獨立基礎,可将其截面按地規附錄U折算成矩形截面并按最小配筋率0.15%計算基礎底闆的最小構造配筋量;
軟件設計結果給出的數值是折算後的截面算出總的配筋然後平攤到基底每延米得到的構造配筋面積和計算配筋面積取大的結果。
注:歡迎大家關注小編的微信公衆号“土木智庫”,裡面有小編整理的建築行業的衆多資料,有一建、二建、造價、消防視頻和課件,歡迎大家的加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