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人失去雙臂,他世界的邊界該是在哪兒?
他可以“啃老”蹉跎時日,也可以成為高考狀元和劍橋大學碩士。
博取同情還是赢取尊重?
1996年4月,一個普通的周末。
6歲的楊孟衡獨自在家附近的小河邊玩耍,田裡有一個變壓器,裸露的白色瓷片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小孟衡因為好奇爬了上去,伸出小手努力去夠。
在手觸碰到瓷片的那一瞬間,10萬伏的電壓傳過楊孟衡的小身體,等楊孟衡醒過來,雙臂已經燒得焦黑。為了保命,他被迫高位截肢,從此失去了雙臂。
這場事故,對于那個本不富裕的家庭來說,是個緻命的打擊。
沒了雙臂,年僅6歲的楊孟衡吃飯要媽媽喂,上廁所要爸爸陪,所有人都像躲着怪物一樣躲着他。
每一束異樣的目光,每一句不懷好意的嘲諷,都像鋒利的冰刀一般,反複刮劃着楊孟衡脆弱的神經。内心的恐懼,讓“我每天窩在家中,不敢出門”。
一天,楊爸爸帶着楊孟衡在街上遇到了沿街乞讨的殘障人士。“你以後的生活是否也要這樣?”爸爸的質問擲地有聲。
幼年楊孟衡和父親
博取同情還是赢取尊重?楊孟衡選擇了後者。
楊孟衡開始學習書法,想日後有一技之長。
小孩在外邊追跑打鬧的年紀,小孟衡卻用腳拿起了毛筆。但不管怎麼努力,當時的他寫不到兩個字,腳就會抽筋。
小孟衡把筆一扔,嚎啕大哭起來:“我不幹了,以後的生活随便吧!”
看到兒子鬧情緒,楊媽媽脫掉自己的鞋子,用腳夾住筆杆,一筆一劃地給兒子做示範。
三個月之後,楊孟衡和母親,都學會了用腳寫字。
楊孟衡用腳寫的字,比班上一些同學用手寫的字還要工整。
他的毛筆書法多次斬獲雲南省乃至全國大獎,甚至入選了全國青少年書法藝術人才庫。
這僅僅是楊孟衡人生的開始。
那一秒,我與世界冠軍失之交臂
因為沒有雙臂,楊孟衡經常被同學欺負,學校裡沒人願意跟他玩,他兒時的“玩伴”,隻有一個足球。
沒有雙臂保持平衡,楊孟衡踢起足球來,比正常人費勁太多,就連他自己都記不清一天要摔多少次跤,但他隻有這一個自娛自樂的方式。
短短兩年後,楊孟衡就成了球場上進球最多的球員,還當上了當地縣城少年足球隊隊長。
我想,這樣我就能比别人強大,也就不會讓人看不起。
楊孟衡從此愛上了體育。2001年,11歲的楊孟衡入選昆明市殘疾人田徑隊,他的目标是殘運會400米田徑的冠軍。
14歲的楊孟衡,400米的成績是56秒,冠軍近在咫尺。
可老天仿佛總愛跟楊孟衡開玩笑。
國際上田徑規則突然更改,他那個級别的單獨立項(按照傷殘程度分級比賽)被取消了,這也意味着,楊孟衡以後都沒可能再參加比賽。
近四年的努力,功虧一篑,但楊孟衡不想就此止步。
田徑不成,我想換一個項目,從頭再來。發現遊泳這個項目可以參加。
一切都得從零開始。
可楊孟衡換項目的時候,都已經15歲了,怎麼跟4歲就開始練遊泳的運動員比呢?
那就比别人花更多的時間。從那之後,楊孟衡天天泡在泳池。
為了達到蝶泳訓練标準,楊孟衡在訓練的時候給自己捆上30斤的石頭。除此之外,他每天還要做幾千個仰卧起坐。
楊孟衡這個級别的遊泳運動員觸壁隻能用頭,觸壁那一瞬間,頭鑽心的疼,很快痛感就從頸椎傳到脊椎再傳遍全身。
但他依舊奮力地用身體擊打着水花,希望有一天能夠破繭而出。
兩年後,楊孟衡得到一個機會:如果選拔賽順利的話,他将代表中國參加2008年的殘奧會。
他志在必得,他蓄勢待發。
楊孟衡用腳給自己戴泳鏡
可就在這時,又出事了。
因為賽前一個月訓練強度太大,楊孟衡的肌肉時常抽筋,與此同時,腳傷也暴發,疼到連鞋都穿不了。
最後,帶傷參賽的楊孟衡獲得了全國第六,與冠軍的成績隻差不到一秒,但也就是這一秒,讓他與奧運冠軍的夢想擦肩而過。
差一點,就一丁點。
楊孟衡被擊垮了,不是說付出就會有回報嗎?
失去雙臂、遭人嫌棄,又與冠軍夢擦肩而過,真的該繼續堅持下去嗎?
從“問題學生”到“高考狀元”
我究竟能幹嗎?
這是那段時間,楊孟衡問自己最多的問題。
退役後的楊孟衡一蹶不振。那個十五六歲的少年,選擇用整天睡大覺的方式向命運發出反抗。
楊爸爸鼓勵意志消沉的兒子:
夢想的道路有很多條,隻要其中一條成功了就好!
2007年,17歲的楊孟衡重拾丢棄了7年的書本,重新走進了教室,從高一開始讀起。
以前一直都是專業的運動員,書本都沒怎麼碰過,當時全年級800多人,楊孟衡第一次考試就考了個年級倒數第三,英語才20多分,連hello都不會拼。
底子實在太差了。楊孟衡決定還是用以前的笨辦法完成超越: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
有時候,我們除了努力,沒有更好的辦法。
他每分每秒都在學,就連上廁所都在背英語單詞。
半年後,他英語成績120多分,總成績從年級倒數第三,考到了正數第三。
2010年,楊孟衡參加了高考,成為宜良縣“文科狀元”,成績高出全縣第二60多分,位列雲南省57名。據說,這是恢複高考以來,昆明市殘疾程度最重、高考成績最佳的考生。
誰能想到,當年那個連hello都不會拼的男孩,竟然成為中山大學翻譯學院英語翻譯專業的一員。
楊孟衡考入中山大學
這是楊孟衡第一次離家去外地上學。父母親在中山大學待了一周後不得不回老家工作,臨走前父親對兒子說:
我們隻能送你到這裡了,接下來能蹦多遠,就隻能靠你自己了。
在入學前楊孟衡就做好規劃:主修英語,再輔修一門小語種。
中山大學的西班牙語課上,楊孟衡和其他同學一樣聚精會神,唯一不同的是,他的桌上沒有課本。
因為大學教室不固定,不方便單獨給楊孟衡安排特殊桌椅,他就将筆和紙放在地上做筆記。
既然要做,那就要做到自己能力範圍之内最好。
靠着咬牙堅持,楊孟衡不僅順利完成學業,還拿到了中山大學優秀學生一等獎學金。他的個人經曆還被中山大學檔案館收藏。
四年後,他作為優秀校友代表,站在了畢業典禮的演講台上向全校師生緻辭。
畢業後該去哪?楊孟衡再次站在了人生的岔路口。
身邊的同學早早申請留學,自己學的英語專業,是不是也可以出國去更加廣闊的世界看看?
楊孟衡在網上查了美國相關學校的資料,整理了厚厚的文檔給父親。
父親在看完資料後,同意讓兒子留學,隻不過家裡并不富裕,為了支撐孩子留學,家裡準備把房子給賣了。
懂事的楊孟衡不得不給自己的留學夢按下暫停鍵。他回到雲南大學繼續下一步的學業,但出國留學的想法,早已在楊孟衡心中生根。
他不甘心。
考上劍橋
楊孟衡背着父母,為留學的事偷偷準備了兩年。
想讓父母放心讓自己出國,首先,楊孟衡需要具備獨立的經濟能力,其次就是一封國外高校的offer,用于“先斬後奏”。
讀研期間,他一邊讀書一邊創業,同時也給自己定了更高的目标。他申請了牛津大學、劍橋大學、英國倫敦大學和英國杜倫大學,每一所單拎出來都是全球頂尖學府。
經過漫長且焦急的等待,楊孟衡收到了3封offer,這其中就包括劍橋大學。
楊孟衡終于從家鄉宜良的小縣城走入了劍橋的殿堂,主修教育學碩士。
但一到英國,楊孟衡整個人就傻了。
自己的下一步該幹什麼?這是楊孟衡第一次出國,這個“廣闊的世界”讓他感到陌生和迷茫。
英語一直是楊孟衡的專長,但到了劍橋,這門讓他引以為傲的語言卻成了短闆。想參與到課堂讨論上去,就必須有很強的語言應用能力,但當時的楊孟衡還不具備這種能力。
身邊的中國留學生,大多來自清華或者北大,還有外國同學年紀輕輕就在《Science》上發表了兩篇文章。
有時候拼盡全力後擡頭一看,自己到達的不過是别人的起點。
沒人生來就勵志。并不富裕的家庭、身體上的缺陷、與周圍人懸殊的差距,這些都讓楊孟衡倍感自卑和無助。
經過幾個月的低迷期,楊孟衡決定換個角度審視自己的自卑。
歸根結底,痛苦其實還是來源于不合理的比較。如果我能将自己握有的資源發揮到極緻,其實也是一種成功。
劍橋求學之路确實是被一路“吊打”的過程,但這同樣也是一個能讓自己快速成長的過程啊。
與其把時間花在胡思亂想上,何不用來融入環境和提升自己呢?
自那之後,楊孟衡一次次地鼓起勇氣站在講台上,向老師和同學們展示自己。
課業壓力巨大,但一切壓力楊孟衡都照單全收。沒日沒夜的學習很快成了楊孟衡的日常,就連生日的前一天晚上,他都看論文看到淩晨4點。
哪個風俗和習慣、哪個人文和曆史規定了料理生活就必須得用手啊?
楊孟衡自己做飯
人要成長,必有原因,背後的努力與積累一定數倍于普通人。所以,關鍵還在于自己。
即使沒有手又怎樣?還能用腳去丈量英國的每一寸土地啊。
如今的楊孟衡已經回國,再次開始了創業。
有人問過楊孟衡:如果給你1000萬讓你放棄劍橋大學,你願意嗎?
事實上,楊孟衡選擇出國的那一年,正好是他事業發展最快的階段,一旦去英國就意味着要喪失至少兩年财富積累的時間,兩年後回來,可能一切又得從零開始。
去或不去,他也猶豫過。
楊孟衡(最右)和同學們在一起
但回過頭再看那段留學經曆,楊孟衡覺得自己賭對了。在劍橋的兩年,對他在思想上産生的影響,是不可量化的。
以我當年的閱曆來看,就算給我1000萬,我也接不住。年輕人還是要不斷學習,積累自己的能量和智慧。到了某個時間,當财富和名聲來臨時才能接得住。
每個人的起點不盡相同,有人生在羅馬,而有人可能一輩子都在奔赴羅馬的路上。
可即便手裡抓到的牌再爛,你不打完全局,又怎麼會知道最後誰輸誰赢呢?
人生盡管有苦難,但我們不能投降。
來源:INSIGHT視界
作者:阿美
【聲明:本号為“全民閱讀推廣”官方公益賬号,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