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譜研究
湖北、陝西、河南及安徽等地泉溪派能戶支系遷徙
—————鄂州、大冶泉溪派董氏各支系遷徙系列(二)
廣西 賀州 董全吉
泉溪派在明初,希青公與兄宦遊,遂居麻城,希青公次子,行亨二,字仲能,号元三,自麻城白藁鋪遷徙大冶白岩山下,複遷本邑洪口,轉遷董家口,“仲能”公為“能戶”肇遷祖,故以“董家口”為該戶“祖莊”。初遷徙分布有:祖莊董家口;南豪、樓下、港下、高牆、董垸莊;英山縣雷店鎮楊橋村東梓溝、水邊莊即銅祿山石花村、古樓莊、坳頭莊、邑城、英山雷店鎮許家河草鞋店、解莊(解由土字旁加解)、陽新筠山半山董莊、率州(三點水加率,拼音shuai)、太子下董、陽新勝利街。之後逐步向外拓展遷徙。如湖北鄖陽、湖北竹溪、湖北竹山縣、湖北英山、湖北江北(今漢江北地)、湖北羅山、湖北武昌、武昌閱馬場即長湖南村、湖北荊州、湖北随州、湖北陽新浮屠鎮、陽新祥墩莊、湖北黃石港;河南、河南南召、河南禹州、河南濮陽、河南鳳陽、河南淅川、河南鄭州方城;陝西、陝西石泉、陝西鳳縣、陝西平利、陝西山陽;四川、四川為縣;江西彭澤、江西武甯甫田鄉董東坪;江蘇徐州;安徽郎溪縣畢橋鄉長溪村;新疆奎屯柳溝;鮮花店、明家鋪、邑城、(三點水加率,拼音shuai,率州)等地址未詳。
一、能戶的世系
世系為:……14熹(字德昭,後唐天成時為武甯令,轉任臨川太守,終為中書參知政事,贈文忠公,P1200247)----15珪(居泉溪,葬建昌黃田畈今永修縣柘林水庫)-----16嵩(守泉溪舊業,葬德安界楊婆塘尾)----17圉yu(字堯明,葬原頭坑口)-----18儀(字以仁,葬泉溪裡)-----19碤(葬德安學堂沖)-----20藝靖(吉州太守,葬泉溪裡小坑西沖)-----21槐(南宋右丞相,谥文靖,葬泉溪楊桃洞)-----22大用(字國朝,宋淳祐年間任黃州教授,遷南康建昌黃田坂今江西永修縣,明萬曆丁酉重樹碑)----23輗ni(字毅遠)------24應龍(字靈甫,葬黃田)-----25仲恭(字賢叔)-----26世章(字均文)----27希青(同兄希憲宦遊黃州麻城,遂留家黃土坎居焉)----28司铎(希青長子,行亨一,字仲聖,号朝封。生元至正十年,殁永樂十一年)、司才(希青次子,行亨二,字仲能,“能戶”肇遷祖)、司祥(希青三子,行亨三,字仲熊,為“熊戶”肇遷祖)、司情(希青四子,行亨四,字仲态)【P1200256】。
27希青----司才(希青次子,行亨二,字仲能,号元三。自麻城白藁鋪遷徙大冶白岩山下,複遷本邑洪口,轉遷董家口。為“能戶”肇遷祖,故以“董家口”為該戶“祖莊”。生于明洪武四年辛亥四月十七日午時,殁于明正統八年癸亥四月初四卯時。生子七)、【P1200314】---必榮、必華、必富、必貴、必廣、必遠、必先。
二、能戶的遷徙分布
司祥公“能戶”後裔分布有:祖莊在湖北大冶董家口;南豪、樓下、港下、高牆、董垸莊;英山縣雷店鎮楊橋村東梓溝、水邊莊即銅祿山石花村、古樓莊、坳頭莊、邑城、英山雷店鎮許家河草鞋店、解莊(解由土字旁加解)、筠山半山董莊、率州(三點水加率,拼音shuai)、太子下董、陽新勝利街;陝西石泉縣土門亞、江西武甯甫田鄉董東坪、珠米莊、陽新祥墩莊又記七峰青山村、天燈莊、鄭州方城、安徽郎溪縣畢橋鄉長溪村、新疆奎屯柳溝、武昌閱馬場即長湖南村等地。并逐步向外遷徙。如:湖北鄖陽、湖北竹溪、陝西山陽縣、湖北竹山縣、湖北英山、湖北江北(今漢江北地)、湖北羅山、湖北武昌、湖北荊州、湖北随州、湖北陽新浮屠鎮、湖北黃石港;河南、河南南召、河南禹州、河南濮陽、河南鳳陽、河南淅川;陝西、陝西石泉、陝西鳳縣、陝西平利、陝西山陽;四川、四川為縣;江西彭澤;江蘇徐州;鮮花店、明家鋪兩地址未詳。
(一)遷徙路徑為(不是世系圖,僅指代表性的遷徙):
(1)、28世司才公(字仲能,稱呼“能戶”肇遷祖,有洪口遷徙至祖莊董家口),嗣孫遷徙分布大緻有:
(2)、32興柏公(自祖莊遷徙至南豪莊)----37世朝升公(遷徙至陝西石泉縣土門亞)、
(3)31世常安公(明成化六年1470年生,由祖莊遷徙樓下莊)----34再四公(遷徙至英山縣雷店鎮楊橋村東梓溝)----35仕芳公(自東梓溝遷徙武甯甫田鄉董東坪)
(4)31常定公(由祖莊遷徙港下莊)、31常慶公(由祖莊遷徙港下莊)、32世興虎公(由樓下莊遷徙至港下莊)----37朝安公(興虎公嗣孫,遷徙至陝西石泉縣土門亞,生一子:日彥)、37朝朗公(常定公嗣孫,遷徙至水邊莊即銅祿山石花村)、37朝周公(古樓莊)----38日珪公(朝周公後嗣,遷徙至陝西石泉縣毛家河土門亞)、
(5)、31常富公(由祖莊遷徙高牆莊)----35仕漢公(解莊,解由土字旁加解,);37朝欽公(英山雷店鎮許家河草鞋店);39用謀公(邑城);----32興隆公(由高牆莊遷徙坳頭莊)、32興榮公(明弘治八年1495年生,由高牆莊遷徙坳頭莊) ----38日華公(興隆公嗣孫遷徙至英山縣雷店鎮楊橋村東梓溝)、39用繍xiù公(興隆公嗣孫遷徙至陝西石泉縣土門亞);34再升公(興榮公嗣孫,由坳頭莊遷徙珠米莊)、43美國公(興榮公嗣孫,道光二十六年1826年生,由坳頭莊遷徙陽新祥墩莊又記七峰青山村)、43熙二公(興榮公嗣孫,由坳頭莊遷徙徙陽新祥墩莊又記七峰青山村)、44芳城公(興榮公嗣孫,由坳頭莊遷徙鄭州方城)-----45明珠(清宣統三年1911年生,由牆墩莊又記祥燈莊遷徙天燈莊)。
(6)、29必貴公(由祖莊遷徙董垸yuàn莊)---30志隆公(三點水加率,拼音shuai,率州)、31常昭公(由董垸莊遷徙至筠山半山董莊)----43美高(由半山董莊遷徙安徽郎溪縣畢橋鄉長溪村)、44思遇(由半山董莊遷徙新疆奎屯柳溝)、46才乾(由半山董莊遷徙武昌閱馬場,長湖南村)、
(7)、29必遠公(由祖莊遷徙山頭莊)----31常禮公(下董莊即太子桂峰山下官路村)、42時僅(陽新城關,陽新勝利街)
(二)、詳細記載遷徙為:
1、從董家口莊遷徙【P1200336】:
35仕元---36繼曾---37朝振---38日棟---39用燦---40學義、學禮、學信俱遷湖北竹山縣;
2、南豪莊大珊公分支遷徙
34再楊---35仕用---36繼禮---37朝元---38日福、日祿、日壽俱遷湖北英山樂家沖廟兒灣;
34再重(明崇祯元年1628生)---35仕仁---36繼廷---37朝介(生日喜)、朝塊(生日子)---38日喜、日子俱遷四川;34再重---35仕仁---36繼軍—37朝榮---38日安---39用加、用進、用興俱遷陝西;34再重---35仕任---36繼恩---37朝炳---38日恩---用川(遷徙四川為縣梧桐橋);34再重---35仕任---36繼紹---37朝璋---38日證(遷徙四川)
3、樓下莊興堂公分支遷徙
(1)34再善(明萬曆元年1573生,殁清順治十年1650,生子四:仕景、仕亮、仕京、仕享)裔下:-- 36繼國---37朝選---38日茂---39用達(遷徙鄖陽竹溪縣杜家彙灣);
(2)34再四—35仕芳---36繼明---37朝昱---38日記(遷徙湖北武昌);
(3)34再有()裔下:-----37朝英---38日經---39用經---40學俏(遷徙湖北鄖陽);
(4)再有裔下:----37朝英---38日經---39用楠---40學伐(遷徙湖北鄖陽);
(5)立公裔下:---36繼鬥---37朝賀---38日隆---39用陽(遷湖北羅山)---40學正、學道(俱遷鮮花店);
(6)立公裔下:---36繼鬥---37朝泰---38日興---39用周(遷石山縣。是否為陝西山陽縣或石泉縣?依據族譜其他有記載“山陽縣”,故為“石泉縣”);
4、港下莊興虎公分支遷徙
36繼琏---37朝開---38日奇---39用聖(遷南昭縣,應為河南省南陽市南召縣)、用賢(遷河南裕州拐河,應為河南禹州);
5、坳頭莊分支遷徙
32興隆---33大材---34再蓋---35仕台(遷黃石港);
32興隆---33大材---34再高---35仕宦(遷河南裕州拐河,應為河南禹州);
6、珠米莊再升公分支遷徙
35仕可---36繼春---37朝君---38日賢---39用韬---40學愉、學舉、學惶(俱遷河南硝縣小關口,查:河南省内黃縣縣城東邊曾有硝河,則可能在今河南濮陽市内黃縣;又湖北省黃岡市浠水縣關口鎮)
35仕章---36繼富(天連橋)---37朝策(遷興國長慶裡韓家龍今湖北陽新浮屠鎮)
7、解莊分支遷徙(遷徙世系圖)
(1)、36繼華---37朝視---38日熙---39用铎(遷徙南京。查:朱元璋先是封開封容為北京,金陵為南京,鳳陽為中都,後定頂金陵,改名京師。朱棣在京師做了16年皇帝,遷都北平,把北平改名北京,京師改名南京,視為留都,保留六部。明一代,南京的名稱變遷是金陵--南京--京師--南京。據《明一統志》記載,鳳陽因在鳳凰山之陽,故名。自洪武七年至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今鳳陽縣境内為鳳陽府治和鳳陽、臨淮二縣地。鳳陽府,明初直屬中書省,永樂元年(1403年)改屬南京。故遷徙“南京”為“河南鳳陽”);
(2)、36繼華---37朝規---38日鎮---39用必---40學詩(遷河南裕州拐河,應為河南禹州);
(3)、36繼華---37朝規---38日錫---39用光---40學貴、學富(俱遷河南漸川縣。應該是河南省南陽市下轄的淅川縣。位于河南省西南邊陲,豫、鄂、陝三省交界處,因淅水縱貫境内形成百裡沖積平川而得名。該縣地勢險要,古戰亂時期易守難攻,有“中原未戰,淅境兵動”之稱。);
(4)、39用仙---40學虎---41孔仁---42時準(遷河南);
(5)、39用信---40學貞---41宋仁---42時明---43美邁(遷陝西)
(6)、39用儒---40學麟---41俱仁---42時興---43美富---44恩連(遷黃岡縣魯家山。查應是湖北荊州魯家山);
(7)、39用儒---40學麟---41知仁---42時忠---43美澗---44恩德---45明蒙---46才生、才有(俱遷彭澤。查:,江西省九江市彭澤縣,長江中下遊南岸,九江市東北角上,北瀕長江。東鄰安徽省東至縣,南與鄱陽縣、都昌縣毗鄰,西連湖口縣,北與安徽省宿松縣、望江縣隔長江相望,素有“七省扼塞”、“贛北大門”之稱。)
8、古樓莊朝周公分支遷徙
(1)、38日衍---39用權---40學義(遷陝西興安府石泉縣毛家河);
(2)、38日珍---39用柏---40學華(遷陝西平利縣岚河域田鄉河家鋪,今陝西省安康市平利縣)、學富(遷陝西漢中府鳳縣劉氏株溝。今陝西省寶雞市鳳縣)
(3)、38日圭---39用柱---40學成、學德(俱遷陝西石泉縣毛家河);38日圭---39用恒---40學蕃(俱遷陝西石泉縣土門溝);
(4)、38日瑚---39用梓(遷德安随州今湖北随州)注:北宋德安府屬荊湖北路,該時期德安府領安陸、應城、孝感(包括今孝感、孝昌兩地)、應山(今廣水市)、雲夢5縣,元(1278年)德安府加領随州。明朝德安府先後隸河南江北行省、湖廣行省,屬縣不變。1913年廢除德安府。今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及周邊地區、漢川市、京山縣部分地區也是古安陸縣地域。
9、董垸莊分支遷徙
33大榮—34再考---35仕龍(遷江北,應為今日漢江以北)、仕虎(遷江北,應為今日漢江以北)、仕常(生繼必)---36繼必(遷四川)
10、半山董莊朝漢分支遷徙
日啟裔下:43美漢---44恩松---45明福---46才文(遷明家鋪,世系未歸)、才武(遷桂林,查:有武甯縣石渡鄉官田村桂林自然村);
38日肇---39用湖---40學元(江蘇徐州)、學乾(遷陝西山陽縣)
11、山頭莊分支遷徙
35仕宸---36繼侶---37朝繡---38日昭、日熙(遷陝西山陽縣)---39用江---40果喜(遷陝西山陽)。
(三)、遷徙各地的統計:
四川(36繼必、38日喜、38日子、38日證,39用川【為縣梧桐橋】);
陝西(39用加、用進、用興;43美邁)、陝西石泉(37朝升、37朝安、38日珪、39用繡、39用周、40學義、40學成、學德、40學蕃);陝西平利(40學華、40學富)、陝西山陽(40學乾、40果喜)
河南(42時準)、河南禹州(35仕宦、39用賢、40學詩)、河南南召(39用聖)、河南濮陽(40學愉、學舉、學惶)、河南淅川(40學貴、學富)、河南鳳陽;(39用铎)、湖北荊州魯家山(44恩連)、湖北随州(39用梓)、鄭州方城(44芳城公);
湖北英山縣(34再四、37朝欽、38日華、日福、日祿、日壽)、湖北竹山縣(40學義、學禮、學信)、湖北鄖陽(40學俏、學伐)、湖北竹溪(39用達)、湖北江北(35仕龍、仕虎)、湖北羅山(39用陽)、湖北武昌(38日記、46才乾)、湖北陽新(31常禮、31常昭、37朝策、42時僅、43美國、43熙二)、黃石港(35仕台);
江西武甯桂林(才武)、江西彭澤(46才生、才有)、武甯甫田鄉董東坪(35仕芳公);安徽郎溪縣畢橋鄉長溪村(43美高);新疆奎屯柳溝(44思遇)、江蘇徐州(40學元)、明家鋪(46才文)、鮮花店(40學正、學道)。
三、未詳記載遷徙
為方便尋根問祖,除無嗣以外,特列族譜未詳記載遷徙的如下:
31世:常義;
32世:興學、興仁、興義、興朋、興甫、興福、興壽、興洪、興勝、興祥、興文、興武、興章;
33世:大武、大貴、大璋、大材、大幫、大緯、大紹、大有、大榮、大襄、大奉、大河、大道;
34世:再重、再海、再嶺、再三、再先、再高、再光、再化、再選、再述;
35世:仕佑、仕用、仕添、仕贊、仕祥、仕偉、仕高、仕楚、仕旺、仕晖、仕宜、仕景、仕亮、仕京、仕享;
36世:繼常、繼虎、繼琏、繼赤、繼郝、繼具、繼貞、繼本、繼加、繼隆、繼慶、繼維;
37世:朝祥、朝開、朝一、朝二、朝四、朝亮、朝明;
38世:日榮、日衍、日珍、日瑚、日啟、日紋、日經、日綸;
39世:用文、用芝、用班、用瑚、用虎、用瑞;
40世:學浩、學枟;
41世:遠仁、進仁、選仁、迪仁、運仁、瓓仁、喜(王字旁加喜)仁;
42世:時宋、時峰、時生;
43世:美輝、美烺、美煦、美殿、美州、美明、美日。
2021年12月27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