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每個字都是風骨

每個字都是風骨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12 12:48:41

作者:樂倚萍

小說家張大春出版新作《見字如來》,細細拆解40餘字。他自言,書名與佛教中的“如來”無關,隻是一句大白話——字好像來了一樣。

熟悉張大春的讀者皆知他學問匪淺,但無論是寫小說還是穿插兒女生活瑣事的辨字專欄,都看不到任何炫耀斧鑿,他筆下的漢字款款向我們走來,一走就走進了我們心裡。

每個字都是風骨(字是故人來)1

《見字如來》張大春著天地出版社(2019年3月版)

我們對漢字是如此習以為常,我們駕輕就熟地使用它,像襯手的工具一樣,卻很少去思考它為什麼是今天的模樣、今天的意思。可我們多能認同漢字的美感,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比中國更推崇書法,點劃之間也能傳情達意。文字有一種魔力,在張大春看來,這種魔力未必隻有少數專家學者可解,讀者大可不必敬而遠之。在這本書裡,張大春并沒有像他的老師那樣去考據某某大師、某某學者怎麼說,隻是提醒讀者,不妨去補上兒時可能未及嘗試的體驗:放慢腳步,去感受文字隐含的信息,而不單單是記憶漢字怎麼念、怎麼用。如此,我們與文字之間便有了更深的聯系。

字有曆史,它的美感飽含了古人對事物的理解。繁體字的“腦”(腦)完全可以望而生義:“月”字旁跟身體有關,“巛”是頭發絲兒,“囟”代表頭腦蓋彙合之處,當過父母的都知道,新生兒的囟門最為脆弱,還沒完全閉合起來保護大腦呢。把“囟”字的中間想象成大腦的紋路,也就不會跟“囪”字混淆起來了。古人看重大腦,把精華的東西都加上個“腦”字,樟腦、龍腦香由此得名。那麼頭腦不聰明,為什麼叫“笨”呢?它的原意是竹子内質色白,相較于其它部位用處不大,“笨”便有了無用之意。而乍看意思和“笨”差不多的呆、傻、癡,在古代更常用來表示專注。今天被喚作“書呆子”“琴癡”的,也更有一種可愛在裡面。再如,“鄰”(鄰)字透射出古人與鄰居的關系。左半部分的“粦”,來曆有些瘆人,指的是死後血幹滲入地下,積累成磷,亦即俗稱的“鬼火”。“粦”有了積久漸多之意,日久近鄰勝遠親。

随着曆史的變遷,我們又為字賦予了不少新意,對字的了解卻失了大半。一個有趣的例子跟“胖”有關:近年我們流行說“油膩的中年人”,但古人說的倒是油膩少年,指浮華的纨绔子弟,對油脂的厭惡可能是人之常情。然而“胖”字何罪之有?它早先有兩種讀音,一為“判”,指動物脅側薄肉;一為“盤”,指安舒愉悅,即常言的心寬體胖。至于“胖子”之胖是後來衍生出來的。更大的誤會是“龍”。《易經》有“見群龍無首,吉”,現代人卻常常以之形容沒有組織的烏合之衆。對望子成龍的父母亦有所警,龍生九子,皆不肖龍,未必不能各有所為。

不同于正襟危坐地解字,張大春還提到了一些今天熱門的網絡詞彙,比如“控”,有“微博控”等,不是單純地喜歡做某件事,還有“近乎脅迫”的上瘾之意。我們的生活被電腦和網絡改變了,“××控”裡身不由己的感覺,手機不離身的讀者應當不陌生吧。

在我們使用漢字的時候,常常不自知地摻雜了情緒,真該歎一句造字之妙!譬如,張大春從字形上梳理了一系列表達害怕的字:“怯”有逃避(去)意;“怵”源于對藥之苦口的懼怕(術是一種苦草);“惶”有敬畏意;“惴”有憂有懼,因“耑”乃初生幼苗;“憚”也有懼意,因我們怕孤單……然而張大春不解“怕”字,它原本表達内心的恬靜,并無害怕的意思。再想想,“我們有時候還真說不上來為什麼我們會怕”,倒覺一絲微妙了。再有“非”字,它與“飛”字同源,都取自鳥翅羽毛相背的形态。這種動勢并不全然等同于不是、不好之意,而多了幾分細膩的層次。“花非花,霧非霧”,有種不可名狀的境界,而我們習慣上還能體會到“非”字“不便言說”的意味,“非業”、“非貳”乃至“纏綿悱恻”,真是意在言外,耐人尋味。

張大春接受的是傳統教育,有禮儀分明的嚴父,有自幼習字的師承,有飽讀詩書的熏陶,或比常人更能洞悉字的“來曆”。但字中故人亦不會厚此薄彼,我們熟練運用的漢字,加上個人的情感體驗,同樣能使字中旨趣躍然紙上。用心品味,字字有情。(樂倚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