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熱火朝天、座無虛席的專業課相比,很多高校的通識課都顯得無比冷清,老師自說自話,學生趴倒一片的情景不是個别現象。“老師為了混課時,學生為了混學分,一個不花力氣教,一個不費精力學,通識課怎麼能不成‘水課’?”某高校教務處處長在談到通識教育的窘況時這樣說道。
針對通識課所面臨的種種困境,近年來,不少大學都吹響了通識課改革的号角:複旦大學宣布将集中清理一批不符合人才培養需求的通識教育核心課程;武漢大學開啟了“武大通識3.0”教育新曆程。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傳統課程體系缺乏基礎性、系統性、人文性、綜合性和深刻性,教學形式不夠理想,大多采取大班上課的方式,缺少必要的師生交流和嚴格考核等。通識課程的質量保障仍然任重道遠。那通識課如何擺脫“水課”的名聲?看香港中文大學和卡内基·梅隆大學交上了怎樣的答卷。
全方位打造通識課
香港中文大學(以下簡稱“港中大”)自創校之始一直推行通識教育,鼓勵學生開闊視野,跨越學科界限,關心社會,探究人生問題。創校校長李卓敏曾将“尋找專業教育和通才教育的适當平衡”寫入港中大第一份校長報告書中。
港中大對于通識課程的高度重視體現在政策制定、課程管理、管理構架、質量管理等多個方面,讓通識課程事無巨細都有例可循、有法可依。由于港中大采用書院制,所以通識課程也分為大學通識和書院通識:大學通識以啟發智性思考為目的,拓展學生的知識底蘊;書院通識根據各書院的教育理念及文化傳統,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
注:
香港中文大學設有九大書院,同一書院的學生共享宿舍、餐廳及其他設施。書院制旨在培養學生的人際關系技巧、文化品位、自信心和責任感。
★政策制定
港中大教務會轄下設有通識教育委員會及常務委員會,該機構主要負責制定大學通識教育的政策,審議通識教育科目開設和修訂的相關事項,并協調所有成員書院的通識教育課程。
通識教育委員會的成員包括各學院及書院代表,大學通識教育主任、副主任,教務長及由校長委任的資深教員,并邀請港中大學生會及各成員書院學生會代表列席會議。
★管理構架
港中大通識課程的管理構架嚴密,由教務會總領,學校、書院、學院三方協作。專業團隊分工明确,高效處理通識教育的有關事宜。
關于課程管理,大學通識教育科目由全校所有學院的四十多個系共同提供,現通識教育科目的任教教師已經超過200位。
★質量保障
為提升課程及教學質量,通識教育委員會采用一系列措施:
圖1 港中大通識教育管理構架
●開設通識教育科目須經過嚴格審批,确保學科符合通識要求。
●設立通識教育評核委員會,審議通識課程的成績,使各科評分符合學校統一标準。
●每門科目将于學期結束前進行學生意見調查。
●各學科定期進行内部評審,檢視教學成效。
●大學定期進行全面的課程審查,并邀請校外專家提供意見。
港中大的大學通識教育部緻力于設立溝通平台,通過聽取學生和教師的意見,适時向通識教育委員會反映問題,進而讓課程質量管理以實證為基礎,以雙向的反饋溝通方式進行。
★細節滲透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通識教育已經滲入港中大的大學精神和文化基因中,港中大針對通識教育細緻入微地進行了許多适應性調整,讓學生處處受到博雅文化的熏陶。
例如,港中大的圖書館專門設置通識教育特藏,還通過參與通識教育委員會修訂通識目标的讨論,及時了解通識課程目标的變化,進而及時調整通識教育特藏的内容。
高标準造就好課程
在港中大,通識課程絕非輕松撈學分的“水課”,無論是校方、學生還是教師都在通識教育中投入頗多,讓學生能真正學有所獲。
港中大對待通識課程的設置十分審慎(此處主要以大學通識為例進行說明),從源頭上便開始把關。
通識課程提案和庫存管理系統是一個供港中大教師提交通識課程提案、有關部門審核提案的在線管理系統。所有大學通識課程都要依照以下标準進行審核:
●主題與人類經驗和/或現代生活有關。
●全面介紹有關學科的基本理論框架、概念和方法論。
●強調課程深度的同時,還需兼顧知識的廣度和融通性。
●重視智力開發而非技巧學習。
●最好采用跨學科的方式進行教學。
●鼓勵學生的自我發現和自我表達。
●與常規課程保持同樣的課容量和知識深度。
●不要求任何必要條件或者超越大學生基本能力的專業技術知識。
審核流程頗為複雜(見圖2),已經通過的課程也并非高枕無憂,需要定期複審,未通過的通識課程被勒令修改或淘汰。多重審核和動态調整大大降低了“水課”“陳課”的概率。
圖2 通識課程提案和庫存管理系統工作流程簡圖
從選課、上課到考試,校方都給師生立下了不少“規矩”。選課時,學生不可選修本系開設的通識課。教學單位會對不同課程的内容進行重複性認證,有超過三分之一的重複即被認定為互斥課程,學生不可同時選修。
修課期間,通識課的課容量、知識深度、課業負擔都與普通課程保持一緻。以閱讀為例,單純聽聽講座、閱讀一些非學術性的新聞文章或網絡資料不能通過考核。
學生需研讀大量的學術讀物,并且還得通過相應的考核。比如,教師讓學生在寫作時,從閱讀書目中引用至少兩處文獻或将閱讀材料納入考試範圍。
通識課的考核安排和評分标準同樣一絲不苟:
●評分應遵循本科課程評估準則,并且平均分數應該被設置為B。
●考試問題不能設置得太簡單(例如選擇題、判斷題,或者一句話便能回答的題目)。
●全勤不加分,但缺課可以酌情扣分。
●如果課堂參與是評分項之一,那麼須在平時做好記錄和評定。
●所有課程應該在考試周由校方統一安排考試。
●課程成績須經通識教育評審委員會審查和批準,成績不應在評審小組正式批準之前公布。
好教師助力通識課
教師是課程的直接執行者和把關者,一位同時兼具專業素養、表達能力、人文底蘊和人格魅力的教師能夠讓通識課妙趣橫生。對于有精進教學水平需求的老師,美國卡内基·梅隆大學的艾伯利教學卓越與教育創新中心(以下簡稱“艾伯利中心”)提供了教學改進的“組合套餐”。
這份套餐主要由兩部分組成,教師可以自行查閱相關資料,也可以申請教學指導幫助。
★教學改進資料
艾伯利中心為任課教師提供的教學改進資料非常豐富,内容涉及教學改進的諸多方面,每個方面又包含許多具體問題(見表)。針對每一個問題,艾伯利中心都進行了詳細的介紹,提供了可行的建議。
艾伯利中心教改資料一覽表
★教學指導幫助
通識課程教學是一件複雜又具有挑戰性的事,艾伯利中心為教師們提供形式多樣的教學指導咨詢。咨詢師一般是經驗豐富的教師或專業的教學顧問,他們提供的咨詢服務有:
●教學咨詢。以一對一的形式展開,咨詢主題可以是教學的任何方面。
●教育技術。探索創新、有效的教學科技。
●工作坊和特殊興趣小組。學習基于研究成果的教學策略,并和其他教師一起讨論教學。
●教學觀察。艾伯利中心的觀察員會實地考察申請人的課堂,教師會通過保密途徑收到反饋。
●早期課程反饋:學生調查。通過簡短調查,就該課程是否需要改進征求學生的意見。
●早期課程反饋:焦點小組。通過小組訪談的形式,收集更為詳細的學生上課體驗反饋。艾伯利中心對反饋進行整理,然後任課教師會收到具有建設性的改進意見。
随着中國高校對于通識教育理解的加深,未來通識課不僅要強調“量”,更需保障“質”。高質量通識課怎樣“煉”成?學校、教師和學生三方的重視,合理的管理構建,以及科學的教學改進——希望香港中文大學和卡内基·梅隆大學交上的答卷能對我們有所借鑒。
主要參考文獻:
[1]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部網站
[2]艾伯利教學卓越與教育創新中心網站
[3]梁美儀.香港中文大學的大學通識教育[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10).
[4]嚴浪.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在通識教育中的實踐及啟示[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3(9).
[5]毛凱賢,張宇晴.中國大學通識教育的發展前景——兼談來自台灣的經驗[J].考試周刊,2013(22).
大學招聘教師應該避開哪些誤區?
重磅!國務院發布“職教20條”,強調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高校在城市吸引力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如需了解麥可思教學教務服務,請點擊下方 閱讀原文聯系我們。
本文為麥可思專稿
編輯 | 麥可思研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