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當前博士教育的局限

當前博士教育的局限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4-23 04:32:30

當前博士教育的局限?最近,“中學教師面試一半是博士”的新聞沖上微博熱搜,引發社會關注現在的中小學為何要聘用博士當老師?博士們又為何上趕着前去應聘?讀了那麼多年書最後不過是當一名中小學老師,這是否屬于大材小用、人才浪費?,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當前博士教育的局限?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當前博士教育的局限(博士教中小學生有必要嗎)1

當前博士教育的局限

最近,“中學教師面試一半是博士”的新聞沖上微博熱搜,引發社會關注。現在的中小學為何要聘用博士當老師?博士們又為何上趕着前去應聘?讀了那麼多年書最後不過是當一名中小學老師,這是否屬于大材小用、人才浪費?

聘用初衷

博士讓我們學校師資結構多元化

北京二中教育集團總校長 鈕小桦

“博士進中小學當老師”這一社會現象的出現,并非簡單的學曆水漲船高的問題,主要是中小學師資結構的多元化調整造成的。

以北京二中為例。學校現有10多位博士教師,他們分布在科技、藝術、心理等多個教師崗位。學校在招聘他們的時候,首先會關注他們本科專業學習的情況,通過學習成績等多方面了解他們的專業素養、專業能力以及有何特長。他們入職後,學校再根據他們各自所長制定個性化培養方案,發揮其優勢。比如,北京二中招收的第一個博士是化學學科的,學校專門為這位老師建立了單獨的工作室,不僅讓他參與化學教學,進行課題研究,還讓他帶學生社團,負責競賽指導,開展研究性學習。

當越來越多的博士進入北京二中工作後,我們發現,這些博士教師在參與學科教學外,研究性學習能力的優勢明顯優于本科學曆教師,尤其體現在課題研究和帶學生社團上。這顯然與他們的博士學習經曆有關,任教後,善于學習、鑽研的專業能力便凸顯出來。當然,這并不是說本科學曆的教師絕對比不上博士教師,本科學曆是基礎,是專業支撐,如果本科學曆的教師有很好的學習能力和潛質,從教後同樣能教好學生、做出成績來。隻是博士在大學校園裡就進行了自我深加工,如果在同等情況下參加招聘,他們的優勢可能會更加明顯。

其實,學校招聘的初衷主要源自對師資結構的多元化調整,旨在滿足學生發展的個性化需求。畢竟,每位老師都有所長,但無法樣樣精通。所以,學校的師資結構應該是豐富的,要有層次化,要有差異性。同時,教育改革日益深入,學生的學習需求不斷增加,催生出了很多新的教師崗位。今後,中小學招聘教師的渠道可能更加廣泛,師資來源會從比較單一的院校擴展到更多高校。

就拿科技來說。過去,教師崗位比較單一,科技輔導老師可能是由學校相關學科的老師來兼任。如今,科技老師的專業素養需要大大提升,甚至應該有能力開設人工智能等最新科技方面的課程,從而對學生進行更加專業的指導,科技老師崗位也成為一種專職崗位。藝術類、體育類課程教師也是一樣。由于學生有更高的學習需求,學校舞蹈團、合唱團、管弦樂團等學生社團需要加強師資力量。而體育課也在不斷引進新的項目,如輪滑、滑冰、擊劍、跆拳道、藝術體操等,學校需要招聘一些專門人才來給學生上課。此外,在“雙減”政策要求下,課後服務不斷深化,選修課程的種類需要更加豐富,比如北京二中開設的心理、家政、服裝設計、3D打印等選修課程,都需要專業的師資力量。

至于博士為什麼會青睐中小學教師崗位,甚至大有搶着應聘的趨勢,我覺得原因主要有兩個:首先,國家重視教育,社會上尊師重教的風氣越來越濃厚,中小學教師崗位對于高學曆人才有足夠的吸引力。其次,大多數博士入職中小學後得到了學校重用,他們感覺有用武之地,願意留在中小學施展才華。

随着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博士進中小學當老師不會再是什麼新鮮事,而是将成為一種自然的社會現象。

現身說法

博士教小學生并非“大材小用”

史家胡同小學教師 姚慧

“你都讀到博士了,為什麼還要來教小學?”這是我工作兩年來被問得最多的問題。其實,作為一名博士,我選擇小學教育這份職業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也預感到會有越來越多的博士進入教育領域。因為近年來國家大力發展高等教育,越來越多的高學曆人才湧入各行各業,教育作為國家聚焦和發展的關鍵領域,部分碩士、博士畢業生進入基礎教育也是一種必然。

在我眼中,博士教小學生從不存在所謂的“大材小用”,教師這一職業自古以來在中國就受到尊敬,是一份神聖的職業。教育作為培養下一代、孕育社會最新生産力的關鍵一環,花再多時間、投入再多精力在教書育人上都不過分,吸引再多高質量的人才進入教師隊伍都是值得的。當然,并不是說高學曆就等同于高質量,但在博士培養過程中所形成的一些專業素質與中小學教育階段對教師的要求是高度契合的,因此近年來受到了越來越多中小學的關注。

首先,攻讀博士的過程,除需要在本專業領域做出貢獻,也可以看作是一個人研修和成長的過程,促進博士生養成了全面而綜合的素質。簡單來說,專業的研究通常是想辦法搞明白一些問題或針對某一問題進行解決的過程。在此過程中需要博士生自主地從既往相關領域的海量研究中進行辨别、篩選、汲取,進而創新形成适合本課題研究的思路。這讓他們具備了較強的學習能力,同時形成了邏輯嚴謹、善于創新的思維。而這些素養對于中小學生的各學科學習與全面發展同樣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通過教學内容的補充或教學環節的設計傳遞給學生,可以起到有效促進學生學習心态和狀态轉變的作用。

其次,博士的加入可以豐富學校教學的多樣性。校園是學生每天與外界溝通的主要場所,相當于他們此階段所處的“小世界”或者“小社會”,不同類型老師的加入能讓學生的精神世界更加多元,于無形中拓寬他們的視野,賦予他們更多認知世界的窗口。例如,部分了解我專業背景的學生會在課餘時間詢問我關于學習、科研以及大學生活的相關問題,從他們的眼中我能感受到學生對于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我也願意鼓勵和幫助他們做好學習規劃。不僅如此,每位博士都有着獨特的專業背景,這些前沿的領域其實也都可以在教學中找到契合點。例如,結合我的生物學專業背景,我曾設計了一節綜合實踐活動課《微生物的奧秘》,在這節課的後半部分,我向同學們介紹了讀博期間的相關課題,即利用改造的細菌發酵生産一種生物基塑料。孩子們近距離觀察到實驗室中的産品,了解到最前沿的科研方向,内心的觸動非常大,也形成了更多元的認知。

然而,我也不否認,非師範類博士在課堂管理等實操領域确實缺少經驗,一開始面對低齡學生時常會出現課堂把控上的困難。但我特别想澄清的是,博士群體并不像部分人所想象的那樣“智商高、情商低”“不太會與人打交道”。我所了解的博士大多數都是“雙商”齊頭發展的人,因為現在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也都為博士提供了多樣的交流平台和機會,保障了他們在專業研究的同時發展溝通和表達等能力。在這樣的前提之下,一定的教學經驗和自主學習可以幫助博士們補齊課堂管理方面的短闆,快速适應教書育人的工作。

教育最根本的任務是立德樹人,我相信學校在考慮用人時不會僅僅考慮學曆水平,希望博士與學校能找到成全彼此的發展模式,讓教育能更好地為學生與社會的發展積蓄能量。

高校對策

本科師範生要為繼續深造做好規劃

首都師範大學教師教育中心主任、教授 王海燕

本科層次的教師不僅在目前,也會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擔當我國中小學教師隊伍的主力軍,尤其是小學和初中教師的重要力量。不過,由于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學段教育的不同特點和結構布局,教師的學曆層次會顯現出差異性;不同地區經濟、政治、文化發展水平與區位特點,也直接導緻教師隊伍學曆結構的差異性。

以北京為例,依照2021年公布的統計數據,現有高中教師、初中教師和小學教師中具有研究生學曆教師比例分别為35%、24%和10%,具有本科學曆教師的比例分别為65%、75%和84%。不難看出,與學段的升高相呼應,教師的學曆水平呈逐漸升高趨勢。

随着我國高等教育大衆化程度的不斷增強、研究生培養規模的逐年擴大,高學曆畢業生加入到教師隊伍将成為必然。從某種程度來說,這一狀況會對具有本科學曆的師範生造成一定的就業壓力,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發達地區,本科師範生應聘到高中學校、小學初中的“名校”“示範校”任教的難度增大。

那麼,本科師範生的職業發展前景何在?

就提升本科師範生的專業素養而言,一方面,需要以自強立身。近幾年我國持續探索高師院校本科師範生培養的轉型升級,人才培養體系日益多元化、個性化、特色化。諸如師範大學與其他高校合作的“雙培計劃”、與國外大學合作的“外培計劃”以及“卓越教師培養計劃”“主修 輔修”的複合型人才乃至“雙學士”交叉學科人才培養等方式,顯現出本科師範教育主動适應基礎教育綜合改革、适應中小學課程教學改革,讓很多本科師範生超越了原有單一的成長路徑。本科師範教育的基礎紮實和學科融通,正在強化着本科師範生的教育勝任力。可以說,今天的本科師範生正在成為高水平學科支撐、高水平教師教育的新型師範生。這種師範教育的轉型升級值得中小學校和社會各界充分關注,由此可以重新發現本科師範生的專業優勢所在,切實發揮本科師範教育培養義務教育優秀師資的“母機”作用。另一方面,需要以自覺立業。教育是“迷戀他人成長的學問”,師範生在本科四年所經曆的學科 教育、實踐 反思、學習 研究的教師專業學習,不僅具備紮實的學科知識與技能,而且具備堅實的為師、為學的教育情懷和職業操守,具有終身學習的志趣和能力。目前一些高師院校探索的師範生本碩貫通的4 2培養模式、在職教師攻讀教育碩士和教育博士學位的學習通道,都為本科師範生追求卓越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搭建了繼續成長的平台,可以繼續努力提升學曆層次。可以說,熱愛教育、勤于學習、善于反思,是不少本科師範生經曆本科教育所積澱的專業潛質和特質,也是非師範專業學生有所欠缺的教育專業訓練。

就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走勢而言,人口政策的調整帶來學齡兒童規模攀升的可能性、學校課程的豐富性和差異性、學生成長的共同基礎與個性需求、技術時代撬動學習方式的變革等等,都會引發對于教師聘用需求的多樣态。這也讓本科師範生的職業規劃成為重要課題,既要對四年本科的學習成長做好規劃,也要對本科畢業後的就業與繼續深造做好規劃。立足發展、服務社會、精準定位,本科師範生将通過提升專業積累和深化特色成為中小學教師隊伍的生力軍。

分析思考

學曆層次和實踐能力的提高都很重要

北京教育學院科研處處長、教授 李雯

中小學教師招聘應該追求高學曆嗎?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兩部分内容:一個是北京市中小學教師學曆層次狀況如何,另一個是學曆層次對于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有什麼意義。

從全國來看,北京市中小學教師學曆層次确實最高,但是在全世界範圍内,北京市中小學教師的整體學曆層次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一方面,北京市中小學教師學曆層次和增幅在全國一直屬于領先水平。從2015年至2019年,北京市小學研究生學曆教師所占比例由4.92%上升為9.46%,初中研究生學曆教師所占比例由14.13%升為21.96%,高中研究生學曆教師所占比例由23.52%升為32.42%,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學段教師研究生學曆比例排名均保持全國第一。另一方面,從全球範圍來看,發達國家教師隊伍中碩士比例遠超北京。世界經合組織(OECD)TALIS 2018調查結果顯示:OECD國家和經濟體中,就參與調查的初中教師而言,平均有44%的教師擁有碩士學位。北京市初中教師中研究生畢業的教師人數為8138人,占比低于OECD平均水平。

學曆層次對于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有沒有意義呢?教師專業發展,主要包括學科專業性和教育專業性兩方面。學科專業性主要體現教師在特定學科領域知識積累的豐厚程度,主要依賴和形成于職前教師培養階段,即大學教育階段。在很大程度上,學曆層次與學科專業性直接相關。整體而言,伴随着學曆層次的提高,教師的專業化程度也随之提高。所以,提高中小學教師的學曆層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

教育專業性則主要體現在教師駕馭教學工作的綜合能力和實踐經驗上,主要依賴和形成于職後教師發展階段,即中小學的教學實踐中。在走上教學工作崗位後,中小學教師在教學實踐探索中不斷增加教學工作體驗和經驗,不斷增長教學綜合能力。基于此,伴随着教齡的增長,中小學教師的教育專業性也會不斷提升。

在基礎教育深化綜合改革的新時代,要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就必須要把提高教師學曆層次和提升教師教學綜合能力與實踐經驗有機結合起來,把職前教師培養和職後發展教育有機結合起來。

延伸閱讀

部分教培機構老師進中小學尚有差距

豐台二中校長 何石明

“雙減”政策實施後,一些教育培訓機構倒閉或縮小規模,部分培訓機構老師面臨重新擇業。今年9月,依據區教委安排,我們學校面向教培機構及其他社會人員公開招聘教師,然而遺憾的是,前來應聘的教培機構老師離我們學校要求有一定差距,沒有達到我們的預期。

從這次招聘的情況來看,很多教培機構老師語言表達能力較強,課堂活潑,尤其是他們對中高考有比較深入的研究,講題思路清晰,而且多具有較強的服務意識,比較親和。然而,相比公立學校的專業教師,教培機構的老師偏重應試,比較急功近利,實際教學遠離了教育的公益性,他們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關注也較少。

有個教培機構的老師申報了我們學校政治老師的崗位,基本條件都符合要求,進入了面試考核和試講環節。令人惋惜的是,他在試講環節出了問題,由學校政治老師組成的評委們聽了試講後認為,這位老師授課存在學科專業性的錯誤,有些知識點講解不正确,基本概念理解也比較模糊,最終沒能通過考核。

其實,我們很希望教培機構的優秀教師加入我們的團隊,為傳統的公立學校授課方式帶來一股清新之風。根據相關規定和安排,我們學校常年面向社會公開招聘教師。應聘人員須具備的條件為:北京市常住戶口,人事行政關系及檔案在京;具有與招聘崗位等級、要求相适應的教師資格證書;所學專業符合招聘崗位對專業的要求,或教師資格證書上的任教學科與崗位任教學科一緻;符合崗位的年齡要求,通常公開招聘教師要求三十五周歲以下。歡迎符合條件的教培機構老師前來報名應聘。

來源:北京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