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行器有兩大門派:航空與航天。
有些朋友可能分不清這兩派有何區别,今天我們就來給它們劃清界限!
要了解航空、航天的區别,首先要了解地球大氣層的一個重要特性:海拔高度越高,則空氣越稀薄、空氣密度越小。
保護着地球生命的大氣層
空氣密度随高度的變化曲線(0-100km)
空氣密度随高度的變化曲線(0-1000km)
從海平面至大約12km高度,這部分的大氣稱為“對流層”,它集中了大約地球全部大氣質量的3/4;在這個高度内活動的主要飛行器有普通民航飛機和低速軍用飛機等。
再上升至大約50-55km高度,這部分大氣稱為“平流層”,此處空氣密度、壓強已大幅下降,隻有浮空器(如氣球)和飛行速度較快的軍用飛機能在這個空間内活動。
比如俄制的米格-25曾爬升至37.65km高度,創下飛機爬升高度的世界紀錄;NASA曾放飛名為“Big 60”的世界體積最大的氣球,曾爬升至49.4km高度。
再往上則依次為中間層(85km)、熱層(800km)和散逸層(800km以外),空氣已經幾乎沒有,飛行器已無法依靠空氣動力或空氣浮力飛行。
大氣分層
在美國标準大氣模式(USSA76模型)中,當:
海拔升高至10km時,空氣密度下降至海平面的33.76%,壓強下降至26.15%;
海拔升高至50km時,空氣密度和壓強均下降至海平面的0.08%;
海拔升高至100km時,空氣密度下降至海平面的0.00004%(千萬分之四),壓強下降至海平面的0.00003%(千萬分之三)。
詳細數據如下表:
飛機必須依靠氣動升力抵消自身重力,氣動升力的計算公式為:0.5×Cy×ρ×v²×S,其中Cy為升力系數,S為飛機參考面積,都是由飛機自身外形、尺寸決定的固有參數,無法改變。而ρ為空氣密度,與升力為一次函數關系;v為飛行速度,為二次函數關系;這兩個參數在飛行中是随時變化的。
飛機必須依靠氣動升力抵消自身重力
機翼上下表面空氣流速不同、造成壓力差而産生氣動升力
根據USSA76模型和升力公式可知:10km處空氣密度約是100km處的74萬倍;同一架飛機如果想在100km高度維持10km處的同等升力,必須付出約860倍的速度!
而這種速度,則已遠遠超過人造衛星環繞地球飛行所需要的軌道速度(所需的最小速度為第一宇宙速度7.9km/s),飛行器根本不需要氣動升力也完全可以保持飛行。
基于這種理論,著名航空航天大師馮·卡門(錢學森的老師)提出了一條100km高度的分界線:在此線之上,空氣動力已經對飛行器失效,而天體力學起主導作用,飛行器無法依靠空氣飛行,而是像人造衛星一樣運行。這條100km高度的“卡門線”也獲得了國際航空聯合會的認可。
因此,一般以卡門線為界,其下方稱稠密大氣層,其上方稱稀薄大氣層。
主要在稠密大氣層内活動的飛行器稱為航空器,主要在稀薄大氣層活動的飛行器則稱為航天器。
火箭與導彈由于其活動空間貫穿于兩者,因此一般給它們單獨分為一類。
飛行器的通常分類方法
至此,馮·卡門先生徹底解決了航空、航天兩大門派的恩恩怨怨,給它們劃分好了各自的地盤。
#頭條知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