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昨兩日,全市農村工作暨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召開。這次會議,既是對近年來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及開展新時期精準扶貧工作的又一次檢閱,也是對清遠未來繼續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及推進精準扶貧的戰略部署。
這場被譽為“清遠建市以來規格最高、參會人數最多”的一次涉農會議,4個典型參觀點均集中在英德市九龍鎮。從山焦坪村開展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到“九龍小鎮”項目通過“新三變”帶來“八大收益”;從省定貧困村寨背湴田村“蛻變”為美麗鄉村,到全市唯一一條生态村———活石水村引進的民宿經濟新業态……他們在創新思維,探索“以獎代補”機制,推進新農村連片示範項目建設;用新機制來激發農村發展内生動力,使村民能深度參與農村改革和鄉村建設,讓有限的财政資金發揮放大效應,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包括市委書記葛長偉在内,參會人員在參觀4個典型後均贊賞有加,不止一次豎起大拇指。而在市委農辦副主任看來,九龍鎮取得的成效,說明了清遠的農村綜合改革,已經從改革之初的示範引領到全面擴展,改革已由點及面,由盆景變成了風景。九龍鎮通過紮實開展農村綜合改革,強化了基層組織建設,提高了農村組織化水平,大大激發了農村的内生動力,群衆的主體作用得到了充分發揮。此外,通過發揮基層組織作用和農民主體作用,實現高質精準識别;并通過整合土地資源,帶動農業适度規模經營,在增加集體收入的同時,促進貧困人口增收,為精準脫貧打下堅實基礎。
3月22日,參會人員在英德市九龍鎮“九龍小鎮”參觀“三變”情況。清遠日報記者 吳明 攝
土地整合
激活農村資源變資産
前日,走在活石水村村道上,市委書記葛長偉不由感慨:“這裡原來的樣貌比很多農村都差,現在每次來都有很大變化。”
這個曾經泥濘破敗的村莊,近幾年來通過建設美麗鄉村,以看得見的速度不斷刷新“顔值”高度。從2016年開始,活石水羅屋村按照“生态村”的建設标準,發動村民按照每人每股2萬元入股,籌資300萬元自主建成了“活水農莊”、“石磨文化長廊”項目,村集體和村民共享盈利分紅,實現了“大河漲水小河滿”的共同緻富效果。
如何導緻這樣的變化?還需從村莊的土地整合開始說起。
活石水村有80戶393人,水田180畝,旱地150畝,山林500畝,是九龍鎮紅色革命根據地之一。一直以來,村民們在細碎的地塊上種植水稻、花生、紅薯等作物,種植業帶來的收益很少。貧困的生活情況,導緻鄰裡之間常發生糾紛,連續3年沒有人願意擔任村長。
2006年,羅水波作為熱心村内公共事務的一員,發動村民們進行土地置換調整。當時的調整模式較為簡單,将每家的田地分成兩大塊:旱地一塊,水田一塊。
2014年開始,九龍鎮通過村黨支部、村民理事會組織村民開展土地整合,按照“連片化、規模化、集約化”的思路,對村中原分散的耕地、宅基地、山嶺、荒地等土地資源經整合調整後或發包給本村村民耕作。在新一輪的土地整合過程中,活石水村為了改變不同地塊之間的土質差距,村裡集資将全村農田灌溉設施修整一番,将農田用灌溉溝渠“切割”成一畝寬的方塊。村中的所有土地都歸村集體所有,村民們若要種植,便以抽簽的方式進行承包。若是村民們承包意願不強,則将連片對外發包。
像活石水村一樣,推進農村土地資源整合的村有很多。九龍鎮以活石水、大崗、樓仔等13個村開展土地整合示範,各示範點按照規劃要求重新将宅基地、耕地實施互換并地,重新規劃調整,實行一戶一宅、一戶1至2塊耕地。并完善了機耕路和水利設施等。土地資源經整合調整後,或發包給本村村民耕作,或村集體統一經營,或流轉出租,成功盤活了農村土地資源,把“死資源”激活成為“活資産”,也為今後大項目的進駐奠定了硬件基礎。
3月22日,參會人員在英德市九龍鎮參觀山焦坪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情況。清遠日報記者 吳明 攝
融資擴大
激活資金變股金
利用省級新農村示範片1億專項資金,和英德市本級财政資金作為融資資本金,九龍鎮向市農發行融資,成功貸款8億元,融資貸款将用于推進九龍鎮整體城鎮化(美麗鄉村)建設,建設項目包括環境綜合整治、省級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建設、公共服務設施、鄉村道路工程、鎮區基礎設施、水環境綜合整治、農村危房改造、農村飲用水安全工程、農業生産發展項目等。
而在去年,九龍鎮還利用中央扶持農村集體經濟每村200萬元專項資金,在不改變資金使用性質和用途的前提下,将部分資金用于土地整理試點,清理砂糖桔病樹并提高土地生産率。并結合精準扶貧每戶2萬元專項資金和整合的普惠性涉農資金,大力扶持“專業合作社(企業) 村經濟社 農戶”發展模式,以金雞、大陂、寨背、河頭等村作為入股經營試點,将資金量化為村集體或貧困戶持有的資金,通過協議方式,投資入股經營主體,村集體和貧困戶享有股份權利,實現“資金變股金”。如大陂的山蕉坪村小組,鎮量化扶持農村集體專項資金到村經濟合作社與龍興專業合作社合作,由合作社完成土地整理後規模種植水稻、花生、黃豆等産業,村集體與合作社按協議分享收益。
産業升級
農民變旅遊從業者
九龍鎮是英德市砂糖桔主産鎮之一,有“中國砂糖桔之鄉”之稱,其砂糖桔種植最高時達6萬畝。近年來,該産區砂糖桔因大面積感染黃龍病,逐年減少至2萬畝左右,桔園管理粗放和棄管現象愈發普遍。
結合省級新農村連片示範項目産業布局,九龍正在優化全鎮農業産業結構,産業發展堅持以村為單元,以專業合作社或聯合社為平台按照科學的産業規劃,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的産業特色帶,逐步形成了“生态 農業 旅遊”的鎮域經濟發展的新模式。
岩下村位于英西峰林核心地帶,周邊峰林散落,形态各異,風景獨具一格。但進村道路旁,除了山坡上可見部分砂糖桔,多為抛荒之地。“以前村裡管理比較混亂,私人占地情況嚴重。”岩下村村長許北永說,此前村中土地利用率不到20%。英西峰林是一處難得的優質旅遊資源,具有一定品牌特質,目前商業開發較少,再加上周邊沒有大型工業,峰林還未受到污染和破壞,是一塊難得的“處女地”。這也是國業旅遊公司在開發了洞天仙境後,再投資3億元開發“九龍小鎮”項目的原因所在。
村邊蘇坑河流淌而過,一排木結構的房子初見雛形,一片約百畝的荷花池讓遊人賞心悅目。2015年,岩下村投入630畝土地,與國業旅遊公司簽訂合作協議,開發“九龍小鎮”。村集體收入10多萬元租金,一改往年零收入的尴尬局面。另外,國業旅遊公司同意将規劃中的兩個停車場歸入岩下村集體所有。同時,岩下村還獲得景區附近10畝地的開發權,用以發展農家樂,售賣農副産品等。計劃用3年時間,規劃打造原生态觀光、鄉村旅遊項目。“九龍小鎮”在“三變”改革思路激發下,結合發展實際,采取“企業 村經濟社 農戶”的經營理念,提出了“資源變資産、資産變股權、農民變旅遊從業者”的“新三變”發展模式。即村集體(村經濟社)和國業公司共赢合作,以土地入股“九龍小鎮”旅遊項目,村民除分享土地固定分紅外,還通過企業用工、停車場、土特産店鋪等與企業合作共赢。通過“新三變”,“九龍小鎮”項目涉及的村民享受到了“荒山土地、資源開發、勞務用工、配套設施、農副産品、村民自營、扶貧助學、助力美麗鄉村”八大收益,讓昔日的荒山變為“金山銀山”,讓土房子變成“黃金屋”,讓沼澤地變“聚寶盆”。英德市委書記汪耿東稱,在“三變”的過程中,“九龍小鎮”項目涉及的村民,在去年按照每畝土地的股份能夠分得800元分紅,今後該數據将得到提升。
3月22日,市委書記葛長偉率隊到英德市九龍鎮寨背湴田村參觀精準扶貧工作情況。清遠日報記者 吳明 攝
新農村示範項目
推進新農村連片示範項目建設探索“以獎代補”機制
九龍鎮建設美麗鄉村的帷幕,是在2015年年初的一次鎮班子成員會議上拉開的。會議決定,15名班子成員每人挂點聯系一到兩個村,全面覆蓋17個村居。
環境髒亂差、人心不齊、大多村小組建設美麗鄉村的基礎薄弱、農村積極性不高、“等靠要”思想嚴重。過去多建多占的村民不願意退還土地,也有不少人對美麗鄉村建設有所懷疑。
被列入省定貧困村的範疇的寨背湴田村,則堅持要推進建設美麗鄉村。“以前太髒亂差了,不改變實在不行。”這一年,九龍鎮提出,将原本分散于各家各戶的種糧補貼、良種補貼、生态林補償金等惠普性财政資金整合起來,集小錢辦大事,集中投放于農村公益事業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全鎮累計整合涉農資金1500多萬元。而湴田村村長曾衛紅通過整合發放到農戶的4萬多元涉農補貼資金,并向村民籌資建設美麗鄉村。
但是,随着曾衛紅筆記本上的工程款數字逐漸密集,這讓他慢慢感到壓力。過去村裡一窮二白,剛整合的涉農補貼資金又迅速見底,向村民籌集的資金也将用完。但湴田村的美麗鄉村建設才剛起步,衛生整治、排污管網建設、綠化等還需投入大量資金。
正當曾衛紅苦惱時,一個好消息傳來。2015年下半年,汕昆高速公路征地拆遷工作在九龍鎮鋪開。按照《汕昆高速公路英德段建設征地拆遷補償辦法》和《英德市征地拆遷補償費和獎勵資金審批使用管理辦法》規定,青苗補償款歸個人所得,土地補償款歸集體所有。湴田村正好有部分土地在征收範圍,湴田村民一緻同意将公路征地款21.3萬元用于村中建設。
而在這一年年底,又一個好消息傳來。九龍鎮成功申報清遠市第三批省級新農村連片示範建設工程,獲省财政1億元資金補助。随後,在推進省級新農村連片示範項目建設時,九龍鎮堅持探索“以獎代補”的工作思路,用“以獎代補”方式按照一定比例對示範片項目内5個核心村、45個示範村以及配套工程進行獎補。随着各村的建設開展,“以獎代補、先建後補”方式是體現了村民的事情村民自己做主,政府隻是加以引導。“這樣建成之後才能留得住、管得好。”英德市副市長、九龍鎮黨委書記黃永晨稱。
如今,九龍鎮采取“以獎代補”方式,建成了136條美麗鄉村,村民自籌資金投資近1億元。目前,省級新農村連片示範項目50條村全部動工建設,完成工程量70%以上,提前實現了省委農辦提出的“一年初見成效”的工作目标。在省級新農村建設工程項目的帶動下,100多條村開展了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其中86條村申報了2016年清遠美麗鄉村建設計劃,第一批56條村于2016年底已通過了清遠市驗收,實現了示範帶動效應。
3月22日,市委書記葛長偉通過VR(虛拟現實)技術了解正在推進的九龍鎮土地整體建設項目。清遠日報記者 吳明 攝
産業幫扶促脫貧
貧困村建成美麗鄉村
九龍鎮第三輪精準扶貧工作共有省定貧困村7個,面上幫扶村10個。全鎮貧困戶828戶共2166人,其中面上10個村的貧困戶有425戶共953人,重點幫扶村的貧困戶有403戶,1213人。
寨背村湴田村小組便是省定貧困村的範疇内。但随着九龍全鎮域多類型的産業發展,這座貧困村已變為美麗鄉村,村民們在家門口脫貧緻富,也已成為現實。25歲的村民劉偉鋒此前曾在清遠市區務工,去年回到了村裡,如今跟着當地的項目組學習施工技術,每月收入約6000元。“現在還是學技術階段,學成技術後會更高。”劉偉鋒稱,過去兩年,像他一樣返鄉的中青年超過10人,在村中均能獲得不錯的收入。而湴田村内,由環保磚鋪設的停車場周邊,種植了用于裝飾鄉村的花草,整潔的村道旁,也精心點綴了一些竹籬護欄,已是一派美麗鄉村的景象。
近年來,九龍鎮堅持以農村綜合改革為核心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一方面是要求“識别精準”,由村民代表和村黨員開會自下而上推薦,工作隊自上而下進村入戶核查和橫向征求群衆意見來識别貧困戶。要求“對接精準”,幫扶單位不僅精準對接到人,還要精準對接到具體幫扶項目。另一方面是整合能夠整合的資源,尤其是借助省、市扶貧工作隊的資源和資金,将他們的扶貧項目與全鎮旅遊項目發展、農業轉型升級相結合。2016年底,全鎮共有381戶貧困戶(508人)成功脫貧。
昨日在國際會展中心召開的全市農村工作暨扶貧開發工作會議提出,今年扶貧工作還要開展的一項新任務是要将我市261個相對貧困村全部納入新農村建設範圍,今年要全面啟動我市261個相對貧困村新農村示範村建設,有效美化貧困地區農村人居環境。而前日在參觀湴田村的宣傳展闆時,葛長偉在精準扶貧的展闆前停下腳步,向身旁的英德市副市長、九龍鎮黨委書記黃永晨問道:“全市261條貧困村,有沒有可能全部建成美麗鄉村?”
“根據九龍鎮創建美麗鄉村的情況,貧困村若引導得當,創建一星級美麗鄉村“整潔村”将不成問題。”黃永晨答道。
統籌:清遠日報記者 黃作源
采寫:清遠日報記者 黃作源 彭勇珍 通訊員 陳健先 黎秀芳
清遠日報版權,未經允許請勿轉載或用于商業用途
歡迎關注本報官微qyreport獲取更多本地活動資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